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4章 品《维摩诘经》(4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要乐于修行无量道品之法,不只是三十七道品而已。

我们学佛,三十七道品一样都没有做到,要真正做到三十七道品之法,这叫作菩萨境界,大乘的法乐。

什么叫法乐,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观念。

现在《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所讲的,只列举了一小部分的法乐,还不是全体。

全体是三藏十二部,小乘、大乘、佛道、外道、魔道等等,一切的修持转成菩提的境界,叫作菩萨道的法乐。

总结这一段,维摩居士是给落在魔境界人说法,魔境界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他劝他们放弃,转修出世的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讲到这里,这个魔王波旬就对魔女们说,“我们可以回去了。”

大家要注意!天人也还是魔,佛学里头的魔并不是坏的,凡是贪着身心爱乐的都是魔。

所以有感情是情魔,有爱魔,还有更大的欲魔,这三样是人世间大魔。

天人境界就是魔,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

我们是不是呢?我们也是,我们就是魔,而且彼此相磨。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意思是:魔女说,对不起了,现在我们同维摩居士一起,得到了法乐境界,不想要世间的五欲之乐。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这魔王看到他的一万二千天女眷属,被维摩居士一个人哄走了,就请维摩居士行个好,放弃天女。还说,一切东西可以布施给别人的,才叫作菩萨。你怎么占有我这些眷属呢?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维摩居士说,“我本来没有执着抓住他们,早就布施啦!你就带回去吧!”

“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这句话就是菩萨境界,学菩萨道的人要能满足一切众生合理的欲望。

于是一班魔女问维摩居士:我们跟着魔王回去了,今后怎么样在魔的境界里修行菩萨道?

要注意!这是代表我们问,不管在家出家,在这个世界上就还在欲界中,饿了要吃,冷了要穿,病了要吃药的,一切都是魔境界。

人怎么样在魔境界里修行?

不在魔境界内修行,不叫修行。

维摩诘言:诸佛!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居士回答:“有一个法门叫作无尽灯,你们要学。”

什么叫无尽灯呢?譬如一盏灯,一支蜡烛,可以点亮千百支蜡烛,一千一万支都点得亮。

只要点亮了,光明永远不尽。这个道理就是无尽灯。

维摩居士继续说,“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宫里修法,就是修无尽灯法门。”

这个道理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思,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不一定要出世,在这个世间留着一点佛法种子的光明,影响更大。

所谓一灯可以点亮千万灯,“心灯无尽”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意义是内在做功夫的,只要我们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场,这个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还去哪里找个清净道场?这里就是了。

所以一灯可以点燃百千万灯,只要一点灵光不昧,随处都是道场,魔宫里正好修行。

没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没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对不对?

没有魔哪需要修行?

譬如夫妻相处,互相是对方的魔,在这里受得了、控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

家庭中各份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

有好魔的,大家相亲爱的,这个魔是看不见的。

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为止。

修行在魔宫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过,才是成就。

修道人经过一层魔障,就跳过一层道业。

俗话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能跳得过一丈,就更厉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庙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谁磨你,算什么修行?

有年轻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闭关我都供养,但是我都告诉他们,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

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

尤其我这个大恶魔,天天骂他这样不对、那样不对。

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礼拜,到了这里挨老师骂就受不了,这个魔境界过不去你不要修道。

《维摩诘经》这一段就是告诉你,受得了魔才是道。

尤其你们这些刚刚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对子: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忌是庸才维摩诘言:诸位!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居士回答:“有一个法门叫作无尽灯,你们要学。”

什么叫无尽灯呢?譬如一盏灯,一支蜡烛,可以点亮千百支蜡烛,一千一万支都点得亮。

只要点亮了,光明永远不尽。这个道理就是无尽灯。

维摩居士继续说,“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宫里修法,就是修无尽灯法门。”

这个道理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思,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不一定要出世,在这个世间留着一点佛法种子的光明,影响更大。

所谓一灯可以点亮千万灯,“心灯无尽”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意义是内在做功夫的,只要我们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场,这个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还去哪里找个清净道场?这里就是了。

所以一灯可以点燃百千万灯,只要一点灵光不昧,随处都是道场,魔宫里正好修行。

没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没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对不对?

没有魔哪需要修行?

譬如夫妻相处,互相是对方的魔,在这里受得了、控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

家庭中各份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

有好魔的,大家相亲爱的,这个魔是看不见的。

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为止。

修行在魔宫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过,才是成就。

修道人经过一层魔障,就跳过一层道业。

俗话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能跳得过一丈,就更厉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庙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谁磨你,算什么修行?

有年轻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闭关我都供养,但是我都告诉他们,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

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

尤其我这个大恶魔,天天骂他这样不对、那样不对。

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礼拜,到了这里挨老师骂就受不了,这个魔境界过不去你不要修道。

《维摩诘经》这一段就是告诉你,受得了魔才是道。

尤其你们这些刚刚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对子: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一个人出来做事如果没人嫉妒你,那这人是个笨蛋。

又能干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讨厌,在团体里没有人讨厌妒忌的,就晓得这家伙一定是无用的东西。

有你不多,没你也不少,这样一个人一定是个闲家伙。

人做到这样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

你不要以为这两句话简单,我是一辈子拿来当咒子念的。

年轻时我风头之健,各方面要打击我的很多,心里很烦,一想到这两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脱了很多痛苦。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给你们说笑话,你以为一定要什么咒语,这就是好咒语。

你哪天夜里碰到鬼,把这两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来迷你,证明你这个人还有点好处。

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这个人还有什么用处!对吧?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你们在魔境中修法,要把自己点亮,把智慧打开,你就是一盏心灯,在这个世间可以开导教化一切众生,可以影响多少人,都能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一盏灯点亮了,可以分成千百万盏。一个菩萨自己悟道了,可以教化人家,不但对自己没有损害,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越增加,这个道理就叫无尽灯,你们就要学。

我这里给你们讲明,因为你们不亮,你们虽然也是灯,是熄灭的灯。

我从上个礼拜起,喉咙不舒服,发声困难,好多人就劝我休息一阵子不要讲课了。

但是我不肯停,因为同学们要学啊!还管它有没有声音,照样要它讲出来,这要点本事的啊!我吃了一大堆中药西药,一点用也没有,只有不理。

学佛的人,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我不肯停,还不是降下来了!这是告诉你们,不要自私,不要为名,不要为利,只有一颗弘扬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讲死了嘛!假如在这里就是讲死了也蛮好的,你们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剂,就算肉身不烂,还可以给你们卖门票收点钱,也不错,对不对?

不要当笑话,就要下这个决心,无私无我,倾你所有布施出去,没有什么艰难的。

学佛修道就是这么一条路子,这就是无尽灯。

我看你们来学佛学道,年纪轻轻,非常照顾自己,又懒,又不肯助人,但要求别人却非常严格,看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觉得别人都不是圣贤,难道你就是圣贤吗?

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没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没你也不少的人。

你们在家里、在社会都要帮助别人,牺牲自我没有要求,就是无尽的道理。当然要点亮了自己,这也重要。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所以维摩居士对魔女说:“你们回魔宫去,以这个道理去修持,自己作一个照亮的明灯,影响无数天人天女都发无上菩提道心,这样才是报佛的恩。”

什么是报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讲到这里,这些天女顶礼维摩居士,就跟随魔王回去了。

持世菩萨本来在道场入定,天魔就带了魔女来玩了这个花样,他的处理方式就是对魔王说,我们是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这样。

这就是一般学佛修道人的做法,铁青着面孔教训人。

维摩居士就在魔境界里游戏人间,你们千万不要带着一个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萨道要度一切众生,魔就不是众生了吗?外道就不是众生了吗?你就度不了吗?

你把他们排开了,那你还算是菩萨道吗?

他是坏人更要照亮他,你这个灯就要点啊!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间,不在出世间,就在魔道里修佛道,成就了才是真佛道。

既然持世菩萨也吃瘪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萨。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长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顾名思义,这菩萨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

佛要他代表去问候维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萨同诸位菩萨一样,表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

什么理由?

“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善德菩萨向佛报告,以前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要做功德,就设了一个大布施的法会,供养一切出家人、婆罗门贵族、外道、下贱阶级的人、孤独的人、讨饭的,布施了七天。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那时维摩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公子,真开一个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办的,只拿钱和食物来布施是不够的,真布施是法布施。

佛法讲法布施,教育就。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这是叫出卖。

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牺牲自己,不论是什么人你硬是要教化他。

连迦叶尊者、须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

迦叶尊者只教化贫穷的人,富贵人他不理,须菩提正好相反。

所以我说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无遮大会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

菩萨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是十地菩萨的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洒下来,等于古代所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够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萨,我们只算是开始在学习而已。

所谓法布施有时也称法供养,但是严格讲来,这两个名词是有差别的。

法布施是已经有成就的菩萨,自利而后利他,为人说法,度一切众生,是布施的精神。

供养是以下对上而言,例如供养诸佛菩萨。

但是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有佛菩萨的种性,只不过是善根没有发现。

所以用谦和的大菩萨境界心理来说,法布施就是法供养。

学佛的人必须要修供养,在修持法门里,供养不光是理论而已。

一个学佛的人随时要起供养心,也可以说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实际的布施,还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观念来讲法布施,是看不见的,好像不花本钱,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

如果是这样,就变成戏论了。

法供养、法布施要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心田,以清净法,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圣贤、有成就的僧伽、众生。

所有的供养中,如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佛经归纳为四种供养。

学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做道场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

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场,念念有佛、法、僧三宝在心中道场。

开始你观想一个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道场,用这个理想的道场,随时修供养法。

讲饮食的供养,像我们当年学佛,不论如何,身边总想办法有个佛,因此就弄个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画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论吃任何东西,没吃之前都先拿起来供养佛,然后才自己吃。

据说有位同道中人,他买回来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论他是不是学过,以此发心就是对的。

实际上诸佛菩萨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上供养一切三世诸佛,同样地也是供养你的父母。

我看过很多信宗教的人,对于他们的教主,不论是佛还是上帝,很有恭敬供养心,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好像是冤家一样。

你对一切众生都要供养,何况是父母?很多学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不好,觉得家人是拖累,觉得烦。

这些人连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来,还说什么要度一切众生,简直是犯罪!

佛经上说,事父母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的。

饮食的供养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虽穷得没有办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养。

你们佛堂泡的茶叶,每天也要换几次,心情要像佛菩萨就在这里似的,不要以为今天已经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这是自欺。

衣服也是供养,乃至己买了一块布做新衣服都要供养。

供养不只是供佛菩萨,连善知识、上师也要同样供养的,当年我们学佛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有点变了,我早就说过,现在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上师了,是我们要供养众生。

不是他们来求法,是我们要跪着,求他们接受法。各位,现在有这样的环境供养诸位,吃住学一切都不需要顾虑,是何等的福报啊!

我常对同道的人讲,你们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养?所以我常常讲戒律有一句:

存己功德,量彼来处。

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接受人家的供养,要反省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功德,要估计这个人对我的布施供养,该不该接受。

这些地方你们不是没有榜样,活的榜样都有,但是你们不知道。

有时候高兴起来要骂他们,不高兴只有感叹,此乃佛所说,至可怜悯者,愚痴得可怜。

如果他们的福德智慧资粮够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

上乘大法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刚才讲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还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养?

就是人本身悟道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就是法供养,也是真正的法布施。

有人用世俗的话讲,法供养是精神供养,但是这样说并不对。

最好的法供养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时中无杂念、妄想、烦恼。

是不是做得到,这是个问题。

所以维摩居士对长者子善德,讲法供养的道理,他说开布施大会最重要的,不是拿财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长者子善德就问维摩居士,“怎么样叫做法布施的法会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过去了。

所以后人叫念经是背书,背书并没有错,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你们年轻人读书都是靠笔记,哪一个背得来?书背不来智慧启发不了。

佛教的背书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诵经,诵就是读,嘴里念出来。

念经为什么敲木鱼呢?

木鱼是做什么用的?

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其实鱼也是会睡觉的,但是因为鱼始终不闭眼,所以木鱼是提醒我们昼夜要清醒,不要无明,不要昏沈,不要糊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

敲木鱼为的是,念经时每一个字都不散乱,念念清楚,这叫念诵。

维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讲,法布施的法会,连在宇宙中过去和将来生存的人都要布施,这是无前无后,同一个时间就供养了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

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哼,全不懂!这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

下面还有两句:

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经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还要到,样样要俱到。

再严格讲,内明要通,自己内在要得道,外学也要通,世间一切学问要通,才够得上是学佛。

如果你只管自己一个人,那学佛干什么?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管自己一个人,一定随时作利益他人之想。

现在写佛学论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义,抓住一个题目,东一条西一条兜拢来,再写一些批注引证,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

可能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来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

所以你以为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

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你们一听到就没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

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

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

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没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

说空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

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

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

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

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做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

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

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

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净、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来,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

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净。

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

这个愿发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

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当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

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也?”

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你们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

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

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

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

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

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

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

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里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

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我说,“你发愿在度人哪!”

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

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

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说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

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

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

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