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0章 雪窦寺问禅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这一年,布袋和尚路过雪窦山。

雪窦山之中,有一条长达百尺的瀑布飞流直下,还有一列巍然高耸的峰峦直插云霄。

飞瀑迅疾而落,雷霆万钧,涤荡人的魂灵;千仞孤峰险峻挺拔,壁立云天,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风景清幽之地,自然是禅修胜景,所以,很多年之前,就有禅僧在这里建寺修行。

这些年来,雪窦山中的雪窦寺,也是布袋和尚喜欢落脚的地方。

因为,这里的主持常通禅师,是他的知心道友。

四十年前,雪窦寺来了一位高高大大的禅师——常通禅师。

常通本是河朔邢州人氏,俗姓李。

他不远万里,从黄河之滨来到湘江之畔,参偈长沙景岑大师。长沙景岑大师问他,“你是何处人?”

他回答道:“是邢州人。”

长沙景岑无风起浪,陡然亮出凛冽的禅机:“我说你不从那个地方来!”

常通毫不犹豫,立刻凌厉反击:“和尚你曾经住这个地方吗?”长沙景岑大师开怀大笑,首肯了他的悟境。

从此,他继承了长沙景岑的禅法,举扬南泉普愿一脉的禅风。

他主持雪窦寺之后,有一次,布袋和尚前来挂单,依旧混迹在普通僧人中,宛若一粒沙子滚落在河滩上。

然而,常通禅师似乎识破了他的行踪,主动对他说:“布袋,你时常到老僧这里,为何从不问一句禅话?”

布袋和尚居然说:“叫我问什么呢?”

这句傻乎乎的囫囵话,差点让旁观的人们笑死——一个僧人,居然不知道怎样询问佛法!如何是佛?如何是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

千百年来,几乎每一个禅者,不都是这样向祖师们发问的吗?

因为人人都想从师父口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从而立即开悟。而这个布袋和尚,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竟然痴痴呆呆,稀里胡涂。

同是这句话,也差点将常通禅师给噎死。

然而,他心里明白,布袋和尚的话,看似懵懵懂懂,却是故意装傻充愣,而且还蕴涵着滚滚禅机。

常通是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不怕拖泥带水、浑身落草,继续试探说:“你也诺大年纪了,连个问话都不会!”

布袋和尚真的发问了,不过,他不是问什么佛呀禅的,而是漫无边际地问道:“如何是密室?”

常通禅师回答:“不通风信。”

布袋和尚继续问:“如何是密室中人?”

常通禅师豪气万丈,说道:“哪怕所有的贤圣前来请求,都不见一面。”

是啊,既然是密室中人,当然不与任何人相见。

于是,布袋和尚双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他这一拜,看似问话结束的礼节,却又藏着机锋——千圣不见,还受礼拜吗?

常通当然明白,颂道:

千圣不能思,

万圣不能议。

乾坤坏不坏,

虚空包不包。

一切无论比,

三世唱不起。

布袋和尚紧接着调侃说:“你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你。”说完,他肩上背着布袋,自顾自走了。

常通禅师冲着他的背影吟诵道:

袋贮乾坤,

杖挑日月。

嘻嘻哈哈声中绝,

憨憨痴痴僧中杰。

令行兮一棒一条痕,

逗机兮一掴一掌血。

别别,恰似红炉一点血。

五年之前,常通禅师于七月示寂。世寿七十二,舍利塔建在雪窦寺西南一隅。

而今,布袋和尚祭扫了常通禅师的舍利塔后,久久伫立在寺前。众僧疑惑不解,问他;“你在山门前站立了很久,是为什么?”

布袋和尚却说:“你们只知道佛之灭度,焉知佛之未生!”

众人凛然一颤,立刻感受到凌厉的讥讽铺天盖地而来——

果然,布袋和尚继续说道:“苟知未生,定知无死。只要明白了ʿ无死ʾ二字,包你大事了毕,洒脱自在,从此与释迦老子一个鼻孔出气。这是我们僧家的珍宝,你们应当深信不疑。”言毕,且听我偈:

无生无死佛家风,

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原明常湛寂,

龙华鸡足两无从。

大家感到这个胖和尚的大肚子里装着不少学问,就请他回雪窦寺里说法。

布袋和尚一反常态,不再装傻充愣,果真滔滔不绝地开示起佛法来:“当绝攀缘,体会觉性。性本常住,永无生灭。以无生性中,示现生灭之法;以生灭性中,全体涅盘真如。汝自不审,认假为真,执着世谛,甘受轮回,空遭涂炭,犹未醒悟。若能回首知非,旋机破蛆,不越一念,洞见真源。”

他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心不再向外驰的时候,回光返照,内观自己的本性,就会发现,自性不生不灭,清净无染,能生万法。正因为自性不动不摇,所以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能体现出它的如如不动。

一位禅僧听得津津有味,从大众中走了出来,问道:“如何是顿渐法门?”

布袋和尚吟诵了一首偈子:

汝心即正智,

何须问次第?

圣凡都不到,

空花映日飞。

那僧又问:“如何是道?”

布袋和尚仍然回答以偈子:

碧水映孤峰,

寒潭映皎月。

尔我不知踪,

须弥足底越。

布袋和尚在雪窦寺住了下来。

有一天,他在寺院的一个角落,发现有一个僧人正在偷偷数钱。

他悄悄走了过去,猛然拍了他的肩膀一下。

那个僧人吓了一跳。

他却嘻嘻一笑,伸出一只手,大言不惭地说:“给我一文钱。”

这僧说:“布袋和尚,你为何落到了这个地步?连一文钱也要向别人乞讨!”

“我是到了这个地步。”布袋和尚说。

这僧说:“若是真的到了这个地步,你就拿一文去吧。”

这时,布袋和尚反而问道:“你为何到了这种地步?”

这僧不由一愣。是啊,一个抛家离乡的出家人,本应以修心悟道为根本,为何沾染上了铜臭气,变成了流俗僧?

布袋和尚指着他说:“你本来是佛,为何留恋凡情?你应当速速斩断诸缘,涤荡恶习,全力参究心体无生,体悟妙明真性。如果你获得了无碍圆通的智慧,就是大罗汉。否则,枉自为人一场屈杀了大丈夫。”

这僧幡然大悟,抛下铜钱而去。

然而,布袋和尚却拈起一文钱,对围观的众僧说:“这是龙华会里的。”

龙华会,是弥勒成佛、说法、普度众生的庄严道场,如何会有铜钱呢!所以,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他的鬼话,当下一哄而散。

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明妙,惟证方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