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7章 豁然开悟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这边厢,婴行虽然在读佛经,但他的小眼睛却不断向四周瞟。他惊奇地发现,师父六祖正在整理那件象征着禅宗法脉的木棉袈裟!

六祖将那袈裟包裹起来,向方丈外走去。

一直在旁边悄悄观察的婴行好奇地问道:“师父,您要干什么去?”

“我去将五祖所传的袈裟洗一洗。”

婴行松了一口气,说:“我去打水,我给您在这儿洗吧。”

六祖摇摇头:“我的事,还是我自己做。”

六祖手持着禅杖,步出丈室。他拿着袈裟走出了山门,打算到曹溪浣洗。

曹溪弯弯曲曲,曲曲弯弯,飘着烂漫山花,映着蓝天白云,在宝林寺前潇洒地画出一条弧线,然后撒着欢儿、唱着歌儿奔向了远方。

溪水边,有几个小沙弥正在洗衣服。他们也太勤快了,甚至连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洗了——你撩一下,我泼一盆,结果,大家浑身上下都湿淋淋的。

他们无忧无虑,似乎比清泠泠的曹溪水还要欢乐,还要活泼,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仿佛都是他们咯咯的笑声凝集而成的:

曹溪水,如弦还如钩。如弦轻吟菩提曲,如钩不牵白云头,禅韵清幽幽。

六祖悄然离开。一则,他不想因自己的到来而使得弟子们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二则,这袈裟是由达摩祖师从印度传来的神圣之物,万一溪水上游也有人浣衣洗物,污垢顺流而下,岂不将袈裟亵渎了?

六祖转身向寺院后面的深山走去,边走边观察,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四五里路程,来到了一片茂密、幽静的山林。

这里,古木参天,绿荫匝地,芳草茵茵,瑞气缭绕。不知为什么,六祖嘴角泛起一缕淡淡的微笑。他神色庄重,站在一块空地中央,闭目沉静片刻,然后,将手中的禅杖一振,往地下戳去。

他似乎并未用力,禅杖却全部扎入大地深处。更不可思议的是,随着禅杖的拔出,一股清泉汩汩喷涌,片刻之间便汇聚成了一个清澈的小水潭。

六祖掬一捧泉水尝尝,甘醇清冽,精神为之一振。他蹲了下来,仔细漂洗着袈裟……

“阿弥陀佛。”身后忽然传来一声佛号。

六祖回过身,一位年轻比丘合十鞠躬,问道:“请问法师,到宝林寺怎么走?”

六祖见他风尘仆仆一副长途跋涉的样子,手里提着湿漉漉的袈裟,站起身来问道:“你从哪里来?”

谁知,那僧人一见六祖手中的袈裟,惊呼一声,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激动地喊道:“弟子方辩,拜见六祖大师!”

六祖有些疑惑:“方辩?你叫方辩?我们俩见过面吗?”

“没有,从来没有,弟子这是第一次亲近大师。”

“那你怎么认识贫僧呢?”六祖问。

方辩说道:“弟子是西蜀人氏,为了求得佛法,前些年游历了佛陀的故乡印度。在那里,我得遇一位神奇的高僧。弟子请求他传授佛法。他说,佛祖释迦牟尼一脉相承的正法眼藏,以及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袈裟,早已到了中国。而今,已经传至第六代,六祖目前正在岭南曹溪弘扬禅法。他老人家点化弟子回国,前来曹溪求法。所以,我刚才看到这庄严圣洁的木棉袈裟,便猜到了您就是六祖大师。大师,您能让我仔细瞻仰一下袈裟吗?”

“当然可以。”六祖一抖袈裟,纷纷而落的水滴,宛若晶莹的珍珠,恰似袈裟放射出的神奇的光芒……

方辩哪里还顾得上瞻仰,只是五体投地,磕头如捣蒜……

六祖微微一笑,说:“方辩,地上有稻谷吗?”

方辩一愣,看了看地面,说:“没有啊!”

六祖说:“没有稻谷,你怎么像小鸡吃米似的?”

方辩明白六祖在开玩笑,不好意思地站立起来。

六祖若有所思,问道:“方辩,你如此看重这件袈裟,那么,你一向是干什么的呢?”

方辩不明白六祖的用意,照实回答:“弟子祖辈传有塑像的技艺。我未出家前,以塑造神像为生。出家后,也经常为善信们塑佛像。”

六祖说,“难怪你会对一件表法的袈裟礼拜不停呢!那么,方辩,就请你塑一尊给我看看。”

其实,六祖的本意是说,真佛无形,实相无相,一个人,怎么可能塑造出佛的真像呢!

方辩不解其中禅机,激动万分地说道:“弟子何世修来的福分,竟然有幸为大师造像!谢谢大师的信任!”

六祖带着方辩回到宝林寺,客堂里早有一位名叫智常的云游僧在等着他。

原来,这位叫智常的僧人是信州贵溪人。他童年出家,立志明心见性,转凡成圣。然而,尽管他奋勇精进,昼夜打坐,修行不止,但整整十年过去,原来心中一团漆黑,现在仍漆黑一团。开悟见道,那只是梦中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天天烦躁不安,恨不得将蒙昧的心掏出来,在清清的山溪中清洗一番。心,自然无法掏出来清洗,那就历练肉身吧。他一杖一钵,飘然出游。

片石孤云映慧日,清泉弯月照禅心;山色天然观自在,溪声随意了圆通。壮丽的山川大地,空灵的清风明月,更激发了他彻悟宇宙人生大道的豪情。他听说,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禅法高明,便专程前去参拜。但是,他满怀热望而来,大通和尚却冷冰冰的,三个多月,没有为他传授过一次禅法,只是让他跟随大众打坐念佛而已。

智常若是为了重复这些日常功课,还用策杖云游、千里寻师吗?

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求法心切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闯进方丈,问大通和尚:“学僧我自从来到这里,已经三个多月了,不蒙教诲一法。大师的意思是什么?”

“有疑即问,无疑自修。山僧垂丝,愿者上钩。”大通和尚欲擒故纵道。

智常急不可耐地问道:“请问大师,如何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向上指着说:“你能看见虚空吗?”

智常道:“能,能看见。”

大通和尚又问:“你看到的虚空有形状和相貌吗?”

智常回答:“虚空没有形状,哪里有什么相貌呢!”

大通和尚这才详细开示说:“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智常听了大通和尚的这一番说教,好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美则美也,妙亦妙哉,只是模模糊糊,虚虚幻幻,无论如何也看不真切,更无法契入禅机。

无可奈何,他溯赣江逆流而上,翻越高高的大庾岭,不远千里来曹溪参谒六祖大师。

六祖听了他的讲述,说道:“难怪你不明白呢,大通和尚所说的那些,仍然存在着知见的弊端。现在,我给你说一首偈子,你可以从中体悟。”

六祖的声音像二月的春风,滋润着智常荒芜的心灵: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的偈子,犹如慧灯一盏,照破千劫黑暗;春水数滴,融穿万年坚冰。智常心中慧日迸发,灵光万丈,豁然大悟。他喜极而泣,边哭边说偈曰:

无端起知见,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习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

半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六祖在大殿里勘验弟子们的修行体会。

婴行发现师父今天十分严厉,不好蒙混过关,就施展他的另一项绝技——溜之大吉!

婴行躲在大人们的身影后,悄悄向大殿门口挪去,接近门槛时,他猛然转身,向门外串去,差点儿与刚要进门的方辩撞个满怀。

方辩小心翼翼护住怀中用布罩着的东西,骂道:“你这个冒失鬼,差点儿让我半个月的心血化为乌有!”

婴行的好奇心被挑逗了起来,忘记了溜出来的目的,追在方辩身后问道:“你护着的是什么宝贝,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方辩不理他,径直走到六祖跟前,说:“师父,弟子遵嘱完成了塑像,不知能不能入您法眼?”

婴行抢上前来,掀开苫布,托在方辩双手中的是一尊七寸高惟妙惟肖的六祖塑像。

婴行惊奇地大喊大叫:“哇!好像呀!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简直一模一样!师父哎,是你缩小成了它呢,还是它放大成了你呢?”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抢过塑像,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掰开看一看里边是不是也有血肉骨头。看了好一会儿,他才将塑像递给六祖。

六祖不接,奇怪地问道:“婴行,这是谁呀?”

“师父,这是你呀。”

六祖指着这个与自己神形俱同、一模一样的塑像说:“这个如果是我,你又是献给谁呢?”

说着,他敏锐的目光在弟子群中捕捉住怀让。

怀让凛然一颤,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禅意……

六祖追问:“这个若是我,那个呢?”

行思等开了悟的弟子心里明白,六祖是在借机指示禅僧们领悟自性:所谓那个,就是在问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凡夫因为烦恼太多而无法显明,但本身的佛性并不缺少,而且我们的一举一动,吹胡子瞪眼,都是佛性的作用。

因而,佛性也就是自性、真心、本来面目。可是,我们的佛性不是固定的东西,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任何实体,所以无从把握。

同时,佛性是活的,也不能用任何概念、框框来说明,所以禅宗祖师们经常随机用“这个、那个”之类的虚词来指代。

懵懵懂懂的婴行不知“那个”所指什么,稀里糊涂说道:“师父,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难道可以分开吗?”

六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不能分开,你就把它收回去吧。”

婴行拿着塑像的手刚想缩回来,六祖轻轻打了他一下,然后笑着说道:“这是勉强分开。”

一个能打你,一个在你手里,不就是分开了吗?能打你的,不就是“那个”的作用吗!不知为什么,怀让感到师父的手,是打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不由浑身毛发竖立,大汗淋漓……

方辩是个伶俐汉,闻听师父如此言说,马上心有灵犀,道:“若是这样,就必须把塑像献给师父。一而二,二而一;不一不异,不异不一。”

六祖说:“我收下了,收下了。”

六祖拿着自己的塑像,与它相视一笑。接着,他对方辩说道:“方辩,你虽然掌握了活灵活现的塑像技巧,却不了解真正的佛性。”

六祖看到他茫然无措,启发他说:“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是无相的,学佛之人不可执着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我们礼拜的应该是自性本具的天真佛,而不是这些泥塑、木雕的塑像。”

方辩似乎明白了什么。

六祖的大手抚摩着他的头顶,说道:“方辩,你出家为僧,愿你永为人天楷模,永为世人的福田。”

宛若醍醐灌顶,一股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从头顶徐徐流入方辩的心田,像是菩提种子,在他的心里开着清凉灵明的莲花……

六祖将平时身上披的袈裟解了下来,郑重地赠给了方辩。

方辩手捧袈裟,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两行热泪活像决堤的溪水,尽情地、欢快地流淌着。

他从大雄宝殿走了出来,来到大殿一侧,用戒刀将六祖赠给他的袈裟分成了三份:一份披在了六祖的塑像上,一份揣进了自己怀里,最后一份,他用棕树皮小心翼翼包裹起来,深深埋在了地下。

然后,他跪在那个地方,双手合十,对天发誓说:“以后,若是有人掘土挖到此袈裟,那即是我再生于世。我将住持在这宝林寺,重建殿宇,弘传佛法。”

这天晚上,怀让整夜未曾合眼。他一直在思维“那个”。

他刚刚来宝林寺的时候,师父六祖问他:“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也正是从那一刻起,这个疑团就像一片云彩漂浮在他的心灵里,不召自来、挥之不去;它又像是囫囵吞枣吞进了一个什么东西,无法排解,不能消化,还吐不出来,就那样长久沉闷在他的心中——

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

天长日久,这个疑惑不但没有消融,反而与日俱增。

他食不甘,寐不宁,行不知行,卧不知卧,每日与心中的疑团较真,极力想打破这一团漆黑,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若是心身疑成一团,机缘成熟,必然会“砰”的一声爆裂——大彻大悟!

昨晚,师父那摄人魂魄的一瞥,让怀让只觉得身心顿时空空落落,心中只剩下了那个疑团。他所有的心神,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精力,全部扑到了这个已经纠缠他多年的疑问上,让他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寐食俱忘……

早晨,怀让依旧懵懵懂懂。

大师兄行思在分配一天的劳作时,让他依旧打柴。于是,他就迷迷糊糊来到了山上,在山上待了整整一天,连中午都没回寺里吃饭。

傍晚,他扛着空柴担往回走,偶然一抬头,忽然发现又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又是夕阳撒金的时刻,一切如他刚来曹溪时一样。

八年时光悠然而过,留在他心里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他目睹蓝天上彩云悠然,耳闻小溪中的泉声亲切,鼻嗅山径边花香清新,身感金秋里果实陶醉……忽然,他心底萌生一种归家的感觉。

原来如此!他心中豁然开悟,疑团爆裂,绝后再生,宛若放下千钧重担——他忘情地抛下肩上的柴担,一边开心地呼喊,一边飞快地向宝林寺跑去……

六祖竟然就站在山门外!

好像,八年来他从未动过地方;好像,八年时光对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好像,他一直在等着他!他向他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大喊:

“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

“说似一物即不中!”

怀让的回答如虎啸山林,声震山岳。

宛若巨石投入深潭,甜蜜的喜悦像层层涟漪,连绵不断地从怀让心中涌出,充满了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从开悟的巨大愉悦中平静下来,羞涩地一笑,向师父解释说:“人人本有的佛性,无形无相,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也不能用东西来比喻的,所以,如果说它像个什么东西就不对了。”

六祖使劲点点头,与怀让把臂大笑,同归宝林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