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二十五章 秉宽所谋,从不负朕望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王琼从偏关出兵是在九月十七,一直到九月二十过兔毛川,仍旧不见鞑靼人的踪影。

再往北过九龙沟,还是半个鞑靼人的影子没发现,王琼始察觉到情势不太对,鞑靼人似乎比他想象中撤得更加迅猛,有种放弃一切前沿阵地的意思,所以他也下令急速北上,但因并不清楚王守仁所部具体所在,所以他也只能尽可能在距离大明关隘一二百里的范围走。

王琼所部人马一万七千,能带的骑兵他近乎全都带出来了,同时还拉着战车,配备轻炮、子母远炮、重炮等。

如果说王守仁那路只是轻装出击敌后的“奇兵”,他这路就属于五脏俱全的中军。

一直到王琼带兵过下水海子南线的土城,方才得知斥候从前线报回来的消息,当王琼得知消息时差点都给整不会了。

好像他前几十年所学的任何兵法,在眼前局势的面前都失效了。

“……胡虏数十万兵马皆都在北边二百多里处,有我朝一路人马正在稳步回撤,撤退一日行军一百五十里,胡虏皆都在二三十里开外并未有交兵的迹象。”

“再探!”

王琼很清楚王守仁只带了六千兵马进草原,当他得知是“数十万”鞑靼兵马追着王守仁,却不敢打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信的。

但他也知道,想派斥候再去探查,一来一回就有三四天时间,根本探不出个所以然。

好在能探查前线敌情的并不止一路夜不收,随即有更多的情报传回来,证实了王琼心中最可怕的猜想……

王守仁打了胜仗,因为鞑靼人生怕跟王守仁决战会大面积损兵折将,以至于鞑靼跟大明两军的身份好像给搞反了……这次变成了大明军队在鞑靼草原上肆虐,而鞑靼人则只能远远看着不敢过去打,而在王守仁杀完了抢完了回兵的时候,鞑靼人就好像是送客一样,亲自送王守仁出草原地界……

“活见鬼啊。”

王琼面对如此的局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而在王琼身边,总兵襄城伯李鄌也很惊愕道:“这是杀了多少鞑子,能把鞑子吓成这样?莫非鞑靼小王子也在?”

如果是一般留守人马亲自送“大明强盗”出草原也就算了,如果连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也在其列的话,那可就热闹了。

王琼没有回答这问题。

眼见为实。

他都还没亲眼所见,鬼知道传言是否真的属实?或者鞑靼人是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再把王守仁所部给一次歼灭呢?不能高兴得太早,不然容易乐极生悲。

李鄌见王琼不答,不由问道:“是否要报捷?到现在还没听说大同镇的动向,是否也要派人去知会一声?”

王琼道:“仗是我们打的?你知道具体情况?还是说你嫌弃功劳太多,要把驰援协助的功勋让给他人?”

李鄌瞬间就明白了。

如果情报属实的话,王守仁就是靠轻炮和火铳,就把鞑靼人给吓得不敢上前决战,如果他们这路一万七千多兵马再带着重炮、远炮杀过去,形成臂助的话,那鞑子十有八九就直接撤兵了。

这种时候,参与到此战中的人越少越好,巴不得大同镇的人马没听到消息没赶过来,这样山西镇的将士就可以后发先至,抢个增援的大功。

“传令三军,日夜不休,一日一夜急行军驰援威宁海!”

既然都知道王守仁撤兵的路线,是往威宁海、猫儿庄的方向走,王琼在增援之事上也都有了明确的方向。

不再跟之前一样,好似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往哪走。

现在就明确往威宁海一处去,如果能跟王守仁配合,再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灭虏”之战,那他王琼或许也有机会晋升伯爵了。

……

……

九月二十四。

南京城内。

当天是朱厚照的生日,在大明这称之为“千秋节”,跟皇帝的“万寿圣节”相对,照理说这天大臣应该一齐进宫给太子贺寿,皇帝还要赐宴的。

但因为朱厚照这天在南京,京城的贺寿活动又因为西北战情变化多端,从而被取消。

可南京城内给太子贺寿的礼数却并未因此而取消,甚至南京城内的官员好不容易有一次巴结当今储君的机会,一堆人跑去朱厚照所住的“行宫”给送礼,车驾络绎不绝。

跟一齐进宫贺寿不同,这次更好像是哪家的权贵家里有喜事,来的时候更随意,送的礼物也五花八门。

“都是给我的?”

朱厚照以前虽然也过生日,但所收到的礼物都被朱祐樘给“没收”了。

而且京城的大臣也不会给太子送什么贵重礼物,所讲的是“礼轻情意重”,礼物要有内涵,象征对太子课业的期许。

但在南京城里,就没那么多规矩了,基本上是什么贵重送什么,而且张周似乎也没权力把大臣给太子的礼物给克扣下来。

张周在旁边瞄着正在拆礼物的朱厚照,道:“要有志气,你缺这点东西吗?”

朱厚照道:“先生你真说对了,我还真缺呢,回京途中,花销怎么办?这趟出来我都花了一千多两银子了,你知道父皇一定不会再给我银子的,花一两少一两啊。”

说到这里,朱厚照目光热切望着张周,“大臣的礼物都送了,先生准备送学生什么?”

张周想说,我送你一巴掌。

怪不得你爹对你的教育这么发愁,你小子成天就不学好啊,你让我一个两辈子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忍不住就想好好提溜你,把你带上“正途”。

就算此事很有挑战,但当老师的往往就是这么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小教鞭给你伺候着。

让你领教一下什么叫体育老师生病了,也让你知道什么叫留堂测验。

“本先生从不备薄礼。”张周道。

“那就是厚礼了?是什么?”朱厚照更加兴奋。

张周冷冷道:“厚礼更免谈。”

朱厚照面色突然就很尴尬,自知讨了个老大不愉快。

当老师的,没从他这里收束脩就是好的,还想从老师那拿礼物?做梦想屁吃呢。

“先生,听说北方作战了,新建伯王守仁,就是我那个得意的师弟,正在带兵打草原,您看这场仗能赢吗?”朱厚照知道收礼物不行,那就从张周这讨一点精神上的慰藉。

张周道:“新建伯与我有年谊,年长我两岁,不可能是你师弟的。”

朱厚照撇撇嘴道:“你帮了他这么多,收他当学生都行啊,难道你想收他当师弟?就好像唐寅一样,让他来当我师叔?”

张周摇摇头道:“这与太子无关。”

朱厚照道:“那他到底能不能赢?”

“不知道。”张周回答很干脆,也让一旁站着的刘瑾把头往肚子里耷拉,显然刘瑾也看出来,跟太子讲西北边情的事,是他所为,而获悉消息的渠道很可能是杨鹏或是别的什么渠道,总之这不是张周想看到的。

朱厚照一脸不爽道:“先生,我想带兵打仗,你是知道的,要不下次你往大同去,带我一起,这样咱师徒二人大破鞑子,别总把机会往别人身上推啊,长驱直入草原这么好玩的事情,应该让我上。”

张周道:“命只有一次,不是好玩能解释的,一旦输了大明储君可就要易主了。”

以前是储君没了嗣位人就没了,现在是“易主”,谁让这小子已经有弟弟了呢?

“不怕!大丈夫不就是一死吗?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牛毛,是这么说的吧?我就是比泰山还沉的那种,我生平志向,就是封狼居胥!”

朱厚照展现着他的决心。

张周已经懒得理会这小子了,转身便往外走。

朱厚照在他“封狼居胥”的理想之光照耀之下,对于那些别人送来的礼物已完全不在意,追在张周的屁股后面就往外走,嘴上还在唠叨:“先生,给个机会啊,我真不怕的,要不咱一起去试试?”

“死这东西,你不怕,我还怕呢。”

张周言语之间一点都不客气。

但在刘瑾等内侍看来,张周就是能拿捏住太子的七寸,又是文名又是武功建树的,让朱厚照就是心甘情愿围着张周转,乐此不疲。

……

……

九月二十八。

王琼所部终于抵达了威宁海,并在头一日便与王守仁取得联系,此时双方距离已不到十里。

王琼立在威宁海之北的山丘上,用望远镜看到了终身难忘的一幕。

鞑靼各路“勤王”的人马,总数至少六七万的模样,就这么目送着不到他们兵马数量十分之一的王守仁所部,大摇大摆往大明关隘的方向而去。

王琼回身看了一眼山丘南边清澈碧绿的威宁海湖水,突然好像明白自己跟王守仁的差距在哪里。

王守仁在战场上,更好像个“疯子”,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势头,还能做到有节有度,在明知不可能继续跟鞑靼人缠斗的情况下,退兵都可以退得那么从容,愣是把鞑靼人吓到连进兵与之交战的胆量都欠奉。

相比于为官多年,已早就习惯了功利主义的他来说,王守仁更具备了跨越世俗功成名就的潜质。

“王中丞,似乎新建伯的人马,已经原地驻扎休整了。”李鄌带兵上前查看过情况后,回来通禀。

王守仁知道自己在背靠援军的情况下,还不着急撤了,就原地驻扎起来,好似故意跟对面挑衅一般。

这点连王琼都有点紧张。

就算他跟王守仁两方人马合起来有两万以上,但对面还是有三四倍于他们的兵马数量,且对面也都是鞑靼部族的精锐和主力,如果真要玩命的话,靠炮弹和火铳、弓弩这些,只怕还是不太够用。

但王守仁就可以这么从容不迫。

“他们驻兵了,我们也驻,背靠威宁海,怕什么?这里也是我大同镇巡兵之所,相信用不了两日,大同的援军就到了,鞑靼人有本事就在这两天跟我们交战!”

王琼似乎都被王守仁的“狂妄”所带动。

后生晚辈都这么牛逼了,我这个当“前辈”的总不至于丢人吧?何况我这边还有一万七千兵马,就算也是疲敝之师,难道鞑子那边“护送”了几天,他们就是以逸待劳了?

说得好像谁不是疲敝之师一样。

既然都累了,那就驻扎下来,大家一起休息。

……

……

当天下午还没到日落,王守仁便亲自策马前来王琼阵中拜见。

王琼见到王守仁还是很高兴的,怎么说王守仁也是他欣赏的“名将”,论官职,王守仁尚且在他之下……非要论爵位也没用,在西北就是巡抚比总兵的官大,至少王琼在王守仁面前还是能保持面子上不落下风的。

“不辱使命。”王守仁当着王琼、李鄌等偏头关的将官道,“此战未曾带回首级,但已割双耳九千七百对。其中青壮年男子七千九百。”

此话一出。

偏头关的将官听了都快馋哭了。

王琼则大笑道:“我朝出兵草原多番,除开国驱除北元残余之外,伯安你可说是大明第一人了。尤胜王威宁啊。从此之后,没有斩虏首过万的战绩,谁与你争锋?”

“不敢当。”

王守仁显得很谦卑。

不是说他故意如此自谦,是因为王守仁也知道,朝中光是一个张周,他就没法比。

再者换了王琼或者陆完带兵进草原,取得的战果一定比他差?

当然王琼和陆完因为为官多年,一般是不会被张周和皇帝所用来做长途奔袭,但若是王越活着的话,王守仁知道以王越的“疯狂”,只怕六千人直接就能怼到巴图蒙克的脸上。

所以他也知道,在追与不追的最关键问题上,他还是保守了。

王琼笑道:“大同援兵正在抵达,到时我三军将士就会超过四万,与鞑靼决战也无不可。不妨就选在威宁海这片地方,这乃是我大明的福地。”

草原的一片湖泊,却成了大明将士的福地。

这让偏头关过来的将士都深受鼓舞。

一想也是。

又是王威宁,又是王新建,都在这里扬名海内,如果就此跟鞑靼人来一次决定存亡的大战,那这里必定也是最佳选择。

王守仁道:“料想鞑靼人今夜便会回撤,我大明在猫儿庄有驻兵,莫非还未赶至?”

显然王守仁并不觉得王琼这种长途驰援,是好的选择,认为你王琼应该先早点通知到大同一边,这样增援能更及时,也让鞑靼人能更早撤退。

王琼道:“鞑靼小王子能甘心吗?”

王守仁淡然自若道:“以我所观察,到目前鞑靼小王子的主力仍旧未出现,并非他无能力赶至,或是并不愿与大明决战。于此时面前各路鞑靼人马中,旁支残部居多,人心不齐谈何交战?待三军整顿之后,回撤猫儿庄,方是上策。”

以王守仁这几天的观察。

他早看出来,明明巴图蒙克有能力增兵过来,联合他的五万人马,跟王守仁这路人马来个决战草原,而且巴图蒙克近乎有十成的胜算。

但巴图蒙克就是没来。

主要是怕损失太大,让别的部族占了便宜……要是换了五六年前,巴图蒙克尚未展现出吞并草原野心的时候,这种仗巴图蒙克是不可能回避的,但如今草原这形势,各方互相猜忌,甚至还出了火筛这个“叛徒”,谁愿意拿自家的家底去跟大明周旋?

这会都想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伯安,那你该奏捷了。”王琼提醒道。

“嗯。”王守仁这次也不客气,点头之后将一份在他赶路途中写好的奏疏递过来道,“还请王中丞代为看看,是否有需要补充之处。”

王琼笑道:“我怎好随便添加意见?不过是赶了个晚集,没误了大事。伯安,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属于你。”

王琼不争,不代表他没有。

偏头关最先出兵增援,并在他与王守仁汇兵之后鞑靼人撤走……这次功也能落到他头上。

而且谁让他跟王守仁一样,都是张周提携出来的人?

张周派系的人,便在战功议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别人羡慕不来。

……

……

如王守仁所料。

当天夜里,鞑靼各路人马便回撤北上。

大明一方也没有派兵追击……也主要考虑到各方都是人困马乏,大明一方若是想驮着火炮和疲惫之军去追击,能不能追上还是另一回事,鞑靼人多半也不会与大明展开决战,追了也白追。

而当夜,奏捷的战报便往大同镇方向传去,再由大同传往京师。

王守仁杀敌近万的消息……这在西北绝对是爆炸性的,此战报无论传到何处,无论是带兵的将领,或是普通的贩夫走卒,哪怕是山中的贼匪,听说之后都是要为之一振的。

就连传驿人员,每天快马行驿,似都比以往更快了一些。

十月初一中午。

一份奏捷的战报,十万火急一般出现在京师,并在第一时间传到皇宫内。

此时六部派出的人员,已在皇宫里等着给参议军情多日,或者说做了多日的无用功,每个人都已经很焦躁,早朝时也不止一次有人提出来,要把参议军情的事给先放一下。

便于此时,身在乾清宫内的朱祐樘正要趴在案桌上小寐一会。

却在此时。

萧敬、牟斌和李荣三人,也是迈着急切的步子进到大殿中来。

“有结果了吗?”朱祐樘看到这一幕,先起身急切问道。

“陛下,捷报!大捷!新建伯破敌过万,带回敌寇双耳近万,已于三日之前与镇守偏关出兵的王中丞人马汇兵,鞑靼撤走……”

萧敬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声音已经有些沙哑。

“砰!”

“哗啦!”

朱祐樘在激动之下,用拳头狠狠敲击了案桌,并将桌上连日来积压的奏疏全都掀翻在地。

朱祐樘面色赤红,声如洪钟一般道:“朕便知晓,秉宽所谋,从不负朕望!”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