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八十二章 与日月争辉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京师。

朱祐樘迟迟未上朝,但朝廷秩序却井然,随之而来是有关谁入阁的大议题,尽管皇帝没有公开在朝中讨论,但这件事已经到了上听处和内阁之间互相博弈的关键时期。

在刘健和李东阳看来,这是内阁与张周之争,但其实已成为上听处和内阁谁能主导朝政之争,毕竟年初关乎到谢迁和参劾张周两件事情上,上听处都是隐隐占了上风。

之所以内阁看上去没有溃败,主要还是皇帝给面子,没有让矛盾公开化。

“去跟叔厚和介夫都谈过,甚至我也去见过德辉,以他们个人所见,论资历,他们仍旧不如济之,若是想力推他们为大学士,只怕朝中反对的声音不少,陛下也完全有理由不予理睬,到时还是要济之或者张秉宽入阁。”

李东阳给刘健分析了如今的局面。

刘健阴沉着脸,冷冷道:“难道就非要看着朝中被一些人祸害吗?”

李东阳道:“在克勤入阁之前,我们也是多加防备,但你看现在他……也是息事宁人,并未说与我们有多少冲突。”

“不对。”刘健道,“要不是克勤入阁,或许于乔就不会出事,一切的根源,还在于陛下要蚕食内阁中我们几人在朝中的影响力。克勤只是个开端,并不是终结。”

“那……”

李东阳略显犹豫道,“若真要以声望来跟王济之或是张秉宽抗衡的话,就只有焦孟阳一人,你觉得他合适吗?不过在这之外,倒也有张廷祥等人,但似乎也并不合意。”

大明到弘治十五年,除了通过张周关系起势的翰林学士杨廷和之外,尚且还有张元祯和王鏊二人。

与此同时,还有侍读学士出身目前为礼部右侍郎的焦芳,以及侍读学士刘机、侍讲学士张芮和武卫,还有一个是即将结束守制,将在二月回朝的侍读学士江澜。

不过因为杨廷和、梁储、刘机、张芮、武卫和江澜都是成化十四年进士,比之王鏊这个成化十一年的探花,在资历上都有所不如,也加上王鏊在学术界更有名,之前在成为张周座师之前,也被列为入阁候选人,使得王鏊本身在翰林院体系中地位较高。

想要撼动王鏊入阁,就只有天顺四年进士张元祯,或者是天顺八年进士焦芳。

在李东阳那看来,选一个资历比王鏊高的人,都未必能通过皇帝那一关,如果非要强推几个资历不如王鏊的,那皇帝更不会答应了。

刘健道:“就非要如此,不能做别的选择?难道也非要受制于人吗?”

李东阳无奈道:“现状便是如此,翰林院中可用之人不少,但王济之声望日隆,前一次他与克勤竞争,其实克勤都未必及他。现如今,或只有更有建树的张秉宽,才有可能会更胜一筹。若非要找他人,最难过的就是陛下那一关。”

打败张周党羽王鏊的人,只能之张周本人。

刘健听到这里,脸上甚至不由露出苦笑。

有一种被人拿捏的感觉。

“最近辽东也没了动静,如年前北方各处的那一战,京师中竟也毫无消息。”李东阳知道入阁这件事其实是难解之题,所以他也干脆将事放到一边,跟刘健提及辽东战事。

倒不是说他想转移话题,而是顺着惯性思维,想要找到张周做事的纰漏。

你看你做事,连跟朝廷汇报一下的意思都没有,让我们怎么信任和支持你?

刘健道:“若先前还是跟蒙古鞑子交战,胜败于朝中的局势影响很大,辽东这一战,对朝廷又会有多大的影响?听说还引狼入室,将朝鲜国的兵引到我辽东境内,这是在养虎为患。”

李东阳眼神中又多了几分热切道:“那我们就……以此为题?”

想要扳倒张周,就要锲而不舍,找到张周的纰漏,一次次的参劾,哪怕一次两次皇帝不听,但也不能罢休,直到皇帝对张周产生怀疑,也是趁着张周不在京师时,玩三人成虎那一套。

文臣很擅长这个,且认为这是扳倒“朝廷巨蠹”的最好办法。

刘健摆摆手道:“为今之计,先要拿到本届会试的主考之权,你上次已主考过一次,只怕陛下这次会将内阁出面主考人选,放到克勤身上。再下一人,就是入阁之人。”

“他不是也……”

李东阳对此似乎并不赞同。

我上次是主考,难道程敏政就不是?且上次会试主考的事,差点让程敏政葬送政治生涯,这次皇帝还会让他当主考?

刘健道:“可惜于乔不在。”

这句话,也让李东阳明白了,现在皇帝不选程敏政,也会选他。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这是一方面,再就是内阁派出一名会试主考,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就好像上次李东阳也只是走个过场,实际出题等事,都是以程敏政为主。

也因为内阁首辅一般不出任会试主考,不然的话,刘健宁可选择自己上。

“先不争入阁之人选,先从会试主考来争取,力推叔厚和介夫,实在不行,再以……德辉……”

李东阳目标明确。

想办法让下一个入阁的是杨廷和或梁储中的一个,实在不行,再推王华,虽然王华有个儿子王守仁现在不受控制,可王华之前始终也算是他们派系中人,若以王华这样“中立派”入阁,对内阁的局面似乎也并不会形成重大影响。

“嗯。”刘健点头,似也同意了此提议。

……

……

除了内阁在想办法安排自己人入阁之外,朝中有不少人在争取。

尤其是焦芳,他作为内阁中的老资历,本身人脉关系又深厚,他当然想找机会入阁,而他也知道自己并不受曾经内阁铁三角的信赖,他同样也知道自己不是张周派系的人。

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

焦芳跟林瀚、沈禄的关系一向都不错,也因为他善于迎合,这天便找机会去找沈禄。

而他的意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当本届会试的主考,借此来为自己积累声望,而他似乎也知道,直接去找人为自己树立名声,甚至是提及入阁的事,会让文臣所厌恶。

“焦学士,您的心思,在下不是不明白,想为大明选才嘛,谁都有这心思。可你看我,不过只乃一举人出身,何来机会,去在这种大事上建言呢?”

沈禄不是不想帮焦芳。

对沈禄这样善于搞人际关系的人来说,他觉得焦芳是“可造之才”,至少是可以收拢的。

有焦芳入阁,他再跟焦芳有关系,甚至帮上忙,那焦芳以后就会跟他建立战略同盟,毕竟焦芳也需要他沈禄背后的关系,尤其是张皇后那边的。

焦芳道:“是你听到过什么风声?以老朽所知,朝上最近经常被人提及的,除了杨廷和,就是梁储。俨然他二人就是入阁的不二人选。”

“这怎么又提到入阁了?”沈禄脸上挂着笑容。

焦芳无奈道:“为国选才,也不过是个幌子,我一心为大明朝,可有的人并非如此。也是我这两年不在翰林院中,甚至也许久未踏足东宫之地,是不是如此就认为,我连为国选才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怎可能呢?焦学士,还是深得朝中臣僚的推崇,我就经常听他们提及焦学士的才华和人品,那是旁人所不及的。”

沈禄想说几句恭惟的话,却又觉得这话非常违心。

因为焦芳论人品,的确不是什么高洁之士,但这并非他所在意的。

若焦芳真是那种什么高洁之人,也不会跟他沈禄建立什么深厚友谊。

“礼部中,我也会恳请林尚书,听说最近他很可能晋升吏部尚书,我如此做,也不过只是想为将来筹划,以我的年岁,还能在朝中留几年呢?”焦芳叹息着。

你看我,年纪这么大,都已经年近七十了,能对谁造成威胁吗?

我入阁,那一定是个人畜无害的老好人啊,那为啥都不考虑我呢?非要推你们自己人,但关键是,你们的自己人政治倾向那么明显,难道就不考虑到双方博弈的问题?

沈禄叹道:“这倒也是,焦学士到底也并未开罪过谁,在朝中名望如此之高,要是这次会试以你为主考,的确是合适。且经历过己未年那件事之后,会试主考估计也没几个人会去争,焦学士可说是为国分忧啊。”

焦芳道:“那就是啊。”

沈禄琢磨了一下,起身道:“要不这样,我就想办法去疏通一番,看是否有机会提上一句。若对这件事,真有廷议什么的,我也一定支持焦学士您。”

“好。”焦芳也起身,行礼道,“拜托了。”

“这是说哪里话?焦学士您德高望重,肯纡尊降贵到敝人府上,是敝人的荣幸,特地准备了一点薄酒……”

沈禄当然是想借机跟焦芳好好谈谈。

换了一般的朝臣,他这种邀请,多也没有实际意义,一般人是不会留下与他把酒言欢的。

可焦芳毕竟不是一般人,教坊道:“那就却而不恭。”

……

……

东厂。

杨鹏正在听取牟斌的汇报,而另一边,则站着新任的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王时。

杨鹏现在每次有大事,都会带上王时,看似是指点,但其实更多是为了表明他跟王时关系亲近,同时也想让王时成为他的“自己人”。

也是杨鹏知道,张周对他几个老丈人都不错,王时也是通过张周的关系才爬升到现在的位子上,是他杨鹏值得收拢之人。

“人已经往东边送去了。”牟斌说这话时,还特地打量了王时一眼。

杨鹏大概体会到牟斌是什么意思。

这是把宁彤送到港口去了,既是他杨鹏的人情,其实也等于是告诉张周,朝中有什么事,他杨鹏能顶得住。

但又因为是给张周送个女人,在王时面前就不好说太深。

杨鹏笑道:“送去就好,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案子,也是太医院那边的人小题大做,至于京城的事情,还是不能只看表面。”

王时在旁一副受教的模样。

其实他很清楚牟斌说得是什么,而他心里可不敢有任何的怨言。

这就要提到老王家的传统,本来把王明珊送给张周这件事,就是他家已故老爷子所做出的决定,而王越当初做此决定时,压根也没考虑过儿子会怎么想,甚至儿子也会顺着他老爹的意思在想,这是为了家族,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父亲高明……

别说是别人再给张周送女人,就算是张周再开口跟老王家要,老王家也是会毫不犹豫再送的。

牟斌道:“最近有关入阁人选的事情,朝中议论不休,好像是说,内阁所推之人,乃是杨廷和与梁储两位,朝中他人也在活动,也有想借机进入到上听处的。但因为上听处乃是陛下所委命,无须朝廷廷推,所以……”

杨鹏伸手打断牟斌的话,不屑道:“那群人在争论个什么?这不都定好的事情?陛下已表明,乃是翰林学士王鏊入阁,这事是不容商议的。”

牟斌叹道:“可能是有人不死心吧。”

“呵呵。”杨鹏笑道,“想要改变这件事,谁说话都不管用,哪怕是王学士自己出来说,也是徒劳。只有陛下和那位张先生,他们说的才好使,朝中人难道连这都看不懂?亏内阁那几位,还以为是股肱之臣,却不知那都是老黄历了。”

王时道:“那杨公公,我们是否要做点什么?”

“不用做。”杨鹏笑着道,“他人想争取这入阁人选,还有争取那吏部尚书之位,全都是在做一些徒劳无功之事,跳梁小丑罢了。陛下到了该公布的时候就公布了,这会陛下都不上朝,那群人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王时拱手道:“有杨公公和张先生这样的能人在,陛下即便不上朝,也对朝中事清清楚楚。”

杨鹏急忙道:“可不敢这么说,陛下真正信得过的,也只有张先生,咱这些人岂能与日月争辉?倒是最近,我有一点小事情,想请两位帮处置一下,两位你们看……”

牟斌急忙道:“杨公公您尽管吩咐。”(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