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3章 弘法(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六祖惠能在大梵寺的说法,由他的贴身弟子法海禅师记录了下来。后经发展,成了佛教界的瑰宝《六祖法宝坛经》。

法海禅师(650-730),本姓张,字文允。韶州曲江县人。少年时本是一介儒生,才气横溢,长习佛典,最初于鹤林寺出家。他第一次参拜六祖惠能时,谦虚地问:“我有个问题十分迷惘,什么叫做即心即佛?”

六祖惠能答道:“没有生起正念以前的念,叫真心;正念生起以后不断灭,这就是佛。能变成万法一切相的。是真心;能远离万法一切相的,就是佛。若要我将全部说出来,那就花费多少时间也做不到。”

六祖惠能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道,“你还是听我的偈颂吧。”

“好。”法海恭敬地看向六祖惠能,只见偈颂随六祖口中而出: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静。

悟此法门,

由改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法海禅师听了六祖惠能的开示后,双眼露出了希望的光彩,眼前的层层迷雾被一只无形的手拂去,露出了一片光明。

法海禅师似乎踏进了大彻大悟的境地,其后,他曾写了一首偈语,抒发自己对这次参偈的深切感受:

即心原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禅师落发前读过不少书,进空门后勤奋好学,有一定文字功底,写的字娟秀有力,每次六祖惠能向信众讲述佛经与禅法,都是法海禅师作记录员的。

这一次,法海禅师将六祖惠能在大梵寺讲的佛法记录下来,成了初具规模的《六祖语录》。

韶州韦刺史文才横溢,拿过法海记录的《六祖语录)。仔细看过以后,心潮澎湃,兴奋得满险通红:“法海大师,六祖讲的自性本身清净,力扬明心见性,实际将天竺的禅学与我们的教义交融地揉合在一起。这种将佛、道、儒三教统一归化的观点是前所未有的。而里面所述的禅法深入浅出,妙解物语,令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下官看来,你这样数碗是碗,数碟是碟的记录,似乎单调了些。”

法海禅师眨着眼睛,问道:“韦刺史,你的意思是?”

韦刺史:“师祖成就可比得上巍峨泰山,而他又是一个多么平凡的人。他的生平,如同长河那么曲折,又极具哲理性,你将此整理,留以世人,定然有不少警示作用。”

法海禅师双手一摊,满脸无奈的神色:“韦刺史所言极是,

只是贫僧已尽了自己的力,可谓是江郎才尽了。”

韦刺史:“既然你自认为已江郎才尽,大可再见才人,与你补充与丰富嘛。“

“宝林寺里,僧众虽多,但他们一致公认我的才华属于最好,而我自问也不过如此而已。”法海禅师脸有难色,“你叫我在寺里找什么人呢?”

韦刺史脸庞含笑:“寺里不行,就在寺外找嘛!”

法海禅师:“寺外?寺外的人即使有状元般的文才,但不懂佛理禅机,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对牛弹琴吗?”

韦刺史:“那也未必,这样吧,我向你推荐一个人”。

法海禅师:“谁?”

韦刺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胸:“我。”

“你?”法海禅师以愕异的目光盯住韦刺史好一会,才摇了播头,“不行,不行。”

韦刺史:“为什么不行,是不是嫌弃下官一没有文才,二不懂佛理禅机?”

法海禅师:“非也。”

韦刺史:“那么,为的是哪一桩呢?”

法海禅师:“你身为韶州刺史,乃一州之最高长官,州务繁多。农林牧渔,样样都要管,哪有什么空暇去干这些佛门的事呢?你不怕人家讥嘲你不务正业吗?”

韦刺史笑着回答:“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在干堂堂正正的大业。”

这下子,轮到法海禅师大惑不解了,他巴眨著迷茫的眼睛:“你越讲,贫僧越是糊涂。你不妨详细将道理向我道来吧。”

“好。”韦刺史朗声地,“佛门提倡惩恶扬善,这正符合我们做人的宗旨,摒弃暴戾,弘扬正气,民风纯朴,社会秩序渐好,这是于社会于民众都是有益的事。”

“.....”

韦刺史将《六祖语录》带回府去后,在管治州府的同时,挑灯夜战,花了不少时日,将《六祖语录》从文句上梳理通顺,在内容上充实丰富,自己反复审阅,认为满意了,再交还给法海禅师。

法海禅师接到韦刺史的修改稿,在其后的日子里,再将六祖的生平及进东禅寺学禅法的前前后后添加上去,还补充了不少法语,在庄严的法理里面,充满了机智与幽默,几番修改,最后定稿,名为《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

……

再说一直与师父形影不离的慧詹,这次破例没有跟随师父六祖去韶州大梵寺。

因为,他要去更远的地方——西京长安受戒去。

岁月流逝,他已经从一个顽皮的小沙弥,长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比丘。

他在北上西京受了具足戒之后,在回曹溪的路上,顺便来到了大师兄行思所住持的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此时,青原行思的“米价”公案,早已轰动禅林,无数僧衲争相参究。在禅宗史上,这一公案影响极大,至今仍常有禅者参究。

行思以他弘深的悟境、精妙的禅法,终成一代大宗师。

当年,小慧詹到达曹溪之时,行思早已经离开,所以并不认识他。行思询问道:“你从哪里来?”

慧詹颇为自豪地回答:“我从曹溪来。”

曹溪,是行思在师父六祖的锤炼下脱凡成圣、开悟得道的地方;

曹溪,是天下禅僧心目中的圣地!

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

曹溪是禅的故乡。从那里来的禅僧,应该浑身浸透了禅的滋润吧?

因此,行思问道:“带了些什么东西来呢?”

慧詹当然知道,师兄问的不是礼物,而是像当初六祖问他的一样。像见到自性了吗?本来自性,无形无相,如何表示?于是,慧詹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体,表示没有什么东西。

然而,行思并不认可,笑说:“还是带着砖块、瓦砾呢!”

本来自性,了无一物。慧詹之所以抖动身体,是因为他还认为有个自性在。

而这,在行思看来,就是破烂,就是垃圾,就是砖头瓦块!

慧詹冰雪聪明,立刻明白自己是灵龟拽尾——虽然掩盖了爬行的踪迹,却将尾巴来回扫动的印痕留了下来。他毕竟年轻,又是性情中人,时时刻刻不忘争强好胜。

于是,他立刻反问道:“难道,大和尚您这里有真金给人吗?”

慧詹是在以真金比喻佛法。

然而,若是将佛法当成固定的、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就谬之千里了。

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是水灵灵、活泼泼的,而且是随机的——随众生的机根而方便设教,所以有无量的法门。

佛是大医王,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开出不同的药方。

同时,佛法没有分别,更没有高贵低贱。佛法是因病施药,只要对症,一根草就是最好的良药。

因此,行思举重若轻,轻轻说道:“假如有,你要放在什么地方呢?”

是啊,金屑虽贵,入目成翳;佛法虽妙,执著成病。

由此,慧詹知道了禅海的深邃玄妙,波澜壮阔。

他重回到曹溪后,认真阅读大藏经,曾提出六个重大问题,向师父请教。在六祖惠能的点化下,他终于融会贯通,彻底觉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