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3章 用心良苦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布袋和尚反问:“你说,什么地方可以住?”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想当年,老纳就是闻听此言便开了悟。“六祖惠能感慨了一番后,又说,“所以,禅心灵动,无住为木,布袋和尚反问的话里大有禅机。可惜,活像对牛弹琴,钱镠对禅的机锋一窍不通,也就无法心开得悟。领会到宇宙人生的最高智慧,他依旧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问题。”

钱镠说道:“大师若找不到住处,可到灵隐寺去,我与方丈打个招呼,他不敢不善待你。”

布袋和尚说:“灵隐寺太破,房子太少,不够我住。”

钱镠当笑话说道:“那我就给灵隐寺建三百间房子,够不够你住?”

布袋和尚疯疯癫癫的说:“不够不够还是不够。不过,若你真能在灵隐寺建房三百间,这些功德能护佑你占据王位三十年。”

钱镠感到这个和尚十分好玩,乐得哈哈大笑,或许平日位高权重,勾心斗角,所以,与布袋和尚穷开心,其乐无穷。

他接着开玩笑说:“那我若是建一千三百间呢?能不能在位一百三十年呢?”

“你又不是王八,岂能活那么长时间!”布袋和尚一笑,摇摇头,“再说,你也舍不得布施那么多银子。不过负债子还。将来由儿孙们来实现。七十三年后,你的孙子将在灵隐寺建房一千三百间,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到那里去常住了。”

钱镠感到十分好笑,说:“布袋大师,我不是王八,你也不是龟,七十三年后,你的骨头恐怕都烂了。”

一个人的肉体无存,形体何在?

钱镠以为布袋和尚说的都是疯话,所以没有在意。

布袋和尚背起他的布袋,优哉游哉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吟唱道:“越王吴王吴越王,钱塘野鸡变凤凰,一念善心得善报,三代五帝百年长。”

没想到,布袋和尚的话,看似荒唐,却都一一应验了。

首先,钱镠跟董昌真的十年相安无事,在大唐大混乱的年代里,两浙人民总算得到相对太平的岁月。

后来,董昌称帝,在浙东成立大越罗平国,第二年被钱镠击败,斩去了大好头颅——犹如当年刘汉宏一样。从此,两浙真正统一在了钱镠手中,被封为越王,正式建立了吴越国,在位正好三十年。

钱镠所创建的吴越国,先后传承了三代,整整一百个年头。其次,灵隐寺在吴越国时期曾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先是钱镠新建殿堂房舍三百余间,初步中兴,其后,吴越国第五任国王钱弘,十三年第二次重建竣工,当时的主要建筑有天王宝殿,东西回廊与西厢房,联灯阁,大悲阁等,共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余间,住僧三千人,盛极一时。更神奇的是,从五代开始,人们在灵隐寺前飞来的峰岩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现在存有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石窟造像三百余尊,其中,宋代人以布袋和尚的形象为原型,雕凿了一尊笑容满面,袒腹踞坐的弥勒佛像,这座佛像,为灵隐石刻中最大的一尊——千百年来,布袋和尚真地常住灵隐寺了(此乃后话)。

……

在过去远古时代,有两位志行高洁的菩萨,一个名叫题耆罗,一个名曰那赖,他们内心清净无欲,外表安详自在,为了体悟人生最深奥的真理,他们结伴而行。

翻越那红尘不到的高山之巅,跨过那俗风难达的大川之巅,一直隐入深山深处,他们舍弃灯火灿烂,亲近星月之光,隔断人间烟火,沐浴清风白云,远离都市烦嚣,吸取山川岚霞……

剪半片白云补衲,留一轮明月读经,种三五红梅为侣,携数缕清风伴行。

题耆罗与那赖两个人心灵纯净如水晶,胸怀宽广如虚空,所以能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禅定功夫日新月异,他们精进修习四禅,终于得到了“五通智慧”——五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足跨万丈峰峦,观白云浮天,春夏秋冬悠然过。俯身千里峡川,听绿水渗地,子丑寅卯不计年。

不知不觉里,他们已在山中修行了六十年。

这一天,他们二人用天眼观察,以天耳倾听,他们看到,他们所在的国家,人们不知道六道轮回,不懂因果报应,时常暗中作恶,其后必将受到祸殃,他们听见,国家的官吏不知约束自己的欲望,任意为非作歹,百姓私下里怨声载道。恶毒诅咒,国家即将陷入动荡……

题耆罗与那赖是大菩萨,他们知道,人,只有约束自己的欲望,清静自己的心灵,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生活才能幸福,这就犹同首先必须有声响,才有回声一样,两位菩萨共同思维着救度这个国家与人民的良策……

一天晚上,题耆罗与那赖各自坐在自己的蒲团上,像往常那样诵经。

到后半夜,题耆罗感到身体很疲乏,就在原地躺下睡了,又过了一会,那赖也觉得有些困倦,就站立起来经行(也是一种修行方法),由于他一边经行,心里一边默默诵经,所以没注意脚下,一脚踩到了题耆罗的脑袋上。

题耆罗睡得正香,突然被惊醒,心里十分懊恼,他迷迷糊糊说道:“谁踩了我的脑袋,明天早晨日出一杆高的时候,他的脑袋将会裂为七瓣!”

题耆罗是大菩萨,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不管是善愿,还是恶愿,都会实现。

那赖说:“我是没留心,才踩到你的头,并不是故意的呀!你何必要发这样恶毒的誓言呢?你要知道,即使自己不会移动的物体,也会因为外力而互相摩擦,碰撞,何况人与人之间呢,长年累月在一起,谁能保证不失误呢?”

可是覆水难收,题耆罗的誓愿已经说出口,无法再收回来了。那赖心想:题耆罗的誓言一定会应验,到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我的脑袋就会裂成七块,怎么办呢?我也要想想办法,只要控制住太阳,不让它升起来,我的头就会没事。

那赖也是菩萨,自有他不可预测的神通,他真地控制住了太阳,不让它再升起来。

一连过了五天,太阳一直沉睡在地平线下,举国上下都处于一片黑暗里,平民不能生产,官员无法工作,国王也难以处理国事,全国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之中……

国王赶紧召集群臣和贤能之士,商量办法,有人提议说:都城里住着一位高明的术士,他善识天文,精通地理,占卜相面,无所不通,有半仙之称,可以请他来算一算。太阳连续五天不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术士被请到了王宫,他经过测算之后,说道:“深山之中有两个修道的菩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微小的矛盾,其中一人控制住了太阳,不让它升起来。“

国王问:”他们因为什么而闹矛盾呢?“

术士将前因后果叙说了一遍,国王说:“就因为这么一丁点的小事,值得吗?”

术士说:“的确不值得,可是,国王,你想一想,您本人不就这样吗?您举国的官吏,全体的民众,不都是这样吗?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随心所欲,任性而为。丝毫不替别人打算,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不惜伤害他人,甚至,损人不利己,照样乐此不疲……”

国王和所有的人都认真地反省自己,都感到十分惭愧。

国王问术士,“现在该怎么办?”

术士说:“大王,您可以率领官员大臣们到他们那里去。向他们稽首顶礼,一方面忏悔自己的罪过,一方面给他们调解矛盾。他们都是有深厚慈悲心的菩萨。爱众生胜过爱自己。所以,您以人民的名义请求,他们一定会化解矛盾的,和好起来。”

国王听从术士的劝告,带着官员大臣,乡绅绅士来到题耆罗与那赖的修行地,跪地磕头说:“原来我们国家安定,人民富裕,都是两位尊者的恩泽赐予,如今二位不和,全国人民都失去了依靠,这都是我这个国王无德,黎民百姓没有罪过,请求二位看在民众的情分上,和解吧!”

那赖对国王说:“有劳大王对题耆罗说明道理,如果他心结打开了,我就放太阳出来。”

国王又来到题耆罗的住所,转达了那赖的意思,题耆罗说:“我本来就没有害死他的意思,不过是一时冲动,发了恶愿,请国王告诉他,让他用泥巴将脑袋糊起来,再放太阳出来。”

那赖用泥涂满了脑袋,当太阳升到一杆高的时候,涂在他脑壳外面的泥巴裂为七瓣,而那赖的头丝毫没有受到伤害,国王和臣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无不欢欣鼓舞。

题耆罗与那赖不失时机地对国王和陪同前来的臣民们说道:“你们看,我们是相交六十年的老朋友,如果不互相体谅,就会因为小小矛盾,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所以你们要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一事当前,要先替对方想一想,所有的冲突都会烟消云散。”

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了,两位菩萨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弊端,君主和臣民犹如蒙着眼睛在黑夜中走路,时时刻刻都有坠落深渊的危险,所以,二人故意造成了以上变故,以促使他们从浑浑噩噩中觉醒,忏悔罪过,走向光明。

国王深受启发,向两位尊者请教治国安邦的道理。

题耆罗与那赖对国王说:“一国之主,要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治国,要劝民众奉行五戒,做到十善。”

他们最后说:“总而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国王和臣民们在两位菩萨面前受了三皈五戒。

国王回到都城之后,立即颁布诏令,说:”国民不管尊卑,必须经常诵读佛教经典,奉行“五戒十善”,以为国政,从此这个国家君主宽仁,官吏清明,人民善良,父亲守法,母亲奉仪,子女孝顺,社会安详,生活安康。

那赖菩萨,并不是别人,他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而题耆罗,就是弥勒的前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