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三十章 张大恩人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谢迁出狱了。

皇帝仍旧没上朝,只是从宫里传旨到锦衣卫,让谢迁回府去闲住,对外宣称是生病,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谢迁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因为按照之前皇帝所定的,谢迁马上就要致仕还乡。

只是因为谢迁刚从诏狱里出来,为了避免旁人往“下诏狱”和“致仕还乡”两件事的因果关系上去联想,才会先让谢迁闲住一段时间,最后以年老养病为由让其还乡,这中间还需要谢迁配合一下写一道请辞的奏疏,皇帝“再三挽留”决定恩赐谢迁车马奴仆等还乡。

这都是老操作。

就算谢迁死在这几天,也会过几天才发丧的。

世人都知道这两件事的联系,但碍于君臣的颜面,还是要装样子出来。

谢迁回府当天,李东阳便从正门进谢府去见谢迁,丝毫没顾虑到跟皇帝的关系等等,李东阳仍旧是要以明确的态度表明,谢迁就算以后不在朝了,也是他们中坚定的一份子。

“于乔,你看看。”

李东阳见谢迁,不是单纯去表达安慰的,他是要去做事的。

他拿出一份参劾的奏疏,当谢迁拿在手上看过之后,老脸上满是横皱。

“何必呢?”谢迁将奏疏放下。

李东阳将奏疏收回来,道:“参劾张廷勉,是我们一早就定下的策略,你去了诏狱一趟,受了那么多苦楚,现在很可能都不能于朝中为社稷效命,这会反倒是要心怀仁慈了吗?”

这份奏疏,正是参劾张懋的。

就在张懋想方设法要去巴结文臣的时候,文臣对他下手是不会留情的。

正如张懋一早就感受到的危机一样,既然这次北方战事的捷报出在蓟州镇,是崔元和朱凤取得的,那他张懋就要以身为主帅的身份承担无功而返的结局。

李东阳道:“就算这次,张秉宽仍旧能笑着面对战果,可对于那些没有功绩,白白耗费钱粮,令将士奔波无功的人,也要为此承担代价。你的事,全因王伯安调兵给张懋而起,此二人此番皆都碌碌无为,又何必对他们仁慈呢?”

谢迁道:“我们针对的,一早就是张秉宽,难道非要让张廷勉和王伯安,为此而承担什么吗?”

“于乔,伱怎这般心善了?”

李东阳皱眉,他都开始不太理解谢迁的心态了。

明明咱是共同进退的,现在也是在帮你正名,你现在反倒好像很仁慈,要当好人?

谢迁摇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现在张秉宽仍在风头上,我们动不了,就先动张廷勉和王伯安,尤其是张廷勉那边,他在都督府中地位根深蒂固,他跟张秉宽起了矛盾,用他的旧部来针对张秉宽……但这会令朝堂生内乱!这会都督府正是上下一心的时候,如此不就起了大的波折,给外夷可趁之机?”

李东阳板着脸道:“你是何意?”

谢迁道:“我在牢中想了很多,也反思了过去几年的作为,似乎我们做得是太激进了一些,眼下将帅不和,怕是会引起军政的混乱。反倒不如……”

“啪!”

李东阳一拍桌子,显得很愤怒。

换了以前,就算二人关系再好,这是主人家谢迁的府宅,李东阳也不能随便在谢迁面前造次拍桌子。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谢迁作为一个即将致仕的阁臣,再怎样也没法跟李东阳的地位相提并论。

“于乔,你的心善,会害人害己!”

李东阳近乎是咬着牙道,“诚然,我们现下还不能把张秉宽怎样,他的势头也是与日俱增,但如果我们什么事都不做,只眼睁睁看着他把持朝局弄潮于天下,这要将我等置于何地?诸多臣僚,如今一门心思都是想恢复朝廷的清明,而不是让一家独大,你就算马上要回南方,也该为这些留在朝中的人着想!你不为谢家那些正在当官的人考虑一下他们的将来吗?”

对抗张周,利国利民,为的是大明的千秋基业。

也是为当官的可以恢复到本来的秩序,尤其是我们所制定的秩序,而不是遵从他张秉宽的。

谢迁苦笑。

他觉得李东阳这明显是在党争了,要不是因为文臣结党,他谢迁或许也不会被下狱这么长时间,让他经历那么多辛苦。

“张廷勉算什么东西?之前对张秉宽一味纵容,到头来欺辱到他头上……这或就是我们的将来!现在张秉宽还只是留在兵部那一亩三分地,可你是否知晓,陛下早已有意要提他为吏部尚书?”李东阳很生气。

谢迁毕竟曾是他坚定的盟友,但现在这个盟友好像态度也变了。

谢迁道:“以张廷勉如今的落寞,用他来跟张秉宽唱对台戏,有机会吗?”

李东阳道:“这不用你来理会,我也无须你来提供意见,只是告知你有这回事!若是可行,我也希望留于乔你在朝中,若你退了,内阁必定会再生事端,如今张秉宽只是可能擢为吏部尚书,再下一步……等他入阁,连我跟刘中堂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了!到时朝中人人都只巴结他一人,那大明朝廷真算完了!”

“咳咳……”

谢迁咳嗽两声。

闭上眼,他甚至不太想跟李东阳深究这个问题。

在其位谋其政,他谢迁刚从诏狱出来,作为一个准退休朝臣,他心知这些事也离他远去。

也如李东阳所说的,这件事也只是通知他一声,告诉他现在文臣要以针对张懋的方式,让张懋利用关系去物理铲除张周,他谢迁也只需要听听,不需要掺和什么意见,说了不中听的话,李东阳反倒会先对他吹胡子瞪眼。

……

……

官山草原一战,在经历两天两夜之后,基本已告结束。

大明各路人马撤回来。

张锐和马仪两个带兵深入草原的将领,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自主带兵打胜仗是什么滋味,那跟以前听命于王守仁或是那些治军的文臣,感觉是不一样的。

“小公爷,大捷……真的是大捷了……咱两边杀敌……过万了!”

当马仪再见到张锐时,说话的声音都变了。

沙哑。

眼睛里不是带着血丝,而是通红,那似乎是对功劳的一种渴望,因为有了这功劳,足以让他们获得封侯拜将的机会,他们可以光宗耀祖了。

张锐道:“是……过万了吗?”

马仪点点头道:“我们比之一年前王制台领兵进草原,取得的功绩都大,咱一共就六千兵,却是追杀外夷上百里,草原血流成河。正因为正在寒冬之中,鞑靼人也未料到我们会出现在此,才有今日之胜。”

“首级……”

张锐现在开始计较论功的方式。

跟马仪一样,张锐内心也很激动,但再怎么激动,张锐所希望的仅仅是保全英国公府的名声而已,毕竟他都已经是国公世子了,再牛逼他以后仍旧是个英国公,作为大明武勋之首,你还想超越老爹来个独树一帜不成?

且张锐也很清楚,现在压在英国公府头上的就是张周。

但张锐提到张周,不会充满敌意,反倒是充满尊敬,那毕竟是曾经救过他命,且给大明军政带来改变的功勋之人。

马仪道:“杀敌过万,能带回去的首级估计不多,但双耳有八九千,合起来是可以过万的……”

张锐点头道:“只是其中不少是老弱妇孺,相比于新建伯草原那一战,我们是不如的。”

马仪一怔。

他本来还在想,这次取得这么大功劳,自己怎么也可以晋升为侯爵了吧?

现在张锐等于是当头泼了他冷水,也是告诉他,当初王守仁带兵深入草原,就算获得首功的数量不如他们,但人家正儿八经杀的都是鞑靼青壮年男丁。

而这次……

鞑靼人基本就是在仓皇逃命,杀的绝大多数都是逃跑不及的老弱妇孺,就这样你凑一万,也没人家风光啊。

张锐道:“听说军中还有不少人马没撤回来,但我们已不能在此久留,我们的粮食剩下不多了。”

“是。”马仪点头道,“好在这次抢了不少回来,不然的话,口粮够不够支撑我们回关内都是问题。既如此,那小公爷,我们是不是也该商量一下奏请功劳的事?”

“如实奏请吧。”张锐道,“马总兵有经验,由你来奏请最好。”

马仪一笑,因为脸上的肌肉可能都冻僵了,一拉扯之下,脸上的神色很不自然,随即又赶紧恢复了本来的庄严之色道:“那我们就赶紧奏功到大同,我也设想好了回关内的路,我们绕过黄河北岸,不走河套,从大同回关内,您看如何?”

“什么?”

张锐皱眉。

马仪道:“这里距离宁夏之地是近,但中途的路,可能近百年来都未有人走过,中途全都是沙丘荒漠,连鞑靼人入寇都是走花马池,要绕过这片无人之地!如果我们往南走,路途或会更加艰辛。”

张锐摇摇头道:“那我们就从花马池撤回关内,还有奏功劳为何要舍近求远?”

显然张锐是想第一步让父亲知道自己取得功勋,并让父亲以此来给皇帝上奏请功的。

在这个问题上,他跟马仪的意见显然不同,人家马仪现在是大同的将领,而麾下将士除了他张锐所带的极少数人马,其余的也都是大同人马,人家有功劳当然是想从王守仁那走关系。

马仪略显为难道:“就怕弟兄们不愿意啊。”

“那是为何?”

张锐好似问了个很外行的问题。

马仪苦笑了一下,却还是认真回答道:“从花马池入关,等于是进了宁夏的地界,这次的战事宁夏的将士没取得什么功绩,我们带着首级、人耳和财货入关,他们能不盘剥我们吗?从花马池回大同,沿途要经过延绥、偏关等处,每一处都需要打点,就怕这一趟走下来……”

张锐顿悟了。

马仪亲率的是大同的兵马,取得功劳的地方,是在宁夏北边。

如果从草原上直接回大同入关,那功劳有一算一,绝对不会被别人抢走。

但要是从别的地方入关,他马仪作为一个大同总兵,就算是平虏伯,也会被那些总制、巡抚给盘剥,功劳未必能全带回去,且将士们这一路走下来,遇到的麻烦也会倍增。

马仪道:“小公爷,在下知道您的难处,但令尊于西北各处遭遇的情况,您能不知吗?除了王大人之外,哪位还给他提供了协助呢?”

张锐也沉默了。

如果说张锐是站在张懋立场上去想问题,想的是入关后跟父亲汇兵一处,就不妨想想张懋出兵这一路经历过什么。

皇帝让张懋来当主帅,让各处调兵,但各处都是想方设法去克扣,兵员配备不齐就罢了,连粮食和物资也不够,就连王守仁给调了六千兵马,还被人参劾。

连张懋这种声望和能量的武勋,在西北尚且有如此遭遇,人家马仪不想去面对这么多糟心事,也合情合理。

马仪比不上张懋,更没法去跟那些大佬周旋。

所以人家的选择很简单,就是不周旋,哪怕是在草原上横向带兵,也要从大同入关,而不是从宁夏或是延绥这些地方。

“嗯。”

张锐点头。

其实他也是别无选择。

这次的功劳名义上他张锐有份,但其实主要的功劳还是在马仪身上,而他只是因缘际会参与了这场战事,而马仪也给他面子,让他有调兵的权力而已。

如果马仪非要独揽军功的话,完全也可以把他踢开。

或许马仪没有这种能量,但王守仁会帮马仪的,到时他张锐就只是个参与者,而不会以决策者的身份去领功,也就达不到张锐想要帮英国公府的目的。

“那在下就这么写了,今夜小公爷也帮忙参详一下,您是读书人,学问深,不像我……大字也不认识几个。”马仪见张锐很上道,双方最后的隔阂似乎也消除了。

张锐点头道:“还要马总兵多多赐教。听说兵部的张尚书,很欣赏你。”

“哪里哪里,就是做了一点事,张尚书可是顾情面的,话说当初要不是张尚书力保在下,哪有在下的今天?张尚书可是在下的恩人,这恩情,怕是这辈子还不完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