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46章 品《维摩诘经》(4)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释如说,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彻,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肄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

《维摩诘经》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这里要提一下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天文学不谋而合,天文学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

《金刚经》,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都是讲修道的。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甚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有时不。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善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蟒神。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一,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所谓的名人可能也做得到,但是包围名人的大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供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来的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印度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拜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己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释如说,下面讲讲“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而是以在,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起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唐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注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