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五章 朕把话说开了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策略张周给了,具体是什么,他不会解释,就算张鹤龄吹胡子瞪眼也没用。

这就相当于是一种暗示了。

如果皇帝纳妃这件事他自己出面,那就太没水平。

要么太皇太后来,要么张皇后或者张家人来……

想达成必要条件,需要张周在背后穿针引线,等事后之后还要显得一切跟他无关的样子。

“张先生,您先前跟寿宁侯说过什么了?”

回去的路上,赶车的孙上器很关心这个问题。

这涉及到他来日如何去交差。

张周道:“没什么,简单谈了谈,对了,替我将这这份礼物,交还给陛下,让萧公公去。告诉陛下,就说皇后让我办的事,我很难办到,只能把这馈赠退回去了。”

“这……”

孙上器很为难。

他在想,这礼物退给皇后就是了,退给皇帝算什么意思?

张周则显得很悠哉,马车里,手揽着王明珊的腰,那纤细触手的感觉,不比教坊司的姑娘好?

可惜了。

好不容易有见识大明风月的机会,但好像是错过了。

“送回去吧,我给陛下或朝廷办事,讲求的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馈赠,做不到的事如果领赏了,内心不安。盗亦有道,何况我是臣子呢?”

“……”

孙上器很无语。

这怎么跟强盗还类比上去了?

孙上器心里也在发愁,本来还想跟张周这个高明的人学一点为人处世的方略,但发现很多东西他真是学不来,如果真有人给他馈赠这些东西,他不赶紧拿回家?

这都能吐出来……不会肉疼吗?

……

……

乾清宫,深夜。

朱祐樘还在批阅奏疏,最近几日他都没有去坤宁宫,以他的想法,要等到张延龄的事有了结论以后再去。

“陛下……”

萧敬出现在他面前,将张周给孙上器的木匣,原封不动带到了皇帝面前。

“这是?”朱祐樘皱眉。

萧敬这才说了寿宁侯邀见张周的事,还说明这是张皇后赐给张周的。

朱祐樘略带气恼道:“延龄的事,皇后不问朕,为何要问秉宽?还给秉宽送这些,是让秉宽以后做事的时候顾念他事,有大计也不跟朕提了吗?”

听到皇帝的话,萧敬连大气都不敢喘。

本来萧敬也没太想明白张周把这些馈赠送回来的原因,现在他仿佛是觉得,难道张周这是在故意挑拨皇帝跟皇后的关系?

张周应该不会这么做吧?

但皇帝的生气,却是实在的。

“陛下息怒。”本来还在不远处方桌前批阅奏疏的戴义,赶紧过去劝。

朱祐樘道:“秉宽能得悉天意,每每都能提醒于朕,让朕有所防备,他给朕的很多建议,是朝臣和你们所不敢提的,正因为他不拘于世俗的礼法,可以跟朕坦诚而言,朕才会觉得他,乃是大明的柱梁。而现在,皇后则想把秉宽变成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皇后这么做难道就没考虑过后果?”

这下戴义和萧敬好像明白了为何皇帝会这么生气。

萧敬急忙道:“陛下,张先生的意思,是他爱财但取之有道,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不会取之。”

“他做得对。”朱祐樘道,“如果做事有了顾念,他跟朝臣还有何区别?朕其实最怕的,就是他入朝为官之后,为了附和同僚,而变得中庸、保守。也不想让他为权贵所屈,跟他说,如果再有人给他送礼找他办事的,礼他可照收,但一件事也不许给那些人办!”

本来戴义和萧敬以为皇帝要说,有人去送礼办事,让张周把礼都退回去,或者上缴。

结果听皇帝说完,他们都很惊讶。

还能这样?

让张周收钱不办事?

“久而久之,那些人自然不会再去找他!不过若是他不收,就由东厂暂管。”朱祐樘大概是觉得张周人品很好,无端的钱财不会收,毕竟连皇后所赐予的都能退回来,这已非一般人能有的气量。

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

萧敬在苦笑。

怎么还有东厂的事?

戴义问询:“那陛下,这些……”

“放在这里,等延龄的事定下之后,让皇后自行拿回去!还不够丢人的!”

朱祐樘似乎觉得妻子很不像话,简直是给他这个丈夫脸上抹黑。

旁边的萧敬显得有几分忌惮,毕竟给皇后和张周之间穿针引线的人是他,如果被皇帝知道……那他可能就要另调职位,或者是要夺职闲住了。

……

……

翌日清早。

朝议接近尾声,本到了散朝时,朱祐樘似是想到什么,对在场的大臣道:“诸位卿家,朕把话说开了,最近将建昌伯收押于北镇抚司,尔等可都知晓吧?”

大臣当然都知道这件事,但张延龄被皇帝关押,那是好事。

都想看热闹,谁会去提呢?

刘健道:“陛下,可是因为地方有宵小以建昌伯名义掠夺民财之事?”

“是,也不是。”

朱祐樘语气很干脆,“其实是有人告诉朕,上天可能会因为朕对张氏外戚的宠信,而降下责罚。所以朕不得不如此。”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还能这样?

谁跟皇帝这么提的?简直是内行啊!

知道皇帝宠信张家兄弟俩,不可能会拿张家兄弟开刀,干脆拿皇帝最忌惮的天意说事,但这种事搞不好的话,就容易把自己折进去。

就好像清宁宫起火被人联想到是李广的罪过,那也是大臣们一直在皇帝面前提到李广不该修毓秀亭,还有周太皇太后在背后煽风点火……可不是一次火灾就能强行联系的。

跟皇帝提议的人,是有多大的把握,能让皇帝觉得某件事情一定能跟张延龄为非作歹联系上?

刘健继续问道:“陛下,不知是何人,是为何事?”

“这个你们便不要问了。”朱祐樘没有说这是张周提议的,他也不想在张周出仕之前把张周抬到太高的位置。

但在场的大臣,其实多数人都联想到了先前那个近乎能准确预言所有事情的张贡生。

除了他,还有谁现在能让皇帝在张家问题上,态度如此坚决呢?

“至于事情,很可能会在建昌卫、建昌府、建昌县,发生一次地动,诸位卿家,朕把话放在这里,朕过去几年,对于张氏外戚的确是骄纵了一些,但那毕竟是朕的姻亲亲眷,如果是因为朕对他们的任用而令上天生怒,那朕也是会及时拨乱反正。就这样!退朝!”

皇帝只是把话撂下,未解释太多,起身便走。

……

……

等皇帝离开,大臣们不出意外的,都议论开了。

“最近陛下随便抛出一件事,都是如此耸人听闻,地方发生地动,这分明是姓张的贡生所能预料的,他真的能窥探天机,每每事态都能为他所掌控?”

这次说话的,是通政使元守直。

而元守直是刻意在众大臣还没离开午门时,大声说出这话,要让在场的大臣都能听到。

屠滽过去,低声提醒他一句,大概的意思是,咱还是出宫的路上再说。

因为这次张周是针对张延龄,还有张家外戚的,大臣们不像之前几次抵触那么大。

“刘阁老,怎说?”出了午门,一群人还是围上了刘健和谢迁。

这会就体现出李东阳不在的劣势了,如果有李东阳在,完全可以由李东阳出来定场面,而无须刘健发话。

而谢迁因为平时嬉笑怒骂的话太多,以至于他在人前硬气不起来。

刘健道:“若有其事,是为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希望上天不要迁怒于百姓才好。”

意思是,如果地动还算温和,只是震几下,那对我们是好事啊。

皇帝知道了上天对他的警示,还惩罚了张延龄,就算有人跳出朝廷的框架去给皇帝进方士之言,对我们来讲也没有什么损失。

“对!”

这次由屠滽出来发了话,“百姓安,朝廷才安,我等也可心安。诸位,还是不要多议论了,只待这几日,看是否有此事便罢。”

元守直又从人堆里钻出来,问道:“地动的事,还能一而再言中不成?自古以来,就未曾有闻。”

刘健也摇摇头,不再跟这群人说什么。

从常理来说,地动的事的确不可能为人所提前知悉,更不可能一而再被人言中,但有人就是敢预言,还每次都能说中……这跟谁讲理去?

孤证不立,但现在是孤证吗?

连刘健都开始怀疑,这张秉宽不会真有大神通吧?

这种人不好斗啊。

……

……

刘健和谢迁要走的路,跟这些人不同。

二人到了内阁值房前,谢迁笑着问道:“若是张秉宽入朝,那我等该如何与他相处?即便他官职微末,这朝堂却能有他一席之地!”

谢迁现在也看出来了。

大臣加起来的影响力,或许还不如张周一个人大。

“于乔你觉得呢?”

刘健反问。

谢迁摇头:“是李广也不是李广,是文臣也非文臣。为朝廷立功,也能做到忠君体国,可一旦成为近佞,就意味着不为世俗所容,一时不偏私,又怎可能做到事事不偏私?若再这么下去,或是臣民只当有张周,而不知有朝廷,是该遏制一下。”

“如何扼制?”刘健又问了个灵魂拷问一般的问题。

谢迁一怔。

他从刘健的反应便看出,他自己的意思,是尽量去限制。

而刘健作为首辅,大概是想将张周彻底“扼制”,是要把张周的仕途给掐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