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五章 你看这样多热闹?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威宁海。

祭天的祭坛已经搭建好,虽然在威宁海祭天远没有封狼居胥那么隆重,但在大明,此举也算是独一份的。

为了赶在祭天的消息能在七月初三之前传回京师,这次的祭天也必须在六月二十八之前完成,王守仁不像朱凤那么着急要回大明,对他来说,留在威宁海驻扎下来,可比先前奇袭威宁海都有意义。

这不像是来打仗的,而好像是以胜利者身份来巡视领地的,心中的豪迈自然是呈现于他的脸上。

这种豪迈。

在朱凤看来,就是一种自负。

“鞑子随时都会杀来,这还不着急走,真要陷入重围,再靠火炮和威武天火药吗?别说是鞑靼小王子,就算是火筛残部也有个两三万人马,怎么打?”

朱凤作为带兵将领,此时却没了先前宁远一战后主动带兵追击的勇气。

不是说他变了,而是他觉得眼前的事更多是象征意义,没实际用处。

……

……

祭天仪式正式开始。

而在祭天的当天,也正是京城迎接火筛到京上贡的日子。

相比而言,还是京城那边搞得比较热闹。

火筛一行从德胜门进城,有点像是大明抓了火筛当战利品的意思,火筛亲自上贡也是大明为了搞示范宣传,说是要以火炮等震国威,但在迎接礼数上却也丝毫不落于人后。

明朝这边,是以吏部左侍郎林瀚和英国公张懋为迎接的正副使节,但二人都是挂名的。

实际操作者,是为鸿胪寺少卿张俊,因为眼前鸿胪寺卿空缺,实际上也是以张俊代理鸿胪寺事,迎接完使节之后,火筛会跟外蕃来贺朱祐樘寿诞的使节一样,住到会同馆去。

德胜门外上午便就云集了诸多的官员,多数是来观礼的,凑热闹的百姓更是人山人海。

就连外邦使节也来凑热闹。

大明把草原上不可一世的蒙郭勒津部头领火筛都给打服了,火筛甚至亲自到京城来,说是上贡,但其实就是亲自来投降的,毕竟大明还抓着他的义子,以及一万六千多族人。

朝鲜使节,由后来被废的燕山君李派来的礼曹参判金寿童,就立在张俊身后,远远看着前面迎接的队伍,心中无比羡慕。

身为朝鲜使节,本来在会同馆内地位就算是比较高的,受到的待遇还挺不错的,可相比于眼前的迎接场面,他突然觉得自己是犄角旮旯小地方来的……一点排面都没有。

“张大人,为何还不见火筛到来?前面那些可是火炮?今日是要打仗吗?”

金寿童为了在张俊面前找存在感,他也是拼了。

朝鲜国君李是在弘治七年登位,于正德元年因中宗反正而被赶下君主之位,成为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但实际上到弘治十二年,他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最多是在弘治十一年发起了第一次士祸,而李的残暴本性暴露,也正是从第一次士祸之后才逐渐暴露出来。

至少到弘治十二年这会,还没人知道这货将会在七年之后会有那般遭遇。

张俊一脸不屑道:“大明的火炮,也轮得到你多问?那叫震天炮!一响便可震动上天,张真人的本事,你没听说过?”

金寿童很激动问道:“是龙虎山的张大真人吗?”

张俊很不屑瞥了金寿童一眼。

好似在说,你身为番邦使节,居然这么孤陋寡闻吗?还是说你故意在我面前装糊涂呢?

“看来你们朝鲜国,对于我大明的事情,了解很多啊?”张俊面带讽刺之色。

金寿童惭愧道:“在朝鲜内,君臣都精通于大明的语言和文字,对于中原的文化,我们也是很向往的,有什么事都会传过去。”

东亚儒家文化圈,包括朝鲜和海对岸的倭国,都是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字和语言精通者甚多,而且只有高层才有机会学习大明的中原文化。

相比而言,朝鲜对大明的臣服之心更盛,对待宗主国的态度也更诚恳。

张俊道:“那你不知道如今朝中的张真人是谁?”

金寿童问道:“是那位即将要封为国公的张制台吗?听说他能上达天意,知晓过去和未来之事,乃不世出的仙人……”

张俊指了指火炮的方向道:“那些都是张真人找人造出来的火炮,正好让你见识见识。听说数里之内,寸草不生!”

“呀?!难怪连火筛这样的草原强主,都要俯首称臣来朝贡,那大明以后必定能震慑草原,能否让大明也将辽东等处也给震慑一下?最近那边有很多小部族不受王化之道,还望大明能出手教训他们。”

金寿童这次来京城,当然是有政治目的。

除了为李的继位合法性继续撑腰,也是为让李刚出生不过两岁的长子争取大明诰封的世子之位,有大明朝廷的背书,李父子俩的正统性才能得到保障。

而且他们还想让大明出兵辽东以北,把那边经常袭扰朝鲜的女真部族给收拾一圈……

大明的邦交环境就是这样,番邦使节每次到京师来,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请求,所上贡的那点东西不够看,却是大明回赠给他们的却不少,让他们每次都不亏。

张俊则瞧不上朝鲜使节,冷冷道:“等着吧!看我大明君臣的心情。”

金寿童闹了个老大没趣,只能继续低着头望向前面迎接火筛的队伍。

……

……

火筛就好像个待嫁的新娘一样,在千呼万唤中,终于来到了大明的京师德胜门之下。

当他看到眼前的场面时,登时有种自己被当成牲口,在被人评头论足一般。

对他而言,这绝对是一种羞辱。

“砰砰砰……”

火筛到来,京营新训练的炮兵,用开炮的方式,给本就有些剑拔弩张的场面加了一把火。

这让跟随火筛过来的蒙郭勒津部护卫非常气愤,要不是这就在大明的京师之下,或许他们都想拔刀去跟大明的士兵玩命了。

火筛则示意让手下人不要轻举妄动,他还往唐寅身上瞧一眼。

唐寅此时一路奔波,人很疲累,就算看到了火筛等人的表现他也不觉得意外……把人送到京城城门口,这么多军民百姓来凑热闹,简直跟耍猴没什么区别……火筛显然不是耍猴的人,而是被当猴子耍。

大明军民是来观礼的吗?那是来找天朝上邦子民的优越感的。

被草原部族欺负了几十年,今日就好像是为了找回场子的。

唐寅心里甚至还在幸灾乐祸想着,有本事你就干啊,大不了鱼死网破,你自己先动手,怨不得那位张制台把你的族人全给灭了。

“唐主事,这就是你们的待客之道吗?”

火筛问了一句。

唐寅笑道:“这应该是为了展现对你的欢迎,你看这样多热闹?”

火筛差点想骂人。

这火炮,专挑我们蒙郭勒津部祸害了,就算你们大明火炮多炮弹也多,能不能拿去吓唬巴图蒙克跟亦不剌他们?对着我这样一个已经归顺的部族首领,这算怎么个意思?

唐寅道:“如果阁下觉得如此太过于唐突,那我回头会上奏陛下,下次你来的时候就不会如此了。”

火筛眯眼看着唐寅,如同看着一个死人。

不会说话就少说两句……一路上本还觉得你是个可造之才,看样子你也跟那些大明所谓的铮臣一样,只会讨嘴上的便宜。

要不是西北有个张周,看我怎么……收拾你!

……

……

火筛最初因为大明在他眼皮底下开炮的事很愤怒。

不过在他看到大明出来迎接的使节之后,态度便转好,他倒不认识什么林瀚,他只是听说过英国公,还知道这是大明镇守京师的主要勋臣,以这个规格来对等迎接的话,他觉得大明皇帝好歹还重视了他。

一行人进城。

那感觉……也跟游街示众差不多。

但火筛这次没多大意见,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跟大明的使节一起走的,这可能就是大明的百姓想表达欢迎呢?

从城北入城,却是要到城东的会同馆……这一路……游街示众就算了,路还比较长,可说是一路游一路示,火筛都很好奇,只听说过大明的京师路很宽很长,有草原上所没有的城池和石制的屋舍,感情大明的百姓都不用放牧和种地的吗?

怎么这么多人?

……

就在火筛入城近乎同时。

王守仁在威宁海完成了祭天活动,当他从祭台上走下来时,朱凤也带来了最新的情报。

“北边六十里之外,发现有鞑子活动的迹象,以夜不收的经验,不像是鞑靼小王子的人马,更好像是亦不剌的永谢布部,再或是右翼别的部族。”

朱凤归心似箭,但他并不会明知有敌情而不说。

朱凤这么说其实也是想问……咱要出兵跟这波人硬拼吗?

王守仁道:“我看过威宁海子北岸的草场,有部族迁徙后匆忙而去留下的痕迹,诸如扎营的木橛子,还有一些篱笆等物,那些都说明之前有人靠近海子来放牧,只是听说我们要来,仓皇撤走。”

“那……应该一战吧?”

朱凤这次问得就比较直接了。

你王守仁都明说,五十里之外的鞑子,很可能都是一些中小部族的人,他们不过是趁着大部族开战的空隙,有机会到威宁海周边这样水草肥美的区域来放牧,那还不再趁机打个胜仗什么的?就算对方不主动应战,也应该能抓个几十人回来……搞个不虚此行吧?

王守仁摇头道:“不怕事,但也无须主动找事,如果他们敢再靠近,那便以骑兵和火炮与之一战。否则明日一早之后,必当撤军回猫儿庄。”

朱凤听了这话……

心中那叫一个感动。

这位王教官总算是良心发现了吗?终于让我觉得,自己可能不用葬身在威宁海这鬼地方了。

王守仁走下祭台之后,将士们都显得很欢欣鼓舞。

王守仁布置了巡防的事务,让军中继续加强营寨的布防,毕竟在王守仁看来,这是这次出征留在威宁海的最后一天了,需要做好善始善终的准备。

“知节,你看那片海子,如果在这里修造一座城,哪怕不用驻太多兵马,也无须在这里耕作,只是让将士们守着一些牧民,而牧民也多是来自于大明……大明的疆土便可持续到此,你不觉得,平时驻守在此,出来看看这光景,很是惬意吗?”

王守仁跟朱凤描绘着他理想中的场景。

但无异于对牛弹琴。

朱凤虽然为人洒脱,喜欢交朋友,但他并没有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看来这鬼地方是鞑子的地头,能远离还是远离点好。

“王教官,不是我非要说丧气话,只是我觉得,哪里好都不如京城好,我还是想在京城里过日子,哪怕平时没事去教坊司喝喝酒,也是极好的。”

朱凤也把他的理想生活描绘出来。

王守仁一听就知道,这位小侯爷就是被人强行架着上战场的纨绔勋二代,这要是没有张周……估计朱凤一辈子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命。

“与世无争,也挺好。”王守仁点头,他没有去否定朱凤的理想,但也不会赞同,“待将来有机会,你我也可在京师把酒言欢。”

朱凤一听,登时好像是说服了王守仁一般,显得很激动道:“一定!等王教官去了,哪里有好酒,哪里有好的唱曲的姑娘,我一概都清楚。京城之地我熟……但其实我对南京城更熟……如果有机会的话,一起去南京城也可。”

“好。”

王守仁是那种善于跟手下打成一片的主帅。

也懂得“投其所好”,而且朱凤的理想算是那种“人畜无害”的,这时候互相恭维迎合一下,王守仁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

……

皇宫,乾清宫内。

朱祐樘接见了前去迎接火筛的使者林瀚和张懋,并听取了他们对于这次迎接火筛细节的奏报,尤其当听到京师军民上下皆都感受到振奋时,朱祐樘也似乎随着百姓那激动的心而起伏,那种感觉……他这个皇帝最强烈。

要说百姓有面子,哪有他这个皇帝脸上的光彩更耀眼?

“两位辛苦了。”朱祐樘微笑道,“此番迎番使,你们二位有功,朕会嘉奖。尤其是林卿家你,在国子监中兢兢业业多年,乃学界之楷模,秉宽还一直在朕面前提及你的才学深厚,多次跟朕举荐你。”

林瀚本来还觉得,跟张周有联系也没什么不好。

但听到皇帝如此明显的拉帮结派的语言,大致觉得皇帝是要把他拉过去到一个阵营……他作为传统文臣出身,自然会觉得……别扭。

哪怕刘健和李东阳他们从来都没把我当“自己人”,但也不代表我要跟陛下您共同进退啊?

“臣愧不敢当。”林瀚道。

张懋在旁笑道:“林祭酒的名声,早已名扬海内,连老朽都心向往之,多想年轻一些,跟着林祭酒你多学习治国之道?”

林瀚一听,心说,你张老头要脸不?这话这么酸,你是怎么说出口的?

朱祐樘道:“朕有意要在一两月之内,将秉宽调回京师,朕主要是想让他教授太子的学问。林卿家在治学方面卓有建树,朕也想调你入翰林院内,协助教导太子,你可有此意向?”

“这……”

林瀚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他到底是正经的翰林官出身,当年以庶吉士入馆,擢编修、修撰,在翰林院二十个年头,他没有从政地方的经历,这也是他专注于教学而不精通于官场之事的原因,因为除了翰林院和国子监这两个地方,他到现在都没机会去参与到别的朝廷事宜。

历史上他也直到晚年才被调出京师,到南京任职。

要说教导太子……此差事对他来说,其实是挺好的,正好是发挥所长。

但他生平志愿,还是能在官场上更进一步,总不至于自己已经六十六岁了,还一直在教学,连个晋升尚书的机会都没有吧?

张懋笑道:“怎么,林祭酒不愿意?”

“臣若有机会,自当尽心竭力教导太子。”林瀚当然知道这是好事,或者说皇帝是出自好意。

他也不知道这事是否跟张周有关。

如果皇帝让他回翰林院,以他目前的官职,最少也是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起步,虽然暂时没机会当六部尚书,但居然有机会入阁了你敢信?林瀚当然也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入阁……甚至当个学士……都有点太奢望。

朱祐樘微笑点头道:“看朕说到哪里去了?你才刚到吏部,这边的事也才刚开始熟悉,立时将你调走也不合适。这样吧,等秉宽回来之后,再酌情看看哪里有空缺,让林卿家你有机会多为朝廷做事。”

“是。”

林瀚急忙行礼。

听这意思。

自己已经不再用走吏部考核和廷推举荐那一步,直接皇帝和张周二人商量一下就能决定了。

这就很……过分。

他心里也在琢磨,这是不是一条贼船?我需不需要跳船求生呢?

不舍得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