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五章 朕更相信新建伯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贪财的胡峰被江宁县的衙差给“请”出来,并在众人目视之下,往县衙客客气气请去衙门了。

胡峰显然没搞清楚状况。

楼上不过跟外地的士子争个先来后到,也就是为了个房间的事,互有推搡,也不知那倒霉的是怎么摔下楼梯的,虽然不至于有生命威胁,但伤人的罪名免不了,好歹有功名在身,也算是避免上枷的困窘。

“张师,这是……您的安排?”

站在对门看着这一切的杨鹏,小心翼翼问张周。

张周笑着摇摇头:“杨公公,这大概就是俗话所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太子安保工作中,也最容易发生这些意外情况。”

“是。”杨鹏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要回去拜宗祠,杨公公还有旁的差事,我就不多打扰了。”张周的意思,你可以走了。

杨鹏自告奋勇道:“能陪同张师您前去拜宗祠,小人倍感荣幸,还望张师能给个机会。而且还有涉及到西北军务之事,想替陛下征询一下您的意见。”

“替陛下吗?那还非同行不可了。路上说。”

张周笑着做出请的手势,二人不能走前门,只能从米铺的后门出来,也不乘坐马车,直接步行前往张家大宅,也就是张掖的宅邸。

……

……

“张师,以目前所得知的消息,新任的宁夏巡抚杨一清,还有安边侯,都在这两日抵达宁夏。”

“按照陛下的吩咐,他二人抵达之后,便要展开架势与鞑靼小王子的人马周旋,宁夏各路所能调出的人马数量多不过五千,可鞑靼至少有四五万兵马,您看这场仗怎么打?”

杨鹏一脸热切望着张周。

说是替朱祐樘问的,更多是他自己想邀功,如果从张周这里获取了克敌制胜的战术,那他杨鹏在提督东厂的位子上可就稳了,或许还会直接完成心愿进司礼监呢。

张周扁扁嘴道:“换了我,没法打。”

“啊?”杨鹏对张周的回答,分感意外。

“不是我推搪或是不想为此奋力,实在是因为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或者是要让宁夏镇各路人马倾巢而出,这会令宁夏城塞不保,回头要修缮这些堡垒……损失更大。所以在我看来,还是固守待鞑靼人撤走,是上策。”

张周好似在认真分析。

但杨鹏感觉,张周并没有坦诚相告,毕竟皇帝所追求的是主动出击,皇命难违,换了你张周去西北就不执行皇命了?

可他转念一想,大概只有张周有资格抗拒皇命了吧。

抗拒完了,皇帝非但不惩罚,还会说,抗得好、有勇气、仁臣典范……

杨鹏道:“可是那位杨巡抚到了宁夏,此战也非打不可。”

“哦,那就把炮车推出去,随便应付一下,至少鞑靼人不敢正面去碰炮车阵吧?只要出去溜一圈,鞑靼人如果识相撤走的话,那陛下的意图应该就差不多达到了。”

张周神色非常轻松,就好像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样。

杨鹏无奈道:“除非鞑靼人把宁夏都抢完了,才会撤走,否则的话……”

张周道:“还是老问题啊。”

“愿闻其详。”杨鹏侧过耳朵,生怕错漏了事情的关键。

张周感慨道:“大明九边之地,相当于是九口锅,盖子不够用啊。就算换了我就行了吗?”

杨鹏道:“您上通天意,连天雷都能召来,呼风唤雨,鞑靼人知道您亲临必定会落荒而逃。”

“是吗?”张周道,“我有此能耐,我怎么不知道?杨公公,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会?如果你认为是我平虏名气大的话,那安边侯大概也有这般能力吧?或许鞑靼人知道安边侯亲临宁夏,也会不战而退呢?”

“难。”

杨鹏评价很直接。

安边侯本事是很大,名声也远播在外,但身为东厂提督,如果连他真实水平都不知道,那他杨鹏也不用混了。

在他看来,朱凤能耐再大,没有张周撑腰,也是个屁。

张周道:“我们身在南京,去思虑宁夏的战事进展,会不会有点鞭长莫及了?今天我要拜宗祠,回去见张家的族人,心情非常差劲,杨公公还是先让我安静一会。”

“小的不打扰,您先请。”

杨鹏先让张周走在前面,他远远跟着。

旁边带来的东厂番子,也是杨鹏的亲信急忙上前问道:“厂公爷爷,莱国公可有定策?”

杨鹏回想了一下刚才的对话。

张周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根本上是狗屁的建设性意见没有,等于说张周只是跟他哈拉了几句,让他跟在后面当跟班。

“没有,别提了!”杨鹏心中也很郁闷。

“那莱国公可有给您派遣差事?陛下似有重要差事给莱国公……”

“也没有!闭上你的嘴,好好跟着!”

……

……

张府。

张周再一次到来这里,突然就心生感慨……看着张家的门楣,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心想着是否再去找个桐油罐抱着,再冲进去一次?

“二老爷,您回来啦?”

张府的仆人见到张周,那跟见了亲爹没什么区别。

大门打开,一堆人迎了出来,见了面就磕头给请安。

这也让张周很不适应,上次来的时候还是剑拔弩张寸步不让。

“告诉你们家大夫人,我过来拜个宗祠,拜完了就走……这修宗祠的是跟我有仇吗?非修在大宅这边?这宗祠到底是因谁人而修?”

张周有点不满意。

为了展现自己的“孝道”,还不得不跑来张家大宅走一圈,让他心情很不爽。

随即张家热闹起来。

不但是张家内部,连街坊四邻,还有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往这边聚拢。

等张周跨步进入到张家大门时,对面自己的大嫂……膀大腰圆的张徐氏迎面而来,那股气势如张周印象中不讲理的大嫂……别无二致。

“老二,谁让你进来的?”

张徐氏见到张周也不客气,似乎整个张家,只有她还能保持本心。

张周笑道:“大嫂,我不是来给你请安问候的,我是来拜宗祠的,拜完了就走。”

张徐氏冷声道:“宗祠的香火乃是由长子嫡孙来继承的,何须你来?就算你想来,也该跟你兄长和侄儿请示,只有得到他们的……你兄长和侄儿呢?”

刚要跟张周“论理”。

张徐氏才意识到,好像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没有跟这个二叔一起回来。

张周轻描淡写道:“哦,大哥和大侄子还在辽阳抗沙包呢。”

“你说什么?”

张徐氏双目圆瞪,好似个母夜叉一般,随即从身后摸出一根棍子,好像是要过来跟张周拼命。

张周身后的扈从,本来都是跟着回来“风光”的,到底是衣锦还乡,到了兄长家里拜宗祠,就算以前关系不好,现在也该缓和矛盾了吧?

谁曾想……这女人不按套路出牌啊,居然想拿棍子打人?

“这位夫人,您不要冲动。”杨鹏一看这架势,他冲得最快。

东厂厂公亲自上前挡人。

身后的锦衣卫等人也是紧忙冲上前,有不识趣的连刀都拔出来了。

张徐氏厉声道:“长嫂为母,就算他现在飞黄腾达了,难道最基本的孝义都不顾?你们一群大老爷们,还想对我一介妇孺动手吗?”

“这……”

杨鹏一想,也对啊。

张周回来,就是为了彰显孝道的,如果对嫂子动手,那不等于是给张周散了恶名?

张家长房家主不在,张家二房带人回来欺辱孤儿寡母……这名声传出去……

嘶。

杨鹏突然又觉得哪里不对,怎么被人道德绑架了呢?

张周在旁边看着则在笑。

他差点就要给这个嫂子翘个大拇指。

要说能保持本心的,这位嫂子算是头一号了……从来没有因为他张周考中举人或者进士,甚至是当上莱国公而对他这个小叔子有任何的好脸色……该抢还是抢,以前是抢家产,后来张周有赐职和爵位了,就去抢爵禄。

就在张徐氏以为拿捏了张周“孝义”的七寸,准备在外人面前大做文章时,张周身后出来一人。

虽然也是身着锦衣卫的衣服,却是身材婀娜,手上也提着刀……

正是张周特地带过来撑场面的王明珊。

“你!”

张徐氏看到王明珊提着刀站在张周面前,气势突然就弱了。

不是说一群大老爷们欺负你一介女流吗?

那就换个女的来。

俩女人打架,总不是欺负你了吧?就算你膀大腰圆,可也只是靠一膀子力气,现在让你跟练家子打,你还有胜算不?

“大嫂,我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啊,我都跟兄长和大侄子说了,只要他们干得好,我想办法帮他们谋求职位,军中千户、百户之类的,靠他们凭本事赚,我能相助也绝对不会含糊的。”

张周这话就是说给那些陆续进门的张家旁支人听的。

张徐氏脸色阴晴不定,却是在众人围观之下,也不敢真拿嫂子的名义,用棍子去教训张周了。

“新修的宗祠在何处?带我去拜过,拜完就走。”张周笑着对周围的人拱拱手,“让诸位见笑了。”

……

……

张徐氏很生气。

但也奈何张周不得,只能看着张周带人在张家大宅展开其孝义表演。

张徐氏的女儿,也就是张周的侄女,已经十一岁的张安立在母亲身侧,瞪大眼望着眼前发生的事情。

“侄女长这么高了?有令堂的风范啊。”

张周笑着打招呼。

张安跟她母亲很像,身上的肉都是横着长的,反而是张平跟他爹一样都空有个个头,平时跟瘦猴一样。

张周心里也在琢磨,都说这儿子像娘,女儿像爹。

在张家大房怎么呈现出来的,就相反呢?

“宗祠已经布置好,张师您可以先去祭拜了。”杨鹏亲自过去布置,随后过来跟张周行礼道。

“嗯。”

张周笑着往宗祠方向走。

“老二,把你兄长和侄儿带回来,以后两家人无干!”张徐氏突然好像成了贤妻良母,想起来被她折腾了几圈的张掖父子俩。

张周摇头道:“不行。”

“你!”张徐氏恨得是咬牙切齿。

张周道:“我说过会成就兄长和大侄子,就一定会成就他们,他们也说了,再多的苦也愿意吃,相信他们也都想自立门户。这宅子虽大,但关不住男人崇尚自由的内心啊。”

“你在放什么……厥词?”张徐氏朝张周厉声喝道。

杨鹏赶紧劝说道:“这位夫人,请您对莱国公客气一些。”

张徐氏瞪着杨鹏道:“我们张家的事,与你个老阉人何干?”

“啥?”

杨鹏一听,登时觉得自己身上受到一万点暴击。

我堂堂东厂厂公,在张周面前低声下气就算了,你一个市井泼妇,居然敢骂我“老阉人”,你是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啊。

张周笑道:“杨公公,见谅,我这大嫂平时在家里嚣张跋扈惯了,你要报复她,等我走了之后,您随意。”

“不……不会。想来是张夫人对小的有何误会。”杨鹏在张周面前表现出谦卑姿态。

张徐氏早就看出来这太监对张周言听计从的,还以为是什么不起眼的老太监,她才敢这么放肆嚣张,也是因为张家上下没人敢与她为敌。

但她错误估计了张周所处的政治环境,也不知道这种政治环境能给她带来什么不可预料的后果……说白了,市井耍泼那一套,对普通人尤其是喜欢讲理的读书人很有效,但对名利场上的人无效。

……

……

张周拜完宗祠就离开了张家。

即便在张家遭遇到一些不愉快,但出来的时候,他还是受到了张家除了张徐氏之外所有人的热情招待。

每个人好像都想上来混个脸熟。

“二郎,你本事了,我家大寒他也想混个军职,你给帮帮忙啊。”

“城外有四亩地,前两年被个泼皮给占了,到现在都没给租钱……你给想个办法……”

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破事。

跟张周这种做大事之人的“格局”,可说是格格不入。

“都让开!”

杨鹏亲自上去护驾。

等把张周安排上了马车,一行人离开之后。

杨鹏也没着急走。

他回头瞅了一眼张家大宅的方向,心中很是羞恼,作为一个“奸邪”的小人,曾经李广的头马,如今张周的得力干将,何曾被人如此指着鼻子骂过?

“爷爷,您看咱用啥办法?要不放过把宅子给烧了?”拥趸开始出主意。

这群人也都熟悉杨鹏的性格。

杨鹏咬牙道:“烧大宅,莱国公定然不悦,就挑个不起眼的铺子,或者是她娘家人的宅子,给咱家可劲烧!敢骂老子?这种女人,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

……

皇宫。

这天午后,萧敬给朱祐樘送来一份上奏,是杨一清在即将抵达宁夏时,在路上所写的“行军计划”。

萧敬道:“此奏疏已关白于阁部,或是来日朝上就会提到。若是有不妥的地方,奴婢可以随时去征询于兵部的意见。”

朱祐樘手上。

是杨一清在抵达前线之前,通过几天冷静思考,所定的方略。

总体来说,就是以宁夏各路关城为基础,以轻骑骚扰鞑靼主力,再聚拢优势兵力,以载着火炮的炮车与之“决战”,一步步将鞑靼人给赶出宁夏西路的产粮区和百姓聚居区。

“流于表面了。”

朱祐樘看完这份上奏之后,摇摇头,似对于那些假大空的计划,他没有什么兴致。

或者说,朱祐樘不觉得杨一清如此进兵,有机会在正面战场上取胜。

萧敬道:“另外三边各处,已征调六万兵马,配合用兵。”

朱祐樘轻轻笑了笑,道:“所谓的六万,大多都是老弱病残,估计连火筛的本部主力也算在内了吧?让朕想起了朝鲜要配合大明出兵两万……三边何等情况,秉宽早就给朕分析过,不必来敷衍于朕。”

“是。”萧敬低下头。

三边出六万兵马这件事,萧敬本来也不相信。

但为了彰显大明的军威,这种牛逼还不得不吹,或许鞑靼人听了这种牛逼就相信了呢?

也不是说完全调不出人手,只是“满打满算”,连同运粮的,加上平时征调的民夫,还要把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甚至是归顺的火筛部骑兵也算上……这种计算在硬仗面前毫无意义。

“辽东有消息吗?”朱祐樘问了一句。

萧敬道:“辽东最近并无动向,反倒是蓟州,由巡抚王宪,领兵五千出塞,令朵颜等部狄夷北撤,如今大宁等处的敌寇皆都已退走,大明东路无碍。”

“哦。”

朱祐樘点点头。

萧敬心里也在纳闷,皇帝问蓟州就问蓟州,怎么突然问到辽东去了?

“晚些时候,传召户部周尚书过来,朕有事跟他说。”朱祐樘道。

“陛下,不知是为何事?”萧敬道,“奴婢好提前跟他打声招呼。”

朱祐樘道:“调粮,调去辽东,还有奴儿干都司,是为过冬的准备。”

萧敬道:“可是之前辽东等处并未有粮草缺口。”

“总会有缺的,另外让太仆寺配合,往辽东调马匹四千匹,京营调兵一万配合镇守蓟州。”朱祐樘道。

“陛下?”萧敬大吃一惊。

“按吩咐办事便可,朕没说就放任鞑靼小王子在宁夏肆虐,就算要围魏救赵,也不能从偏关打出去,而是从辽东!朕更相信新建伯!”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