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57章 得意弟子(10)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九、徐彻(1)

徐彻在张少飞的团队弟子中,以“高谈阔论”出名。

徐彻是大唐国师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天资聪明、英俊豪爽之人,当初跟随他父亲后,就独自到各地参访游历,地方走得多,明师见得多,自然通晓很多的学术,学会了很多的艺能。

在外数年,有一天,他的哥哥回到故乡,召集村人,公开宣说他所学到到艺能等。

没有出过门的徐彻,知道哥哥回来讲学术,也发出通告,搭起讲台,和哥哥对台同时演说。

徐彻的滔滔宏论,口若悬河的辩才,精彩的演说,把哥哥那边的听众都吸引了过来,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的评判说:“弟弟远胜过哥哥。”

可是,天性好胜的哥哥徐雄,经此打击,便开始嫉妒弟弟徐彻。两人都不服气,一闹就闹到父亲面前。

怒气冲冲的徐雄,先向做国师的父亲说道:“父亲!请您管教管教无法无天的弟弟,他实在太丢我的面子,我是一个游学多年的人,难道我还不如他?他偏偏在我演讲的时候,和我唱对台戏,拉我的听众!”

少年的徐彻,不慌不忙的解释道:“请父亲原谅,学问是公开的,谁都有权利研究和演说。哥哥到外国游历,我在家中研究,我没有要胜过哥哥的心,只想知道这几年来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点成绩?哥哥游历的结果是满肚子胜负心,我在家中是真心的做学问。不必麻烦父亲管教,我们自己管教自己最好,希望哥哥也能这样想。”

做国师的父亲,听了两个爱子各执一词的话,竟不知怪谁才对。最后,和他们的母亲商量,把徐彻送到禅龙峡城附近的普佗灵山张一大仙处学习,免得让他在家,使徐雄不能出人头地。

舅父的教示说起张一大仙人,他就是徐彻嫡亲的舅父,是他母亲的长兄,是当时博学而有神通的仙人。

徐彻自从被父亲送到频陀山后,张一大仙人深深欣赏外甥的聪明,恨不一口气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给徐彻。

徐彻也不辜负舅父的希望,不久,就对四禅五通,完全通达。

徐彻从此不再思念家乡,其主要原因:

第一、他不想靠着父亲的余荫,因为自己是国师的儿子,才被尊敬;

第二、他想到好胜的哥哥,知道现在更无法和哥哥共处。因此徐彻立定志愿,要另创他的世界。父母差人来接他回去,他也婉言谢绝。

张一大仙人知道徐彻不被家庭恩受束缚,更是欢喜有加。

有一天,就对徐彻说:“徐彻!照你现在的志愿看起来,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但要遇到明师才好。我知道的这一点东西,实在还不够你所求所学。现在有一位大觉者的师尊已经出世,等到成道以后,你要赶快去跟他学习。”

张一大仙人的话,徐彻听了半信半疑,不过,他对自己将来能成为大人物的话,是只有相信没有半点疑惑。

有一次,张一大仙人带着徐彻飘然出山,到了天露山附近,建筑了一间房屋,安居下来。

从房屋完成的那一天起,张一大仙人每天叫徐彻祈祷三次,祈祷大觉者的师尊早日开悟证果。

张一大仙人更告诉他的外甥道:“徐彻!照我的推算预知,师尊不久就要成道了,他成道后一定会先在山央说法。我只能知道如此而已,至于师尊究竟觉悟了什么真理,怕我是没有福气听闻,你要记好,师尊证道后,你要赶快去跟师尊求法和修道!”

张一大仙人说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没有师父的徐彻,从此便向社会眩耀他的学问和才能:父亲是国师,舅舅是张一大仙人,他 虽没有这么想,但社会群众对他供养恭敬,真是无微不至。

可惜徐彻就这么耽于名闻利养,忘记张一大仙人所说要向大觉师尊求道的遗言。

徐彻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应该接受世人的供养,何必还希望什么师尊出世。因此在他舅父辞世不久,他就不再祈祷能早日遇到大觉者的师尊。

过了好久,长安城附近的旷野,掘出很多古城的遗迹,其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世人所不认识的字迹,像是写着一首偈文,但没有人会念它,甚至社会上传说,就是那碑文有人识得,可是真义一定也要大觉者才能知道。

有一天,唐王对大臣宣布道:“国家现在获得古代遗留的宝物,宝物中的石碑偈文,大家要赶快把它念出来。不然,邻国会笑我大唐无人。七天之内,如果还无人识得,就把你们的官职,一个个的降级!”

唐王的诏命虽然严格,但大臣们从来就不曾见过这碑文上的字体,大家都面面相觑,没有办法。最后只得建议,希望唐王张榜通示全国,谁能认识石碑上的偈文,就赏他美女和金银财宝。

王榜张贴出去后,消息传到徐彻的耳中,他想到舅父张一大仙人,不但曾经教过他各地各国的文字,就是天上的文字他也认识不少。因此,徐彻很有自信的去揭榜应征。

石碑上的偈文,徐彻的确是认识的,他说那是梵天上的文字,没有神通的人是不会认识的。

因此,徐彻当着唐王面前,把石碑上的偈文翻译诵出来。

那偈文的意思是:

王中之王是谁?

圣中之圣是谁?

何谓愚者?

何谓智人?

怎样离开垢秽?

怎样获证涅槃?

谁是沉溺在生死海里?

谁是逍遥于解脱国中?

久为人们所念不出的神秘偈文,聪明的徐彻终于揭开了那神秘的帐幕,很快的这首偈文传诵了全国。但是虽然大家都会诵念这首偈文,却没有人懂得这偈文指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徐彻也回答不出来。

石碑上的偈文,每一句都是些抽象的疑问,若以当时所有的学说来解答,虽然也行,但那解答的仍然是个疑问,这是可以断言的。

唐王对徐彻虽也承认其博学,连天上的梵文都认识,但不能解释偈文的意义,仍然是最大的遗憾,因此,唐王更下令高价悬赏,求教天下的人来解答这首偈文。

徐彻不肯服输,他向唐王承诺,七日之内,他一定要回答那偈文的真意。

徐彻向唐王许下诺言,回去后拼命的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一位大觉者才能解答。

徐彻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去求教别人。

徐彻一连去找了几位在当地可称得上是聪明绝顶的高人请教,但总觉得他们的回答都是肤浅之见,和自己知道的一样,并不是那偈文的真意,有的比自己的见解还要差很多。

徐彻在到处碰壁后,他想起了师尊。

虽然,徐彻想起了师尊,可是他还不肯前去求教。他在心里想: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资格的权威都不知道,年纪轻轻的师尊,哪里能知道呢?

后来他又转念一想:舅父离世前,再三叮咛,师尊成道后,一定要去跟随师尊学习,但年轻的张少飞,怎么能成就功行圆满的师尊呢?

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悟道是不靠年龄大小来决定的,因此他就向岭南的方向走去。

从古到今,如果说真正能够解答这首偈文的,的的确确是只有师尊一个人,不管这石碑上的偈文事实与否,但总是暗示着那意义的深刻。

师尊多年的努力修道,其目的就是要揭开这些问题的谜底,师尊的证悟,就是这个问题最灵活的答案。

拜见到师尊的徐彻,觉得舅父的话的确真实不虚。

他还没有知道师尊如大海的智慧时,单是师尊的相貌庄严,就使他生起无比的恭敬之心。

徐彻双手合掌,把偈文诵念一遍,希望师尊为他解答。

师尊没有考虑,像被撞击的洪钟,也以偈回答道: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

圣中之圣是大觉师尊,

被无明所染的谓之愚者,

能灭诸烦恼的谓之智人,

修道除贪瞋痴即离垢秽,

能完成戒定慧即证涅槃,

有我法执著者沉溺在生死海里,

证缘起法性者逍遥于解脱国中。

聪明的徐彻,听了师尊的回答,其每一句都流入他的心田,心中的一点暗影,像给朗朗的智慧之光所驱除。

他欢喜兴奋,竟然好久说不出一句对师尊感激的话来……

最后,他诵着师尊的偈语只是向师尊不住地顶礼。

难怪徐彻会激动,他听了师尊的话,当即开悟了,他从此迈进了真理的世界。

师尊很欢喜徐彻,嘉许他的善根深厚,并且又再向他说了些法理,徐彻礼谢后,即奉着师尊的偈语回报唐王,然后,向信他的人宣布,他从此要皈依师尊,做大圣者师尊的弟子。

天资聪明的徐彻,终于被师尊崇高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所感动,成为教团中开悟证果的弟子。

徐彻非常欢喜,不但自己从此得救,更遂了舅父张一大仙人的宿愿。

尊者徐彻,本来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何况他现在跟随张少飞师尊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他通达很多外道的经论,有很多外道的朋友,他发愿要先把在迷途上彷徨的修道者,一一感化过来皈依张少飞师尊,接受师尊的真理。

因此,徐彻在教团中不但热心服务和修道,在教团外更是热心传法弘化,宣扬佛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张少飞师尊的真理,得着徐彻尊者有力的弘传推动,更容易普及社会人群,深入人心,自是意料中的事。

张少飞的救世真理,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的,徐彻越宣扬越有信心,他认为自己能做张少飞师尊真理的使者,实在是最大的荣幸。

因为徐彻对佛法的信心、热忱,使他的大名像百花的芬芳,远远的飘扬,无论谁,一提到徐彻的名字,总是要竖起大姆指。

有一次,张少飞到自己的祖国北方的一条村庄宣化,徐彻也跟着师尊一起,在这里的村庄,无论大家小户,都有他宣化的足迹。有一天,村上有名的丁丰长者病了,他想到要去特别向他说法,解除他的病苦。

徐彻到了丁丰长者的家中,对睡在床上的丁丰长说道:“长者!听说您的贵体有点欠安,我奉师尊的慈命,特来向您慰问。您找医生医治了吗?”

“谢谢师尊和你,我的病怕是无望了,很多医生都说我害的是不治之症。”丁丰长者很伤感地说。

“那您可以称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仰仗三宝的威德,您的心就能清净,病就会好的。”

“尊者!我们皈依三宝,是希望拥护三宝,净化人间,献出自己的所有,不应该对三宝还有要求。”

“那是不错的,无常的世间,不可向三宝要求常住;有病的身体,不可向三宝要求健康。信仰是牺牲个己,成就大我。小苦小病,要自己设法,不要太麻烦佛法僧。但人力无法解救,真心祈求三宝,三宝的慈光仍会普被,您这样做不会错的。”

丁丰长者听了徐彻的话,每天一心一意的称念三宝,他的不治之症就渐渐的痊愈了。

这虽是佛法的广大无边,但也是徐彻关心病人,用佛法的慈悲甘露,治疗众生的病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