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06章 欲罢不能(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杜位接连向杜甫和张柬之讲了另外几个不同版本的有关六祖惠能的故事传说后,本来想就此打住,讲到此为止。岂料张柬之听趣兴浓,亦想借机多了解一下本地的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等。

过了好一会,张柬之不见杜位出声,抬头看了看夜空,然后望着杜位道:“今晚有缘在六祖故里,月朗星稀,清风徐来,如此美妙之夜,老夫听趣正浓,贤侄怎的不继续说下去呢?”

杜甫也感慨道:“这次云游到岭南开阔了眼界,刚到新州我就进入了状态,六祖生前留迹多少也听说过一些,但来岭南后去新州朝拜六祖时还是被震撼了!有一次,在朝上议事,唐中宗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没有故事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新鲜。我们都是舞文弄墨,老叔和张大人身同感受,听趣正浓,那细侄你再说几个故事。”

杜位欲罢不能,只好说:“好!”

再说六祖惠能自从湖北东山黄梅禅寺承授五祖弘忍师傅衣法后,便依师“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嘱咐,避恶人追逐,隐居于怀集、四会等地十多年时间,暂无音讯。

五祖弘忍自后继有人,把衣法传与六祖惠能,不久便圆寂归西。那时这帮僧徒便推神秀为师,称为六祖,否认惠能为六祖。

后来神秀被皇太后武则天召入宫后封为国师,弘经说法非常兴旺,僧徒众多。

公元676年,六祖惠能自思已隐避了十多年时间,他便决意出来弘法。他到了广州法性寺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语惊人,深得该寺住持印宗法师敬重,并请六祖惠能解答经典……。

公元677年,六祖大师离开法性寺直往韶关宝林寺,集资扩建弘法利生,大兴宝林道场,名扬四方。从此便和神秀众僧徒分成了南能北秀两大宗派。

虽然神秀大师敬佩六祖惠能承授五祖衣法,又得无师之智,能深悟上乘,并无冲突之心,惟是他门下弟子却为了争夺祖位,意欲灭了六祖惠能,只奉神秀作六祖,后来又能传下七祖,常生恶念。

当他们听到六祖惠能在韶州大兴宝林道场,弘法兴盛即时怒上心头,立即找人去杀害六祖惠能。

江西省有名侠士叫张行昌,他行侠仗义、轻功卓越、武术高超,人称他作飞猫,说他行踪诡异,儆恶除奸。北宗门人便请他去杀害六祖惠能。

因张行昌误信谗言,便一口应承,连夜赶至韶州宝林寺,飞越围墙,直奔六祖居室。六祖大师早已预知会有人来行刺之事,备了十两金子放在他坐禅前。

那张行昌进入六祖居室一眼见到六祖惠能正在坐禅便向他连砍三刀,只听得当当声响,接着是“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的声音。

那张行昌当即被吓得惊晕倒地。不久张行昌醒过来心想:“我连砍大师三刀,他却全然不动,丝毫无损,他定是一位得道高僧”。

于是便跪地求饶,对六祖说:“大师我真后悔误信了北宗门人,他们说你是个坏人,冒充作六祖,请我来杀掉你,原来你才是一位高人,我后悔误信谗言,今后我定要改过求你原谅我吧!我想拜你为师,你就收我为徒吧”。

六祖大师拿起坐前那十两金子交给行昌对他说:“你现在要速离此地,如果被我那班徒弟们知道你是北宗门人派来杀害我的,他们定不会放你生还,你现在走了,过一段时间可去别处剃度出家,然后才来见我,我定会收你为徒的”。行昌听罢立即拜谢六祖便越墙逃走了。

张行昌离开宝林寺不久便投寺出家,学佛经文,有所觉悟和精进。

有一天,他想起被骗去谋杀六祖时的情景,深觉愧疚,想起六祖对他的宽宏大量,并叫他日后改容来见他就收为徒时,他便决心去宝林寺投靠六祖。

当他进入宝林寺见到六祖大师时,六祖非常欢喜地对行昌说:“我时时在想念你,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你才来见我?”

行昌说:“我以前很对不住您,多谢您对我教导和指点,我自从离开您后,便回去投寺出家,学习佛经,常看涅槃经,唯是不明白‘常和无常’的道理,求请师父您指教,使我明白。”

六祖说:“无常者即是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行昌说:“涅槃经中说,佛性是常,你说无常,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是无常,你却说是常,我更不懂其中意思了。那好像与经文不符。”

六祖大师说:“佛说佛性是无常,是对一切执着无常的人说的。如果佛性是常,那还有什么善恶诸法可说,而一切众生早就可以成佛了,何必要说法来度他们呢?为什么穷尽历劫时没有人发菩提心呢?如果佛性是常的话,人人都应发菩提心,人人都不用修行便能成佛了。所以我说佛性无常正是佛说的真常不灭的道理了。”

接着,六祖惠能更进一步开示:如果说诸法无常,那么物物皆有自性,都受轮回生死,而真常之性就不能遍及于一切处,那就是自性不遍处。因此我说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是常者,就是佛说的诸行无常的道理了。其实佛性是非常,非无常,那是因迷悟不同之人说的。就以恶人来说,那佛性便是无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可以说佛性有常。因为凡夫外道执着邪常,他是以苦为乐,非常为常,非净为净,非我为我。二乘人又以乐当作苦,常当无常,净当无净,我当无我,共成八种颠倒。所以涅槃经中是破解迷与悟,那就是凡夫和二乘人的偏见,说出什么是真常、乐、我、净的道理来,你只是依经中所说,未解经中教义,以断灭无常和死板的常来错解经中的教义,纵使你看一千遍涅槃经亦是不明白的。

行昌听六祖大师讲解完后,即时开悟,便说:“因为我是守着无常之心,不懂佛说有常的性,不明白佛所说的是方便法门,若不是师父你教示我是不理解的。现在我明白了。”

六祖大师说:“你现在觉悟了,我给你改名为志彻吧。”那张行昌便高兴地谢过师父。从此便跟随六祖大师学习经文。

正是:

惠济世人传佛法

能解经义指迷津

当年行昌易志彻

师祖恩教结禅缘

杜位讲完了《六祖惠能化敌为徒》的故事后,举目远眺着龙山脚下那一望无际的田野,意味深长地说“在当朝各寺庙,大多设有藏经阁或藏经楼,作为收藏、查阅、传播、展示天竺和中国的佛教典籍的阵地,但岭南古刹新州县国恩寺却有别于其他寺院,专门设有录经楼,并曾发生火烧录经楼的事故,说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哩!”杜位作了一段开场白后,讲起了《火烧录经楼》的故事——

原来,六祖惠能在韶州大梵寺和宝林寺弘法期间,每次向僧俗、信众宣讲佛法义理,都是只用口讲,没有文字典籍可照本宣科,这是继承和发展天竺教的“佛原不说,义本无言”的传授方法,即佛教的宗义本自空寂,无有语言、声音、文字可以传述,而是“以心传心,即心即佛”,谓之“佛的境界”是无法说的。

因此,为了把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的义理记录起来,特有宝林寺门人法海,以他为主负责六祖弘法的笔录,历史传下来的《六祖法宝坛经》各种版本,就是根据法海的集记整理而成的。由此,唐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六祖从宝林寺回新州国恩寺弘法直至六祖在新州圆寂,法海一直跟在惠能身边,而新州国恩寺也因此而特别设有录经楼供法海整理编辑经稿之用。就在这期间,发生一件歹人纵火妄图焚毁六祖弘法经稿的事。

是年七月一天的晚上,天上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一名歹人乘着恶劣的天气,偷偷窜入录经楼,先点燃火把,然后想用火把书台上的经稿焚烧时,火把的亮光却照耀了正要入睡的法海和国恩寺众僧徒,大家见到火光,不约而同,一齐奔向录经楼。

霎时间,正当火把被扑灭时,六祖惠能已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那个歹人见到六祖和众僧人时,也惊得全身颤颤抖抖,跪在地上求饶。

这时只见六祖向众人说:“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这个歹人,听了六祖的宣法,自知有恶念,做了亏心事。想把经稿焚毁,不让其传之于世,真是罪过。现只有止恶从善,自除三毒心。故向六祖宣示说:“我愿跟在你身边,永世做龙山和国恩寺道场的护法石”。

说完后,一个身影从录经楼向国恩寺北东边的虎爪山后逝去,变成一块大石头。

六祖坛经稿完整无缺地被保存下来了。六祖圆寂前在国恩寺最后的弘法宗义被整理,《六祖法宝坛经?之十咐嘱品》也一起传之千秋,远播海内外。而后人也在龙山背后l公里处虎爪山边稻田中,找到这块大石头。这块大石高丈余,削立如壁。

为了纪念保护录经楼这件事,缅怀六祖惠能功迹,告诫人们不忘火烧录经楼这一劫难,当地的父母官请了个书法家在这块大石头书下“龙山”二字,并请人刻石,每字4尺余宽,字迹清晰刚劲,成为龙山一大胜景。

杜位讲完了《火烧录经楼》的故事后,向着杜甫、张柬之,神秘地:“刚才所讲的几个故事,都与文人墨客无太多的关系,不知张大人和老叔子想不想换下口味,听一听六祖惠能与文人墨客有关,且与张大人您的姓大有关系的……?”杜位说到这里打住了话匣子,故弄玄虚地卖了个关子。

张柬之与杜甫相视一望,如炬的目光扫视着诸位,朗声道:“既与老夫的姓有关系,还不快快说来!”

杜位一本正经地:“遵命!张大人请听。”

接着,杜位讲起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惠能与张九龄》的故事:

张九龄与六祖惠能生于同一时代,只是张九龄比六祖惠能小了许多。由于机缘巧合,两人相互赏识,后来成了忘年之交,留下串串千古佳话。

张九龄的父母都是信佛之人,张九龄也从小就跟着母亲诵念佛经。惠能当年为躲避佛教北宗的追杀,在进入曲江曹溪宝林寺前,曾一度在始兴清化七星墩(地处始兴、曲江、翁源三县交界,海拔1301米,为始兴县名山)搭建僧庐修行。当张九龄还只有四五岁时,他就常随母亲到七星墩听惠能讲经说法。到了五六岁时,小九龄就已经能背诵许多经文了。

起初,张九龄还不知道惠能是个识字不多的人,常执卷向他问字。而惠能总是不看书本,要九龄将所问之字所在的句子念出来,他就会告诉九龄要问的是什么字。

真奇怪,他怎么连看都不用看就知道这个字念什么音、作什么义解呢?难道惠能有神仙眼?

有了这个念头,张九龄更加崇拜惠能,更加认定惠能就是一尊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活佛。

尽管张九龄小小年纪就背熟了许多经文,而且还特别崇拜修行到家的有道高僧惠能,但他就是不愿上香供佛,更不肯下跪拜佛,甚至连给佛鞠躬作揖也不高兴。张母屡屡训斥他不该对佛如此不恭敬,但小九龄固执得很,怎么说他也不肯拜佛。张母无奈,就去请小九龄的大伯张弘雅来教训他,因为她知道小儿最听他大伯的话。张弘雅问小九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世人都朝拜供奉,你为何敢轻视神灵?”

九龄答道:“所有佛像不是泥巴做成的就是木头雕成的,会有什么灵性?我小小年纪都能为父母做点事,它们会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向这些干泥巴、枯木头下跪膜拜呢?”

张弘雅说:“佛像虽然是偶像,但也看出一个人对佛的虔诚与否。对佛像都不恭敬,还谈学什么佛呢?”

九龄答道:“惠能大师说:佛从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心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张弘雅问:“照此说来,众人烧香布施供奉菩萨也成了多余的吗?”

九龄答道:“该是也。惠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便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据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大师还说: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张弘雅听了九龄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但从来也没有听过这些新鲜言论,是否真的出自惠能之口,还是半信半疑。

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月口无心。他这样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经文奥义呢?只有五岁的九龄听惠能诵经说法竟如此用心,入耳不忘,果是真的吗?于是他就亲自跑到七星墩去请教惠能大师。惠能说:“九龄小施主天赋极高,将来定在众人之上天子之下,所以他只朝天子不朝佛。他之所言正是老衲之意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