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七十四章 队列不稳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乾清宫内,中午过后,李荣来通禀了有关朱厚照出宫后的行程。

“见见民间的学子,那些都是秉宽为了栽培有用的人才,特地挑选的,名义上是给他自己用,为的是兴矿业、锻造、王恭厂之事,但也是为造船和将来能有派的上用场的人才,儒官可以治国,但不能治事啊。”

朱佑樘在李荣面前直言不讳。

似乎他对于文官治事能力的薄弱是深有感触的。

李荣笑道:“东厂查过,都是一些没有背景的孩子,很多都是匠人子弟,只怕将来难以成大事。”

“不用他们成大事,只要能做到学以致用就好,再由他们栽培出新的弟子来,朕觉得秉宽如此做很有必要,也不能什么事总指望秉宽一人。如果秉宽能将他所学的,教给更多贤能,让大明在这些方面到处都是人才,有何不可呢?”

朱佑樘作为君王,自然知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李荣本来并不赞成去培养什么“特殊人才”,但既然现在皇帝对此都充满期待,而且张周做事一向都是跟皇帝申请和知会的,基本没有自作主张的时候,这就会让他觉得,自己还是站在皇帝这边比较稳妥。

“陛下所言极是,大明中兴有望。”李荣赶紧吹捧。

朱佑樘道:“东厂最近可有查到朝中人,对于西北的战事有何言论?”

皇帝很注意特务机构的运转。

李荣小心翼翼道:“朝野上下,对于此战议论虽多,但似……都不在正点上。”

“何为正点?”

朱佑樘都没听明白,你李荣还挺有“主见”啊?

你都能自行判断什么叫“正点”了?

李荣道:“从陛下在朝堂提出要引兵进河套,就有人提出河套之地不足取,一无要隘把守,再是地广人疏且常为鞑靼人所扰,关隘修筑必定要劳民伤财,若是不修关隘,则在养兵、养民上靡费甚多。”

“哼哼。”朱佑樘脸色不善,似乎对此很不屑。

李荣分析道:“若是从延绥等处调拨钱粮往河套之地,每年将会增加数十万两的开支,只怕西北钱粮调度会更加窘迫。”

“算他们说对了吧,但如果只因为要增加靡费,就将大好的河山置之不理,那朕还有何颜面见大明的列祖列宗?”

朱佑樘在说这话时,有几分豪气干云。

朕就算当不了开疆拓土的君王,至少也不能把祖宗的土地给丢了。

李荣道:“继而就有人说,既然想拿回河套之地,就该以蔡国公、新建伯等人领兵,或是事半功倍,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行军拖沓而不见成果。要做就要做到最有成效之事。”

“呵呵。”朱佑樘不怒反笑道,“他们倒还不愚钝,知道秉宽的作用。”

李荣陪笑道:“他们自然是不能明白陛下深意的,不过也有人在说,最近几年大明在军务之事上过于重视,反而对于大明的教化等事有些疏忽了,且大明过去几年天灾不断,若是能把用在西北的心思用在百姓身上……”

朱佑樘抬手打断了李荣的话,他似乎已经听不下去。

他好像也明白了为何李荣会说,朝中人的意见不在“正点”上。

朱佑樘起身迈步,似已要往内殿走,朝务的事情他会交给司礼监几人,也到了他懈怠或者叫休息的时候。

朱佑樘道:“保土也就是为了安民,谁说西北用兵,不是为了百姓?只有百姓不遭遇战祸,大明才能蒸蒸日上……如果如他们所言,既要专心于一样,还要专心于另一样,那就不会有任何进展。”

“陛下,可是要将臣子的意见,做整理后上报?”李荣比萧敬有心思,他提督东厂,下面的人有什么意见,他能直接给整理成册。

朱佑樘斜眼看了李荣一眼道:“这就不必了,朕想知道他们说什么,但也不想一个个去细究,只要他们不给大明和朕找麻烦,朕宁可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但其实……他们中谁有什么意见,朕多少也是知晓的。”

“陛下,还有蔡国公……”李荣提醒了一下。

东厂对于张周的监视也是存在的。

朱佑樘横他一眼道:“你觉得朕不信秉宽吗?”

李荣道:“平时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就在蔡国公身边转悠,很多事东厂是不想知道,也会有一堆传过来。”

“哈哈哈。”朱佑樘笑道,“正因为秉宽为人坦荡,他能有什么秘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背后搞什么大名堂呢,只有朕知道,秉宽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上得了台面!”

“是。”

李荣汗颜。

本还想暗地里多监视张周,帮皇帝监督权臣,但现在看起来,那些司礼监的同僚被皇帝冷落,可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老成精的他,自然知道该怎么站队。

或者说,以他这老态龙钟的年岁,实在没什么可选的站队方向。

……

……

内阁值房。

刘健望着眼前西北各处的战报,人整个陷入到沉思之后,此时谢迁因为要值夜所以白天并不在,李东阳走过来递了一份奏疏道:“保国公出关之后上的第一道奏,漫天黄沙,不是什么好兆头。”

刘健瞅了李东阳一眼道:“你怎么也信起这些东西来了?”

李东阳坐在一旁道:“特地问过宫里的人,这几天陛下并没有召见过谁,上听处也未处置西北的任何军情急务,陛下似乎对此战并未抱有太大的期许,让人看不懂啊。”

二人一时沉默。

皇帝费尽心机,调了四五万兵马出征河套,居然对此好像不太关心,甚至连过问都很少。

这就让人费解了。

“大同还是没有新的动向?”刘健问道。

李东阳摇摇头道:“莫说是行军的动向,这几天大同连上奏都没了,不过倒是从一些渠道得知,伯安最近照常列席例会,未有出兵的迹象。至于各处夜不收得来的消息,鞑靼兵马到现在仍旧无半点消息。”

刘健道:“也就是说,整个西北,只有大明派出去的五路兵马是在明面上?”

“嗯。”李东阳点头,“敌在暗,我在明,确会显得不利。但朝中上下对张秉宽所造出来的火器多有吹捧,一向是讲求不怕正面的迎战,现在更多人是在猜测,鞑靼人是否真的会出现与我朝兵马一战。也有人在论,正面战场没有伯安等人领兵,大明兵马胜算几何……都是说不清的事。”

刘健叹道:“大明自开国以来,神机营便多有装备,军中将士总不会连基本的神机营战法都不懂吧?”

李东阳道:“此风起于年后城外那场御驾亲临的演兵,据说是让很多将领改变了对战场的认知。”

“这么邪乎?”刘健皱眉。

李东阳再道:“我曾借伯安之父,给他去过一封信,但他并未有回复。听说秦世缨上奏乞老归田,大有推进伯安之意……现在西北的局势更多是取决于伯安的态度,您认为呢?”

秦纮想要请辞,让王守仁顶上三边总制的位子。

如此一来三边和宣大孰轻孰重的问题就解决了,也不会形成两家抗衡的局面,秦纮在这件事上明显是有大局观的。

也都看出来,现在皇帝只重视大同周边军务,而懈怠了三边等处军务。

“宾之,你认为陛下这步棋,到底意图为何?”

刘健把最近苦思冥想的问题,问出口。

李东阳道:“敲打旧勋,奠定张秉宽在军中的地位,助他在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坐稳,再以伯安等人西北用兵,或是有经略草原之意,总归……是要改变朝中的格局。”

刘健道:“他身边除了伯安,还有何人可堪大用?”

这问题让李东阳一时回答不出。

刘健再道:“他在朝中弄权,却将他人留在西北诸镇,甚至还有留在南方的,最近陛下已过问辽东陆完回朝之事,这朝野上下,零零总总那么多人,到底有多少人可以专心为他所用呢?”

李东阳问道:“这是要……先拔除其羽翼?嘶……若是以他一人,的确难成大事,可毕竟……陛下始终站在他那边。”

刘健用眼睛飘过去个眼神。

大概的意思是说,你管陛下这旗帜作何?重点是,要让张秉宽用人时多有掣肘,最好每个人跟他离心离德。

“那我的确是应该在朝中多走走,将那些潜在的人,尽可能收揽过来,朝中清流可贵啊。”李东阳明白刘健的意思,随即就要开始他自己的行动。

……

……

刘健要让张周无人可用。

但其实张周并不需要去用一些当时能力强的人,他要的……仅仅是跟他关系铁的。

比如说……最近刚回京师的大舅子之一的林庭。

林庭这次是奉调回京城进研武堂为教习的,官职升了一级,已经是礼部员外郎了。

本来户部、工部和兵部的员外郎随便拿一个,在研武堂内当差也算名正言顺,奈何这三部并无空位给他,而他老爹如今是礼部尚书,于是乎林庭以在西北的功绩,短时间内晋升到了礼部员外郎。

中进士后两年升员外郎,也算是很快的。

“蔡国公,在下能力浅薄,只怕胸中难有真知灼见可以教授军中将领,还请您另请高明。”

他进研武堂第一件事,就是找张周,做一番推搪。

他觉得自己干不了这么伟大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毕竟现在于研武堂内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行,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