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五十四章 该反对的,不该反对的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程敏政要入阁的消息,很快就在朝中传开了。

也不知是从哪里起的头,一旦传扬开,连程敏政自己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先前只是张周跟他当面提了一嘴,怎么现在就好像是要落实到实处去了?

这天在早朝之后,朱祐樘特地让陈宽去将内阁三名阁臣叫到了乾清宫。

由朱祐樘当面跟三人提到了,由程敏政入阁的事情。

「……程卿家在朝的时间也不短了,做事也算牢靠,如今他在翰林院中也能恪尽职守,朕的意思,是让他给你们分担一些差事,让你们也能轻省一些,三位卿家以为如何?」

皇帝显得很客气。

主动问三人的意见,但似乎怎么样都不是为了让三人来拒绝的,或者三人没法拒绝皇帝的「好意」。

刘健主动代表内阁表态道:「老臣附议。」

不附议也不行,谁让他刘健本来就被人参劾说占着茅坑不拉屎?作为大明的阁臣,刘健很多时候其实是不得不去松懈,他的年岁摆在那,更多的时候是靠谢迁和李东阳去处理日常的公务,甚至是让中书舍人等去代劳。

在弘治中后期,大明官场内部的风气其实是一潭死水,尤其是内阁所代表的决策层面。

朱祐樘也没想到刘健答应这么爽快,微笑点头道:「朕觉得,程学士入阁之后,能帮上你们的忙。那明日朝堂上,这件事就提出来吧。」

意思是由内阁自己来提。

入阁人选的提议,以及廷推等细节,都是有章法可循的,但也不是每次都是大臣出来提,重点还看皇帝认可于谁。

……

……

随后朱祐樘只是简单问了几句有关内阁事务,随后就让陈宽送三人出了乾清宫,往内阁值房而去。

三人回去之后,做下来之后,也没说特别忧虑,毕竟程敏政也算是「老熟人」,如果不是当初那档子事,程敏政早就入阁,成为他们的同僚之一。

「克勤真的合适吗?」谢迁问了一嘴。

李东阳道:「都以为是王济之,但从传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是有人故意放出风声。」

谢迁道:「难道是陛下让人传出口风,试探于朝野上下的反应?」

李东阳摇摇头道:「陛下做事,没必要如此拐弯抹角,或者是另有他人也说不准。」

「呵呵。」

谢迁笑了笑。

所谓的「他人」,以恶意去想,那就应该是张周,除了张周好像也没旁人了。

但若是以善意去想的话,除了张周之外,还可能是有人想给他们内阁的人台阶下,让他们提前知道这件事,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李东阳望着刘健道:「眼下程克勤入阁,差事如何分配?还是说……一切照旧?」

刘健道:「不该来问我。」

意思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商量怎么去排挤程敏政,那就显得太刻意了。

皇帝只是给透个口风,就想把人给扼杀在摇篮之中,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且这么做过于呈现出文官私利,甚至可说是党政。

「明白了。」李东阳点头。

谢迁在旁边瞅了一眼,眼神略带不解,好似在问,你这是明白什么了?

等刘健早早先回去休息,等着晚上回来值夜,谢迁才把问题抛出来。

「想到不必去做到,心里清楚就行。」李东阳仍旧是在暗示。

谢迁马上就明白了。

该排挤程敏政还是要排挤的,但不能把话挑在明面上说,哪怕是三人之间也不行。

毕竟以后三人也未必能一直是同时在朝的,等一两个人退下去之后

,形成新的派系,那三人所商议的事情,还是有可能会被他们中的人捅出来。

谢迁甚至在琢磨,这不会是在防备我吧?

「克勤一身的书卷气,入阁之后也未必能长久,大概陛下也没打算让他在阁部做出多大的成绩,于乔,等他来之后,由你多去提点他。」

李东阳开始交托差事了。

带「新人」。

虽然程敏政照猫画虎,早就知道官场的规矩,甚至连内阁是干什么的,以及日常的差事,都心知肚明。

但真正入阁之后,还是需要有人带他,而谢迁作为内阁如今三人中,地位最低的那个,好像也是最适合去带程敏政的人。

「嗯。」

谢迁点头。

他又好似是明白了,去排挤程敏政的事,要从他谢迁做起。

至于刘健和李东阳,那是要先绷着板着,体现出一股傲然之气,内阁的面子是要靠这两个人撑着的,而他谢迁才是干邋遢活的那个。

……

……

翌日的早朝。

先由刘健以年老请辞,意思是以他的年岁,已经难以承担朝中的重担。

朱祐樘做了一番宽慰:「……朝野这么多事情,朕还离不开像刘阁老这般的能臣,但朕也不能看着你们辛苦而置之不理。朕的意思,是增加一人,先前也提过,但总未落到实处,今日也不延后,就拿到朝堂上来说说,你们认为谁人更为合适?」

在场大臣登时觉得好像入套了。

皇帝跟刘健之间,明显是在唱双簧。

皇帝是真的不知道选谁吗?

还是说……故意给我们整这出,让我们认为人选其实是众人推举出来的,并不是暗箱操作?

「臣举荐程学士。」

就在众人还因为心中别扭,没什么话说的时候,突然一人从大臣堆里发声。

等众人觉得哪里不对时,这才想起来,这他娘的居然是张秉宽的声音……

张周今天居然也在臣班之中?

为何这么低调?

就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以前他每次来,可没这么低调过。

朱祐樘道:「程学士德高望重,的确是不二人选,还有旁人吗?」

张懋道:「回陛下,老臣认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周,能为陛下和朝廷分忧,乃不世出的能臣,若是能跟以其入阁,辅弼朝政,必当成为一时之佳话。老臣推举他。」

这时候,武勋居然也跑出来凑热闹。

文臣那边难免会想,这事跟你姓张的有何关系?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那点心思,你让张周入阁,从此就是文臣一脉的,就不会抢你第一武勋世家的名头,这样你还继续提督京营,继续当大明京师戍卫的最高长官!

朱祐樘摇头道:「秉宽资历尚浅,或许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这话也是带着些许暗示的。

大臣也都是明眼人,当然能听出来,皇帝对于张周入阁这件事,其实是早就计划好的,只是还没到付诸实施的时间。

那以后……张周入阁近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刘阁老,你怎么看?」朱祐樘意思是,让刘健出来推选入阁人选。

刘健道:「老臣认为,翰林学士王鏊,也适合此差事。」

不推举程敏政,就算你皇帝说过这件事,我当时也同意了,但为了面子上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那我也该提出旁的人选。

而且……

我的确觉得王鏊更合适,我只是就事论事,陛下你也不能干扰我的想法。

朱祐樘听了

这话,心里也不着恼,这种假公平的事情,他早就习惯了。

朱祐樘道:「王学士在教授太子学问上,也是勤勉克己,朕也认可于他,还有旁的人选吗?」

随后在场大臣,各自出来推选。

以往在推举旁的大臣时,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但在内阁人选的问题上,一个个生怕落于人后。

在于他们都很清楚,内阁大臣相当于大明的宰相,是为文官翘楚,每一个派系都有相对牛逼的人物,而翰林院体系中的大臣,跟朝中大臣的来往也非常密切。

如果自己推选的人真的成为了内阁大臣,甚至将来当上首辅,那自己将来的官场前途,还不是一片光明?

以至于一圈推选下来,几个翰林院的学士,近乎都有份在内。

很多人也是因为跟这些人有私交,才会出来推选,但表面上是不会承认的,说得好像都是在群力群策,但其实就是以私人想法为先。

「那就先公推一下吧。」

朱祐樘道,「同时也要问问推选几人的意见,秉宽,你先说。」

张周怎么说都是侍读学士。

且在推选者的名单之中,本来呼声也还可以,但皇帝有言在先,张周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朱祐樘的话,其实变过味来听,就是让张周给在场的人打个样,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回绝这件事……直到一个个回绝下来,由程敏政那边勉强接受,然后这件事就皆大欢喜了。

张周道:「臣资历不足,且不能胜任朝中很多事情,如今也正是北方战事胶着时,臣无闲暇再做其他事。」

朱祐樘点头道:「你在上听处的差事,也让你够忙碌的,且最近唐卿家出使朝鲜,少有人能帮到你。如果你还需要什么人手,尽管跟朕提,朕会给你调拨。」

张周笑道:「臣眼下尚且还能勉强完成手头之事。」

「嗯。」

朱祐樘侧目看向王鏊。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问王鏊意见时,皇帝突然道:「朕也觉得,秉宽所提议的程学士,算是不错的人选。就以他为文华殿大学士,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在场的人有点懵逼。

皇帝这怎么还带跳脱话题的?

就这么要决定了?

旁边的李璋道:「陛下,最近朝野中,有传言说是要新增阁臣,私下商议也颇多,其中所涉及到程学士和王学士的议论最多,皆都认为二人比较合适。且二人在各自的差事,修书和东宫讲习上,都能做到恪尽职守。」

朱祐樘道:「修书的事,可以兼任,但东宫讲习,还是要留心的。朕倒不是觉得王学士能力不足,而是朕也很重视太子的课业。」

言外之意,你王鏊要教我儿子,暂时还不能擅离职守。

李璋道:「那还是以程学士的呼声最高。」

由东厂厂公出来说这件事,好似是传达民意,毕竟东厂有监察天下人的责任,他们说程敏政的呼声高,那就是程敏政呼声高,谁有意见,请提交证据,不然乱说话就诏狱伺候。

朱祐樘道:「程学士今日为何没来?」

「病了。」李璋道。

「唉!也该好好休养身体,马上秋凉了,也该好好顾念一下。再过几日,就是秋闱大比之时,朕已决定,由秉宽和王学士作为本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诸位卿家有何意见?」

朱祐樘的话,意思是,内阁大臣是由程敏政来增补这件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

也不往后拖了,反正传言都已经一年多了,朝堂上也曾有过商议,但总是悬而未决,那文臣势力的一潭水,永远是死水。

刘健道:「回陛下

,老臣认为,在顺天府乡试主考这件事上,还需斟酌。」

朱祐樘皱眉。

他也在琢磨,刘健对于程敏政入阁的事都没反对,怎么会对张周当主考这件事,反对如此之大?

「刘阁老,还有几天就要开考了,不该让他们做一下准备吗?你觉得还有谁更合适?」朱祐樘面色明显不悦。

你反对程敏政入阁,朕都不会这么甩脸色。

但你阻止朕让秉宽当主考,朕想把你剥皮抽筋。

不知道朕想让秉宽多积累一些学术界的名望?

刘健声色不卑不亢道:「张周为主考,臣并不反对,但王学士日常教授太子学问,公务繁忙,不该由他身兼数职,不如交由他人来处置。」

「那你认为谁更合适?」

朱祐樘一听不是反对张周,马上态度也好了很多。

「臣认为,应当以侍讲杨廷和为主考。」

刘健毫不客气举荐了杨廷和。

朱祐樘道:「他回京了吗?」

李璋道:「回陛下,按照日程,今日他就将回到京师,这一路……他很是辛苦,不过总算是赶回来了。」

杨廷和守丧刚结束,从川蜀之地千里迢迢回到京城,甚至还没进城门,就被刘健举荐去当顺天府乡试主考,看似是帮张周,但有点去监督张周的意思。

不让张周乱来。

万一张周想提点一些他想要提点的人,在科场玩猫腻,也要有人能站出来。

不然指望王鏊?

王鏊这种老狐狸,很容易就能找到方法去妥协,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杨廷和不同……到底是年轻新锐一派。

正好也是找机会锻炼一下杨廷和,让杨廷和跟张周摆明对立的立场,如果杨廷和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晋升什么的,就跟杨廷和无关了。(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