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41章 无一不是相(17)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有一隐士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住进山洞里写。

还有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

《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平常是隐形的。

这些弟子在出家人身上犯戒,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都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你们跟佛出家学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

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

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有位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

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

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

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

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以的。

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了。《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

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

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评。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

前些天本院有位出家同道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山洞中几十年,是真修行人。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

你正气一来,它就没了。

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

当年我有一个道友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龙活现。

另一个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

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

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听,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

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

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结习”首次出自《维摩诸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

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

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

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

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有时我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结习就是《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三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

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门,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别。

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此是后话。

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人人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

他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

我们前面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到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

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

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三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

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

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

禅师答:“黑如漆。”

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

禅师答:“照天照地。”

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

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

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用香板打人。

他回去用功,三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

好!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三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

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原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