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60章品《维摩诘经》(18)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现在听《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听众,自己也在欣赏这部经书,再过一段讲完了。一切是如梦如幻,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也黏不住了。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去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缘的一种,取是最麻烦的。

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

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至。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

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们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

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

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无处”,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

因为弥勒菩萨他们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

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

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

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你们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下一个是迦旃延,他也推辞了。迦旃延也是佛弟子当中学习小乘佛法的讲师级的人物。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无常、苦、空、无我是根本的佛法,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础所在。无常,简单的讲就是不会永恒的,会变去的。苦是说没有真正快乐,人世把轻微的痛苦当作快乐,因为受苦惯了,偶尔给你减轻一些苦的压力,就高兴了。

迦旃延回忆有一次,佛给比丘们讲了小乘法的基础,其后他就替比丘们演绎自己的心得。不料维摩居士到来,指责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灭心,给比丘们说法。思想、推论、学问都是生灭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思想生了随即又灭了。

《礼记》中的《学记》也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文章典故知识尽管渊博,没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见解,还不够格做人师。

这里维摩居士说,迦旃延还没有悟到实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

实相就是无相,所以般若无知,如果还有一个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学问的人,常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识之境,没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维摩居士对须菩提说;“智者不着文字……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对目犍连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之后,先说的法是小乘的无常、苦、空、不净、无我、寂灭,度人无数,证得阿罗汉果,这些都记录在中文翻译的《四阿含经》中,有凭有据。为什么佛到了八十一岁临终前所讲的《涅槃经》,却提出常、乐、我、净?

佛学讲无常,万物不会永恒存在,是对现象而言。中国《易经》讲变化,万物万事无时无地不在变化,讲的是原则;所以通其变者是圣人,凡夫为其所变。用我们上课作比方,所讲的每一句话,一生一灭都过去了,的确是无常。是真无常吗?

我们能知之性却常在,不随时间过去苍老死亡。昨天的事是过去了,但是我今天知道昨天的事过去了的这个,是不变的。所以维摩居士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生灭只是现象,你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

你看了一本书或懂了什么道理,这不是感觉状态。但感觉状态的舒服、高兴、快乐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生,这个一剎那的作用其体性是空的,也是生灭作用。

大家若被我骂是神经病,一定生气。其实这一句话讲过就过去了,你生气是自生气。你打坐要求空就是个傻瓜,你空得了吗?空是它来空你,你是空不了它的。你不求有也不求空才空,诸法究竟无所有嘛!

好久以前我为这个题目作了一次演讲,就感叹为什么这许多人要为“我”、“无我”争辩不已。

什么是无我?是佛的方便佛法,做人做事必须处处要有我,例如写文章无我是写不好的。有我中间就是无我,是证入形而上时,放弃了我见,才达到无我。

其实无我才是个大我,这个我与无我是不二的,就是一。

这个不二就是佛教文学的妙用。《金刚经》讲无我多加一个相字,无我相,要你不着相,不要被现象所骗。

你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意思参通了,不二法门就懂了。

什么是涅盘?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不空也不有,本来清净,所以自性本来就是涅盘。

一切法本来都是无生,但不说绝对,一说绝对就落入相对了,这个绝对是没有的。这是佛法的逻辑,法本不然,你不能说它是肯定还是否定。本来没有生过,所以现在也没有灭去,这样叫做寂灭。

听了维摩居士的说法,所有当场的比丘都得到解脱了。所以迦旃延也说没资格代表佛去探病。

你看,佛所培养出来的弟子,一个个都吃了维摩居士的闷棍,实在对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个话头了。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

为从入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

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不如是菩提,无贪着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是菩提,无取舍故。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慈悲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我以为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扰故汝耳。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

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俛仰而与。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

乐常听法,乐供养众。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

乐敬养师,乐忍辱柔和。

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

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怖畏。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乐于非同学中,心无罣碍。

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乐也。

居士,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

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诸佛!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如是诸佛,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我言:居士!何谓法师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何谓也?唯以菩提,起于慈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诸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