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29章 弥勒佛(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法明徐徐说道:“贫僧笑你断章取义读佛经,一知半解说佛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张行廉被嘲笑得脸红脖子粗,强忍着才没有发火,悻悻说道:“法师既然熟读佛经、精通佛理,就请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五十多亿年,怎样缩成了一千年?”

法明款款说道:“佛法既讲分别,更讲圆融。佛陀在许多经典之中多次说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念顿超百万劫。’所以,以佛理看来,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是圆融无碍的。你所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不过是一瞬间。”

辩佛理,大臣们如何是法师的对手?所以,裴居道与张行廉只好乖乖退回了朝班之中。然而,他们却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武则天对他俩的厌恶,一个月之后,先后被割掉了脑袋——这是后话。

武则天看到两位敢于强行出头的大臣被法明辩驳得哑口无言,很是高兴,说道:“大师真是博学强记,辩才无碍。正好,本宫有一个问题向你请教。”

于是,武则天重新将自己的那个梦境叙说了一遍。她最后说道:“我一到那个地方,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记忆。那七宝所成的宫殿,那琉璃的河流,以及那仙花异草,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既像是旧地重游,又仿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我好像就在那里长久居住过。这究竟是梦?是幻?还是……”

话音未落,冯怀义立刻五体投地,匍匐在武则天脚下,大声嚷嚷道:“天哪,原来陛下真是从兜率天宫转世的弥勒尊佛!沙门怀义,拜见弥勒如来。”

武则天好像有些疑惑,转而询问法明法师:“大师,您深入经藏,见多识广,本宫神游的地方,果然就是兜率天宫么?”

法明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说道:“陛下梦中回到的,恰恰就是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内院。你所讲述的情景,与南北朝时期居士沮渠京声所翻译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描绘的一模一样!”

法明的师弟云宣,像是情不自禁地插话道:“这绝对不是巧合,由此可见,陛下更加确定是弥勒菩萨转世无疑了!”

法明又说:“不仅仅如此。根据云宣师弟刚刚完成的著作《大云经疏》,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李氏合微。”

武则天十分兴奋地说:“云宣法师,请将您著述的《大云经疏》经本宫看看。”

云宣连忙将自己的新着呈了上去。

武则天一边翻看,一边像是不知不觉念出了声音:“……卅六小儿念唐唐,次第还歌武媚娘……陇上一丛李,病枯叶稀疏,枝干将欲倾,终得鹦鹉扶……”

武则天从书中抬起头来,笑着说道:“有意思,有意思。云宣法师,您的注疏真有意思!”

云宣双手合十,躬身答道:“陛下所念的,是弟子搜集的一些民间歌谣。它们虽然浅显、通俗,却也恰恰反映了民心、民意。”

法明紧接着说:“《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云:弥勒出世,国土丰乐。如今,陛下携弥勒菩萨下凡而君临中土,中土也必将成为一个极乐世界。”

在这场好戏中,武则天的侄子、时任文昌左相(第一宰相)的武承嗣,早已期盼着粉墨登场的机会,他听了法明的话,急不可耐地出班奏道:“听高僧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臣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陛下这么神武、这么英明,原来是当来下生弥勒佛转世!陛下您应该奉天承运,改朝换代才是。”

武则天反而很沉得住气,说道:“卿之所奏,虽然不无道理,但本宫并不想代唐自立。”

武承嗣很是着急,奏道:“上天之意不可违,民众之愿不可逆。万望圣母神皇早登大位!”

武则天沉默不语。

冯怀义退而求其次,说道:“法明、云宣等九名法师关于《大云经》的奏章,是佛祖的旨意,陛下应该宣告天下。”

武则天微微颔首,说道:“本宫依慧光大师之意,将高僧们的奏章颁布全国传阅,同时,将新译《大云经》以及《大云经疏》颁示天下。”

由此,天下民众人人都知道了武则天皇太后是弥勒菩萨转世。而“弥勒下生,五谷丰登……;弥勒尊佛祖天下,亿万斯民享荣华……”等等民谣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弥勒出世,人民安乐”的信念深入人心……

两个月之后,九月三日,关中九百名民众跋涉数百里来到洛阳皇宫,呈递奏章,请求废除李氏天下,建立周王朝。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他们,但将领头的傅游艺擢升为正五品的御前御史(给事中)。

于是,第二天,文武百官,以及皇亲国戚、四方酋长、平民百姓,共六万多人纷纷上疏,请求武则天以周代唐。连名义上的皇帝李旦也呈上奏章,要求跟随母亲姓武。

第三天,朝廷所有的官员联名上疏,呈献《劝进表》云:天下之愿,势不可违,万望太后认可群臣及百姓之请,早登大位,改国号为周……

九月九日,武则天顺应民意,登上则天门城楼,向民众宣布:大赦天下,建立周朝,更改年号为“天授”元年……

武则天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尊号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

慈氏,是弥勒佛的称谓。由此看来,武则天堂而皇之以弥勒尊佛降世临凡自居了。

上行下效,所以,就有寺院在塑造弥勒佛像时,将弥勒佛的形象塑造成了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帝王模样——简直就是则天皇帝的翻版。——本来威武雄壮的天冠弥勒,成了一幅俏丽的脂粉像。

头上三尺有神明。武则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何能瞒得过弥勒菩萨的法眼?他老人家在兜率陀天弥勒内院,将她的种种伎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常为她或拙劣、或精彩的表演而忍俊不禁,呵呵大笑。

这一天,弥勒菩萨无意之中向下瞥了一眼,看到洛阳城内,一群信众正在将自己的一尊塑像请进大雄宝殿,不免有些恼火——自己虽然未来之佛,但现在娑婆世界正处在释迦牟尼佛的像法时期,其教主,自然是释迦牟尼佛。因此,信众们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佛制的。好在一百多年之后,唐武宗将要开展一场疯狂的灭佛运动,这些大殿、塑像也必将化为灰烬,所以他便不再理会。

弥勒菩萨刚想登上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的狮子床座,继续为兜率陀天的五百亿天人讲述《不退转地**之行》,忽然有童子来报,说是清凉世界的文殊菩萨来访。

在诸大菩萨中,弥勒菩萨是大慈的象征,而文殊菩萨是大智的代表,以通天彻地的大智慧而深得人们的敬仰。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弥勒老师的老师——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古佛,也是他的学生。

弥勒菩萨赶紧将文殊菩萨迎接进来,请上狮子座。

文殊菩萨未曾开口说话,便先看着弥勒笑了起来。弥勒变成了丈二和尚——被笑得摸不着头脑了。文殊菩萨总算开口说道:“弥勒,一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以持戒著称),说你‘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看来,现在又一次应验了。你瞧。”

弥勒菩萨顺着文殊指示的方向,看到在娑婆世界南詹部州大唐国内,一个名叫敦煌的地方,有一片正在大规模开凿的石窟。其中一座石窟之内,正在塑造一尊自己的彩像。塑像通高一百二十尺(三十六米),头戴王冠,身穿龙袍,俨然与则天皇帝一模一样。

文殊菩萨指着塑像笑道:“此,弥勒佛也?武则天也?若是弥勒,却长了一副武则天的嘴脸;若为武则天,人们却将之当作弥勒佛礼拜。”

弥勒菩萨并不在意,说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弥勒也好,武曌也罢,都是虚妄之相,姑且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吧。”

文殊正色说道:“道理虽然不错,但是,武则天却利用民众对弥勒的信仰,以弥勒菩萨转世自居,不但因此取得了政权,而且她的许多阴谋诡计以及残忍的杀戮,就有了一个神圣的外衣。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亵渎了佛教名声。更可恶的是,武则天假冒弥勒转世,为世人作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必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必然群起效仿,以弥勒降生的名义,或起义造反,或迷惑民众。这些行为,不但歪曲了弥勒的本来面目,更玷污了佛教的圣洁。”

说着,文殊菩萨一弹指,将数十年之后要发生的一件事提前呈现在了弥勒面前:到唐玄宗时期,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市)王怀古效仿武则天,也以“新佛”下生,妖言惑众……

文殊菩萨又一弹指,时空转换到北宋仁宗时期,还是在贝州,又发生了王则之乱。他鼓动弥勒会教徒叛变,自称东平郡主,立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

文殊刚要再弹指,弥勒菩萨笑着摆摆手,说道:“如此看来,若不加以制止,以我之名为乱的事情必然会蔚然成风。因此,不能再听之任之。此铃虽非由我所系,却多多少少与我有些关系。那么我就分身去凡间走上一遭,现身说法,以正视听。”

文殊菩萨颔首称是。

弥勒菩萨笑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你是古佛再来,请助我一臂之力。”

文殊一笑,随即将手中的如意抛撒出去,飘飘悠悠落在了天河之中,化作了一只莲蓬模样的小船。弥勒菩萨随即乘舟顺流而下,从兜率陀天向凡界人间飘去……

文殊菩萨望着弥勒渐行渐远,轻轻吟诵道: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转眼之间,一百五十年岁月悠然而过,大唐帝国已经步入了血色黄昏,江山摇摇欲坠。军阀割据,群雄争霸,烽火连天,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浙江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因远离北方权力中心,位于东海之滨,时局虽然动荡,总算还能避开战火,偏安一隅。

明州所属的奉化县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剡江、东江和奉化江。其中奉化江水穿城而过,因此,本城老百姓都称它为县江。可是,县城里的居民却既不叫它奉化江,也不称它县江,而是颇为骄傲地称之为“龙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津之水不深,灵不灵姑且不说,却是有龙的——传说,东海龙王的第九子敖牙,深得父王宠爱,老龙王舍不得让他远离,就把他封在奉化江。奉化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里干流,这样,敖牙驾着波涛,一眨眼就能返回东海龙宫。江水之中也因为有龙居住,所以称之为龙津,理所当然。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龙津毕竟渊源太短,水流太浅,所以龙子敖牙每年春天都要发大水,以便乘着洪峰出海,去看望老父亲。

“清明时节桃花水,江岸何处不留红”——这是浪漫的江南春水;“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明媚的江南春水。或许是因为那个传说吧,县江春汛,既不浪漫,也不明媚,总是洪水滔滔,浊浪翻滚。这一年春天也不例外,清明未到,江水便涨了起来,飘着柴草,浮着泡沫,从上游呼啸着向县城方向流淌过来……

奉化县城北面三里远近,县江西岸,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长汀村。村里有户人家,男主人名叫张重天,娶妻窦氏。张家世代务农,淳朴善良,由于夫妻二人格外勤劳家底颇为丰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张重天成婚多年,却一直膝下空空,尚未生育子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