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二十二章 管挖不管埋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就在这么言笑之间,把秦纮调度出兵的事给定下来。

张周也在想,你这不是信任他,简直是在利用他,趁着秦纮致仕还乡之前拼命榨干他身上的剩余价值。

之前朱晖是领兵进河套,近乎是颗粒无收,而现在鞑靼人全面收缩北迁,这会再整巡防出兵,也不太可能有什么战果出现,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最后坑的还是秦纮。

很可能,秦纮要「晚节不保」。

此消息很快就由李荣亲自前往内阁值房,将此消息告知于内阁三人。

「陛下之意,乃是为彰显大明的军威,此战规模不会太大,调动兵马也是以各地兵马的实际能力为限,不会跨镇调兵,出兵之势也不局限于河套等处,包括辽东在内各线出兵。」

李荣绝口不提这是朱祐樘跟张周商议的结果。

但就算不说,内阁三人早就认定,这是张周挑唆皇帝穷兵黩武的体现。

朝中传统文臣会想,不打仗,凭啥让皇帝对你继续保持信任?所以都是你张秉宽在背后搞鬼,把我们这位仁爱孝义从来不与人争的皇帝,给教唆成一门心思搞扩张的武宗了。

谢迁听了,在旁笑着问道:「那不成了打草谷?」

李荣一怔,道:「也可以如此理解,三位阁老也应该知晓,这草原上最肥沃的草场都在南边,而漠北等处到了冬天都是冰天雪地,牧民和牲口难以生存,陛下就是想把鞑靼人往漠北驱赶。」

李东阳道:「恐怕不容易。」

李荣笑道:「一时之间自然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大明跟外夷之间的交锋,已经全面占据优势,若是不趁现在把鞑靼人往北边赶,这不就算是错失良机了?」

刘健道:「出兵之事关乎到边镇的军民利益,此事是否应当放到朝堂上去商议?兵部那边,是否也应当出具详细的计划,以供朝廷上下来参详?」

「三位阁老,如果连各边镇的巡兵等事,都要拿到朝堂上去商议,是不是也算是给各镇兵马制约了?其实陛下的意思,各镇以实际能力来出兵,并不奢求在此战中一定有什么大捷之类的战果,只要求彰显军士的威风之气,若是哪处边镇的确无能力出兵,陛下也是不会强求的。」

「陛下虽以秦老部堂为主帅,但他也并不会离开延绥,各镇人马还是要受各镇的总制、巡抚和总兵官等调遣,若是三位阁老觉得此战可能会劳民伤财的话,那以咱家想来,各镇应该也不会为了攀比,做力所不及之事吧?」

李荣的话看起来是在为朱祐樘此种战略说项,表明此事有极高的合理性。

但内阁三人马上听出一些苗头来。

各镇自己出兵,那至于奉诏不奉诏的,就看各镇自己的选择,大概像秦纮、王守仁这两个总制级别的,必须是要奉诏,但再下面的巡抚在、总兵什么的,在执行军令上就有极大的灵活性。

你们传统文臣不是一向标榜人脉广泛吗?

那就让你们的人不出兵或者少出兵,对边镇的军民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机会也给你们了,别说当皇帝的就完全不顾你们的想法,有本事自己运作去。

李荣传达完皇帝的思想,便行离开。

随后李东阳也将李荣话语中的意思做了一定的分析,尤其是提到有关各镇执行的问题。

李东阳最后分析道:「宁夏刚经历一场鏖战,将士疲敝,且新任巡抚尚未到任,自然不会出兵。甘肃、固原等处,调兵困难,至于蓟州和辽东,靠近京畿且在外兀良哈等部族以势弱,暂无出兵之必要。」

谢迁笑道:「那如此说来,出兵的重点,就放在了延绥和宣大三镇?」

「嗯。」李东阳点头。

谢迁道:「最近王伯安一直跟朝廷讨要钱粮,在上奏中多次为本地将士的待遇等事而诉苦,若是能说动他不出兵或少出兵,那这一战,就是只有上命,而下难遵了。」

李东阳道:「宣大一线出兵,本就会集中在大同,其势在靠近威宁海,但如今威宁海等处已无鞑靼牧民活动迹象,只要王伯安是正常巡兵到威宁海,陛下必不会挑剔。」

「那感情好,最后就是白闹腾一场!哈哈。」

谢迁听了李东阳的分析,不管这事是皇帝决定的,还是张周的主意,各镇的出兵都是一场「闹剧」。

有的地方实在没能力出兵,而有能力出兵的地方外面又没***,而现在各镇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争钱粮,朝廷调拨给西北的钱粮始终是有限的,能保证大同的将士吃饱穿暖有钱花,别的地方就要过穷日子。

在这种时候,谁会为了一场本来就不会得到什么军功的战事,而去拼命呢?

把自己的家底拼掉了,恐怕这个冬天都过不去。

还是跟以往那样,守在关隘之中,看着鞑靼人在外面闹腾比较好,最节省成本的作战方略属于是。

刘健似乎并没有李东阳那么乐观,他道:「如今最关键的,是要看秦世缨对此事的态度。若是他一心要出兵,光是三边各镇的出兵,势头就不会弱。」

李东阳道:「秦世缨以清贫廉洁自居,以他的年岁,对于气节等事看得很重,如今他已多番上奏请辞,便在如此时候,他会甘愿冒身败名裂的风险,倾巢而出吗?」

「有道理。」谢迁在旁附和。

刘健则对李东阳的观点没去评价。

李东阳道:「刘老难道有何担忧之处?」

刘健叹道:「我最怕,如今西北各处将士内心浮躁,以为取得几场胜利,便不将鞑靼铁骑放在眼里,以此风助涨,或有人因张秉宽的威势,借此战来献殷勤表能力,导致各线攀比出兵。」

「这……」

李东阳想了想,然后很认真道,「那就要靠我等,还有马负图等人在边镇的影响力,给他们陈述利害。如今调拨钱粮的权限可不在兵部,他们要出兵,可要考虑如此的后果,到底是为一时虚无的军功重要,还是能长久持续在边镇扎根更为重要。」

不听话,想为了讨好皇帝和张周而出兵?

那就给你们挖坑,整死你们!

哪处边镇出兵,户部在调拨钱粮的问题上就限制哪里,到时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让你们家里的老少妇孺一起喝西北风去!

当然也不能说是我们文臣刻意刁难你们,本来西北的钱粮调度就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欠饷的事近乎每年都在发生,发不发或者发多少,全看朝廷是否有「余粮」。

现在不过是把这碗水往听话的那边倾斜,哪里冒进出兵,活该你们没饭吃。

「那就如此吧。」刘健也点头赞同李东阳的意见。

皇帝正式的谕旨还没下,但一时之间京城官场上下好像人人都知道边镇又要打仗的事。

只是这次的情况跟以前大有不同,属于各自发挥,皇帝和兵部不做限制,说是尽最大能力,但其实上下限都很高,如此一来看上去便会有些儿戏,比之朱晖的出兵河套显得更没有章法。

有了张周奉命整顿边务的旨意,朝中也有人认为张周会借此机会敲打那些办事不牢靠的,或者是出兵不积极的。

京师内旧勋臣也在积极争取参与到这次为皇帝颜面而进行的战事,西北宣大和三边可能有危险,但去个蓟州和辽东总没有问题吧?在这地方出兵,出去之后多半几百里都看不到外夷的影子,说出去还可以吹个牛逼,让人觉得自己是领兵奇才什么的。

都督府上下在争取,而朝廷以传统文臣为首,则在谋划一场「非暴力不合作」的计划,尽可能让各边镇在这次出兵上消极应对。

朱祐樘在养病有十几天后,终于是回到朝堂。

自始至终,给朱厚照文华殿听政的机会,一共也就三次,除了第一次有张周在旁指点之外,剩下两次都只是朱厚照跟大臣的单独面对。

除了张周撑场面,其余人还真帮不上他什么。

而在朱祐樘恢复上朝之后,朱厚照这边也得以放假,也是在五月底的这天,跑到张周的实验室来,也是由锦衣卫提前探知张周在这里搞研究,自己跑来凑热闹。

「先生不必问,我来说,父皇觉得我最近表现还挺好,允许我出宫,说是天黑之前回去就行。」

朱厚照以前出宫的目的,是为了到民间集市上去感受人间烟火。

但自从认识张周之后,他出宫一律都是往张周这里钻,因为每次到张周这里来,都能遇到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那对于朱厚照来说跟新大陆没什么区别。

反倒是市井气息对朱厚照来说,变得稀疏平常……跟那群身着布衣的市井人凑在一起有什么意思?

还是整点玄幻和科幻的更能发掘人内心的潜在动力。

张周随即招呼朱厚照出了自己的实验室。

「干嘛不让我进去?那些罐子里是什么?这瓶是水?那瓶是什么?怎么还黄黄的,不会是你从茅厕里……嘿嘿。」朱厚照用促狭的眼神望着张周。

张周道:「这些东西统称为化学品,如果你不想让自己身上多个伤疤,或者是直接缺胳膊少腿的话,最好离远点。」

「吓唬谁啊?」

朱厚照一副「小爷是见过世面的,你休想拿瞎胡小孩那套来对付我」的神色,将头撇向一边。

张周随手拿起一个玻璃器皿,将里面的溶液倒进宽大一些的玻璃盆内,随后将一块金属丢进去,然后在朱厚照双目瞪大中,那块金属被溶解掉外面的一层,而且还在逐渐被销蚀。

「怎样,你的手脚比这东西还坚硬吗?」张周问道。

「嘿,厉害厉害,先生,咱到外面去说话,这里面太闷热了。」

这下不用张周招呼,朱厚照自己就知道往门外钻。

出来之后还一副后怕的样子,呢喃道:「刚才幸好没伸手摸啊。这地方,简直是阎王殿,难怪父皇自己不来呢。」

客舍里。

朱厚照跟张周抱怨起了后两次参加朝议所遇到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大臣欺负他没有决定权,总拿一些套话来敷衍他,让他觉得小心灵受到一万点暴击,甚至想撂挑子往四处去游历。

「行走天下,就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觉得如何?」朱厚照似模似样问道。

张周道:「挺好,令尊同意就可以。」

「令尊?咳,你是说父皇?他肯定不同意啊。下次你出去的时候,带上我就行。」

朱厚照也是「明事理」的,至少他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还是有点地位的,老爹不会让他随便去胡闹。

「对了先生,我还听说,最近各边镇要出兵搜草原,比之前的搜套更直接,可能会跟***再发生大战什么的,要不你去领兵吧,带上我一个,我在旁边给你当幕僚。」朱厚照热切道。

旁边跟随而来的高凤等太监听了,差点想上去把这位小太子给拉走。

就说太子来见蔡国公目的不单纯,原来又在琢磨离家出走的事情了,话说之前朱厚照往南京去那一趟,可是差点把他们这群太监的命给折腾没了。

想想都心惊胆战。

张周道:「不去,太危险了。」

朱厚照差点想破口大骂,皱起鼻子道:「你身为兵部尚书,那么牛逼,居然还怕死?骗谁?不想带我就去明说,不用拿这种话来糊弄我。」

张周好整以暇道:「这天下之间谁不怕死?若是鞑靼人杀到近前,兵马辎重准备充足,而我麾下的将士就算有炮、铳,也难以抵挡鞑靼人的轮番攻击。一根流矢飞过来,命就没了。」

「不会的。」朱厚照道,「我们的火炮和火铳不是射程比他们远吗?」

「但总会有敌人冲杀到距离我们射程之内,到时你知道流矢从哪个方向来?」张周继续阐述自己不愿上战场的理由。

朱厚照道:「我让盾牌兵,在我四周都布阵好,弓箭而已,谁怕谁?」

高凤提醒道:「殿下,***也会火炮和火铳,都是咱以前那种,很多都是从大明……抢回去的,若只用盾牌的话,怕是难以阻挡。」

「什么?」朱厚照皱眉。

在这个熊孩子印象中,大明用的是热兵器,鞑靼人用的一概都是冷兵器,突然之间有点颠覆他认知了。

张周道:「如果太子要上阵,需要几十几百人来专门保护你的安全,那你去到底是协助作战的,还是去当累赘的?」

「靠,瞧不起谁呢?我能直接骑马冲锋,我可不怕死!」

朱厚照说这话的时候,完全是正义凛然的样子,倒是把一边的几个太监又吓得直跺脚。

张周笑道:「如果大明储君的价值,是要在疆场上冲锋,那大明距离出乱子也不远了。太子还是先学会如何驾驭百官,又如何去驾驭领兵之人,再想怎么打仗的事吧。」

朱厚照听着就有点不爽了。

若是别人这么说他,他肯定会瞪眼犯脾气,但若是张周说的,他就算是恼恨,也有点无计可施。

谁让这既是他的先生,又是他老爹所信任的人,而自己又要仰仗这家伙来谋取好玩的,甚至以后真有机会要「亲征」,还要张周给自己保驾护航呢?

没张周的协助,打仗都事倍功半。

「太子你尚且没有领兵的经验,回头研武堂内有实战的布阵演练课等,太子你可以去上几堂,以模拟战场作为演练,太子也可以领一路人马,去试试。」张周道。

朱厚照斜眼望着张周,好似还在生闷气,道:「都是小打小闹的,没意思。」

张周道:「研武堂的演兵,可不是如太子所想的那么简单,有时候甚至会动用实弹,太子你也应该见识过。演练中,也经常会有将士受伤的情况,太子你不想去就算了。」

「蔡国公,咱能不能……说点旁的?」高凤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他本来觉得太子上战场这件事,还挺遥远的。

但听张周的意思,是不支持太子去战场,但似是嫌麻烦不够,居然要把太子带去实战演兵场,还说有什么受伤死亡的风险,那或者还不如直接去战场呢,至少在战场上太子还会处在被重重保护之中。

朱厚照怒喝道:「谁让你说话了?靠边站!张先生,你是说,这演兵是来真的是吧?」

张周道:「若是什么都来虚的,还演兵还有何意义?演兵时也会模拟实际的情况,诸如各种地形的攻防演练,兵马粮草不足的情况,甚至是在草原中陷入重围,甚至有外夷缴获我大明火器对攻的情况……」

「别说了,啥时候演兵,我去!就今天吧,我正好手痒呢。」

朱厚照本来也以为自己距离上战场差了十万八千里,那还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梦想中。

听了张周的描述,他甚至觉得这种演兵,可能比实际上战场还好玩。

毕竟以他所知,上了战场,出兵几十天可能一个敌人都没看到的情况都很常见,就算开

战起来,也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冲在前面,而他显然是要坐镇中军没机会表现的那个。

但这种演兵,好像恰好满足了他好玩、逞英雄的内心需求。

「最近的演兵,可能也要等到六月,而且新场地的布置,也还在准备中。之前的演兵效果我还是不满意,太子若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请示陛下,我可不能随便应承你。这道理,你该明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