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6章 倾诉家事(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行瑫半信半疑,喃喃地说:“世间会有这样的奇事?”

不久,我竟身心异常,恶心呕吐,喜吃酸物,还阵阵的有种奇香扑鼻。

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

行瑫一看,非常高兴,急忙请了一位老郎中为我娘诊脉。老郎中按住我的脉搏仔细切判了一会儿,捋须大笑:“卢老弟,老朽先给你道喜了,尊夫人是酸梅报春,身怀六甲,老弟家中要添贵子了!”

“什么?”行瑫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老郎中之言他又听得清清楚楚。

行瑫站在一旁张著大嘴,两眼直勾勾地望著老郎中,一言不发,他都乐傻了。

我虽然也是高兴,听说自己怀孕了,能不高兴吗?可是我总比行瑫镇定,总不至于乐呆了。

我心里高兴,手上行动,急忙包了个红喜包,谢过这位老郎中。

老郎中得银走后,行瑫喜得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犹如孩提一般。

他都乐懵了,生男生女我哪有决定权?行瑫还以为我说了算,高兴得语无伦次,头脑不清醒。一会感激苍天,一会感激观世音菩萨,再一会儿又感激他的祖先,都不知道到底该感激谁了。

他喜出望外,急不可耐,屋里屋外直徘徊,很想做事,可又啥事做不来。

我心中暗笑:“夫君,你年过四旬才有子兆,自然欣喜异常,可夫君别忘了保重身体,控制情绪呀!”一句话提醒了他,他这才勉强使自己安定下来。

他拉着我来到家中设置的佛堂前,向着送子观音像直磕响头。

他是先感激后请求,感激观世音菩萨慈悲,给他希望,请求观世音菩萨慈悲保佑他能如愿得子。

从此以后,我们晨昏礼拜更加虔诚和勤奋。

就在大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初八半夜子时,我终于分娩,生下了能儿,真是天随人愿。我们多年盼子,今朝得偿心愿,这种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

天女多情,梁金莲听李氏讲到惠能出世了忍不住说:“他爹的心愿一定是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吧。”

“是啊!”李氏点了点头,然后又继续说:

人生最大的不幸当属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来丧子。能儿出世后,在三岁那年,他爹就病死了……

李氏讲到这里,喉头已是有些哽咽,眼含泪花,为自己可怜的身世流下了眼泪。

梁金莲见状,连忙从衣袋里拿出绢帕,轻轻地为李氏抹擦沾在眼眶里的眼泪,一颗莲心,为李氏和惠能的可怜身世生发出怜悯之情,那双秋水盈盈的丹凤眼,缀满了同情的泪水。

梁金莲见李氏默默地看着她不说话,又不好意思再问,只好也默默地看着李氏。

李氏的话,如一石击起千重浪,在梁金莲的心中掀起狂澜。沉默良久,李氏再也不忍却了梁金莲的意,一开口,话语犹如缺了堤坝的洪水,滔滔不绝地倾泻而出:

能儿他爹病故后,我悲痛欲绝,若不是为了能儿,我真想一头撞死,与他爹同去。

当时,由于我悲伤过度,竟然哭昏了过去。能儿一看,可吓坏了,他虽然只有三岁大,不太懂事,但他似乎明白爹娘都完了,他急忙拉着我的衣襟大哭起来。

我于昏迷中隐隐听到能儿的哭声,心中一惊,睁眼一看,见能儿泪流满面望着自己,哭得可怜。

我急忙坐起来,把能儿抱在怀里,母子俩放声大哭。邻居们听得哭声,纷纷赶来,一看这种情况,也都很悲伤。

能儿他爹已亡,乡亲们帮助操办行瑫的后事,也劝我们母子不要过度悲伤了。

在乡邻的帮助下,将行瑫入棺安葬,我拉着能儿一一拜谢这些好心的乡亲们。

此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乡亲们十分可怜我们母子,常常周济我们。可是,我又不想长期依赖乡亲们,我每日不是上山砍柴就是开荒种田,尽管十分辛苦,可是聪明懂事的能儿给我带来了希望。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躲着地上的蚂蚁走路,连一个小小的生命都不肯伤害。

他不光聪明、善良,而且也比同龄的孩子们善于动脑思考,常常凝聚着双眸,想着他爹爹到底去了何处。

好不容易,能儿长到了十二岁,他不仅聪明善良,而且体魄强健,常随乡邻上山砍柴,一次竟能砍几十斤的柴火,翻山越岭的背回家中。

乡亲们见他诚实善良,沉默寡言,对他都很喜爱,领他上山打柴,教他怎样砍柴、捆扎柴等。

日子似流水地一天天流逝,快到过年了。有钱人家都杀猪宰鸡,缝制新衣,可是能儿却没有这个福气,只是暂时不上山砍柴了。有好心的邻居见我们母子生活贫苦,送来了猪肉鸡,让我们过年。

李氏说到这里,看了一下梁金莲,“唉”地叹了一口气,接着又说,我本不想收那些猪肉鸡,可是邻居诚心要给,我当时倒是觉得却之不恭,只好收了下来。

我想,自己家中贫寒,伙食不好,可是能儿还要常随乡亲们上山去砍柴,小小年纪的,真是难为他了,正好把这些肉食好好做一做,让他补补身子。

我把这猪肉、鸡肉做得香喷喷的,勾人食欲,可是能儿却没吃一口,我怎么劝,他都没有动筷。他望着猪肉、鸡肉,似乎想到猪、鸡被杀时的惨景,心里难过极了。我看他这么善良,一时间不知是喜是悲。

我望着墙上挂着的棋盘,想到夫君当年全凭此物驱散思儿的苦闷,可是当他有了儿子,愿望实现了之后,却这样早早的撇下我们母子俩,离开人世。如果他能活到现在,看到儿子这么善良,他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忧伤?我想至此,泪流满面。

能儿一看,急忙安慰我:娘,您教我下棋吧,等我学会下棋,咱们有时间好天天下棋玩。

我见能儿说的恳切,只好答应下来。能儿还真聪明,没用半天的时间就把下棋学会了,而且还能常常走出令我意想不到的妙招。

过年这几天,能儿怕我伤心难过,常陪我下棋。过了正月十五,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纪刚刚交十二岁的能儿,就已经知道挣钱来养家糊口了。

能儿每天随着乡亲们上山去砍柴,又跟乡亲们一起结伴挑到集市去卖。

开始时,能儿是跟乡亲们一块同行,可是乡亲们家中温饱,不像他这样天天不歇。

后来能儿没法结伴,就自己独来独往,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能儿从不间断上山打柴,每天除了上山打柴挑到集市,卖了买回米油回来维持生活之外,就是听我诵经,或者是一个人坐在院中思考着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

“伯母,当时阿能哥思考的是一些什么问题呀?”梁金莲出于好奇地望着李氏问。

李氏微微地笑了一下,说:“能儿说,他思考的是‘为什么每个人的遭遇会大不一样?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穷卑贱,有的身强体壮,有的百病缠身,有的心地良善,有的无恶不作。为什么蛇吃青蛙,青蛙吃虫,虫吃蚂蚁,总是如此地吃吃吃,弱肉强食,这到底为什么呀?’。”

李氏解答了梁金莲提的问题后,举起手伸了伸腰,又回忆着说——

日子如流水,到了龙朔元年辛酉岁,能儿已经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小伙子了。他不仅体魄强健,而且聪颖善悟,事母尽孝,这令我感到欣慰。勤劳善良的能儿,每天仍是上山打柴,然后挑到集市,卖了买回米油回来维持生活……直到后来,能儿偶然有一次听了安道诚诵读《金刚经》,那句句禅语直透心性,字字圣言,启开迷津。也是他善根成熟,智慧萌发,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时,心头一震,头脑轰鸣,眼前仿佛画了一道巨大的闪电。

猛然间身心俱忘,只觉得世间万有,我人众生,千门万法,四大五蕴,尽归虚空,一无可住。霎时间心地花开,灵源波涌,烦恼顿断,妄想自灭,立时般若现前,以往追思的一切,俱皆明晰透彻。

……

李氏如一位资深佛学者,点评着:能儿闻经豁然大悟,拨云见月,顿开心慧,还证本来,达到了直见本性的境界……

“伯母,您说的太深奥,我听得不大懂,能不能说明白点?”梁金莲听到这里,似懂非懂地插了一句。

李氏不好意思地望着梁金莲,歉意地说:“阿莲,我也不是很懂,只知道是出自《金刚经》中的经文。”

梁金莲第一次听到《金刚经》这本经书,心里充满了好奇地望着李氏。

李氏见梁金莲欲罢不能,一副孜孜以求的样子望着她,只好把她所知道、所理解的意思尽可能地向梁金莲述说了一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是《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一句经文之一。《金刚经》是实相般若,可以开人的大智慧。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体、用并显。即: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质。所以能儿闻此一句,立时悟道。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心,等等,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

“伯母,经您这么一说,我好像听明白了。您刚才说阿能哥分月饼给老乞丐,见老乞丐被打又拼命护他,这‘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我这样理解,对吗?”梁金莲忍不住又插了一句。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李氏答完后,伸出大拇指,夸道:“阿莲,你很有慧根悟性呀!”

梁金莲被李氏一夸,脸都红了,害羞地低下头,谦虚地说:“那有呀,伯母过奖了。”

“阿莲,别不好意思,伯母是实话实说。”李氏对梁金莲夸赞了一句后,又转上《金刚经》的话题: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执著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心等,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因众生处处着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

李氏说到这里,看着听得真真有味的梁金莲,问,“阿莲,伯母依照经书上说,你听得懂吗?”

“嗯,明白了很多。”梁金莲点着头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