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15章 赞有状元才(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诗中对环境描写,既具象征意义,又起衬托作用,堪称名句。

洞口渔樵

洞口临流合水缠,两厓山拥立舟舷。

渔竿钓罢江天雾,樵斧声闲岭树烟。

山水相逢人共乐,鱼薇去换酒同筵。

不甘荣辱机心少,何处浮生更有仙。

这是作者被贬新州所写的《新昌八景》的第八首写景诗《洞口渔樵》。卢、锦二水会于筠城北十里的洞口,汇成新江通往肇庆。洞口圩是新州的水路码头,船只集中点。

这首诗描绘了新昌的一个主要风景点洞口天然秀丽风光,抓住了山、水、江雾、斧声、人等几个方面特征来表现原始美、自然美、朴素美,赞美了作者对新州大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诗中的人物是渔夫和樵夫。写渔夫时,采用的是静态描写,在大雾弥漫的江面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夫,独自一人驾船在江上垂钓,细致地描写了雾锁江天的幽静情景。

当渔夫收竿罢钩归去之际,忽然听到从山那边传来樵夫的砍柴声,在动态中引出樵夫。这样动静结合,使全诗错落有致。接着写想象中渔夫和樵夫在收起大雾,艳阳高照中相逢的情景。

最后诗人借题发挥,表达了当时朝中专制统治、勾心斗角、排斥异已的黑暗现象,反映了诗人希望改革现状,期待出现一个廉洁从政、风清气正、国泰民安、人人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这首诗虚实结合,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顾掌教讲得丝丝入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名师出高徒。得到顾掌教的循循善诱教导,在筠城书塾的学生素质明显比其他地方的学生更胜一筹。

顾掌教还喜欢吟诗作对,对联更是情有独钟。他喜欢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经常随意出一个上联或下联要别人跟他回应。当别人答不出时,他就讲出来,再眉飞色舞地作解释,以此炫耀自己知识渊博。

这天上午,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照进学堂,学生们都端坐在里面,顾掌教眼睛往下扫了扫,讲出了这堂课的意图后,说:“现在我出个上联,你们来答下联。”

学生们:“请老师出题。”

顾掌教干咳了几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上联,他对着黑板字一音吟通出来:“相思山脚并无一堆木。”

学生们没有人举手,更没有人开声作答。

顾掌教知道祝得财平时学习成绩突出,对楹联也有一定的研究,走到他身旁,道:“祝得财,你能作答吗?”

祝得财点了点头:“既然是老师您点了我的名,那么我就来试一试吧。请问,应答您这对联有什么要求呢?”

顾掌教指着窗外远处的山边,提出了他的要求:“凡是作联互答,上下联的词性和平仄都要相对。我上联的相思山是当地的。你回答的下联不能用其他地方的东西来作答也!”他这个要求显得有点苛刻。

祝得财站了起来,透过窗户,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那条碧波荡漾的大南河,一条长长的石级从岸上伸到河边,见这景色,祝得财的心扉被猛然地推开了,灵感顿涌,顿时心中有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将回答的下联写了出来,然后读了起来:“大南河边自有百步梯。”

小祝得财这样作答并非偶然。因为他娘家所在的锦水就在大南河群。

那里有一道用青砖铺就的一百级梯级,如同一道梯子从平地斜伸到大南河里,人们习惯把那梯级叫作“百步梯”。

“相思山脚并无一堆木,大南河边自有百步梯。”顾掌教听后,仔细地推敲琢磨着,微笑着点了点头,“祝得财,这一回算你答得对。”

见得到顾掌教的称赞,祝得财得意地:“老师,我觉得你所出的联子并不难。”

顾掌教见小祝得财这样回答,似乎有点儿轻薄自己的味道,仄头想了一下,深度眼镜后面牌子闪碌过后,说:“既然你说这副对联不难,那么,我就再出一副难度大一些的给你们,看谁应答得上来。好不好?”

在座的学生大多数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吭声,有个别平日学习成绩较好的在跃跃欲试,道:“请老师出联吧。”

小祝得财:“是呀,请老师出联吧。”

顾掌教眼睛望着窗外,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蓝天白云。燕子呢喃,贴着水面飞翔,桃红柳绿,春水回环,到处都是一派春耕的忙碌景象。在百步梯不远处,摆着几架水车,有农夫踩着水车的脚踏在车水。随若水车脚师生互对显奇把的转动,河里的水“啦”“啦”地被水车的页片带到水田上来。

掌教的心弦似乎被什么弹拨了一下,道:“有了,有了。”

小祝得财:“望老师出题。”

“水车车水车车转。”顾掌教手拇着下颏的花白胡子,讲出这上联,并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学生一字一音地读了起来:“水车车水车车转。”

坐在第一排叫“肥仔华”的小胖子忍不住问:“老师,这个联子才七个字,但是,‘车’字已经占了四个,该怎么读,又该作何解释呢?”

顾掌教眼睛往四下扫了扫,轻轻地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用手指着黑板上所写的上联要点作解释:“这上联里面有四个‘车’字,但里面的词性各有不同。第一个‘车’字是名词,第二个‘车’字是动词,而那两个‘车’字也是名词。还有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要相同。所以你出来配对这楹联的时候,不但要反映农夫们当前春耕的生活,而且各种性也要相对应。”

这副对联,在顾掌教的眼里看来,几乎成了绝对,别说这些乡村学生仔,即使城里的教师先生也难答得出来。

“喲,这太难了。”在座的学生听后,各自绕头播脑,你望着我。

望着你,都答不出话来。

顾掌教特意走到小祝得财身旁,说:“你这个聪明仔,能答得出。”

顾掌教这副对联出得实在太巧妙了,要求也是极度严苛。似乎在表扬小祝得财,其实是当众给他施加压力。

小祝得财两眼定定地望着黑板上的上联,此时不是咬耳,而是咬着嘴唇了,心中的潮水在不停地翻滚着。那双眼睛望着窗外,近处有农夫扶着犁把在水田或把着水田。更远地方的几块田地里,有大水牛着圆圆的大田辘在辘田,以此来将犁起来的田地压平。田辘转动时滚轴压,发出了“吱吱”的声音,春风吹来,犹可听到。

小祝得财眼球一转,灵犀所至,一直紧绷着的脸庞松弛开来,“有了,有了。”

顾掌教半信半疑地看着他:“祝得财,你想到了什么?”

拍着脑袋小祝得财尚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了指窗外,反问道:“老师,看到了什么?”

顾掌教循着他的所指望去,见外面田野上有不少村民在自己的田里忙碌着,平和地:“近处有人在犁田,有人在耙田。远处有人在:“我应答的下联就是关于田的。”

小得财提高了声音:“田辘辘田辘辘声。”

顾掌教听后,琢磨着说:“祝得财,你上讲台把你说的下联写到黑板上来。“

“好的。"小祝得财应声后,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随着粉笔的屑末纷纷飘落,小祝得财将所答的下联写在那条副联的下面。

众学生放眼望去,黑板上,上下联整齐相对,形成了一副完整对联。

顾掌教:“祝得财,你当众解释一下你应对的下联吧。”

先生且听:“小得财手指着刚写好的下联,不慌不忙地作解:第一个字,指那个圆圆的田辘,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辘”字,是辘田的动作,所以是一个动词,后面那两个“辘”字,是名词。下联第一个字和第四个字都是“田”字。老师,您要求的楹联一定要反映农活的,现在我的回答是不是各样都符合您的条件了呢?”

小得财这对联应答得可谓是十分精准,顾掌教觉得这个学生的天赋非同凡响,定睛思索了一会,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七个字,短了,当然容易应答。我出一副长一些的,大家认为怎么样?”

学生们都是喜欢热闹的,所以不约而同地叫道:“好的。”

顾掌教故意向着小得财问道:“你认为呢?”

小得财:“先生出题,学生回答,这是课堂上的分内事。我们正好有机会听先生教诲哩。”

“好的,你们留心点。”顾掌教言毕,将他出的联子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然后摇头晃脑、指着黑板上的字,一字一音地吟诵出来,“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随后,顾掌教便解释这个联子里独到的地方和应答的基本要求。

牛头煲是一个煲汤用的炊具,用它来煲牛头,这是农村家庭常有的事。这下联,前后用了四个“煲”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的词性:前面那个与后面那个“煲”字是名词,里面第二与第三个“煲”是动词。如此深奥的下联,别说是叫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学生当场应答,即使叫县里的秀才,绞尽脑汁当场作答也未必能够有好的答案。

听到顾掌教的解释与要求后,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个摇着脑袋,表示无奈。

顾掌教用手轻轻地敲着小祝得财的课桌,问道:“祝得财,如果你答对了,我就给你特别奖励,免收你下学期的学费。

免我下学期的学费?有这么大的青蛙随街跳?”小祝得财一脸认真地,“先生,你讲这话算不算数?”

顾掌教的脸色严肃:“我一向是牙齿当金使。现在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我怎会食言呢?”

为了筹措这个学期的学费,祝得财知道阿爹与母亲东凑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够钱让自己进这学堂来。现在听到如果答对了那对联可以免去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他当然是喜形于色,拍了拍手掌,连声叫道:“这太好了,太好了。”

顾掌教的脸色马上变得冷若冰霜:“须知道,有奖就必然会有罚。如果你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就要处罚。”顾掌教拿起教桌上摆着的那藤条晃了晃,脸色阴沉地说:“如果答得不好,就要用这鸡毛扫在你的手心连打三下。”

别看那鸡毛扫小,但打到手心火辣火辣的,令人痛彻心脾。面对着这条件,小祝得财却胸有成竹,朗声回答:“行、行、行!如果我答得不好,学生我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当场受罚。”

同学们嘴巴不说,但心里暗地替小祝得财捏了一把汗。

顾掌教:“你应答的是什么内容?”

小祝得财指着顾掌教手上拿着的那个鸡毛扫,说:“它。”

“鸡毛扫?”顾掌教吟了一会,对小祝得财说,“你将应答的联子,写到里板上去。”

“好的,”小祝得财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龙飞凤舞地在顾掌教的联子上面写了一行字,然后朗声地读着:“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顾掌教对着黑板的那行字,一边读一边琢磨:“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鸡毛扫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常人用它来打扫卫生,顾掌教用它来教训学生。这联里前后共用了四个“扫”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义的词性: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扫”字是名词,中间第二与第三个“扫”是动词。小得财回答的这个上联跟顾掌教所出的联子,无论在文句、词性,还是平仄的用法上,应对得可谓是天衣无缝。

顾掌教反复吟诵了小祝得财所应答的对子,细心品味一番后,内心在惊叹:“想不到祝得财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够将对联答得如此对仗工整!”

顾掌教用手轻抚着小祝得财的脑袋,大声地赞扬道:“祝得财,你答得大绝了,你直是个状元才也!今天这些对联,以后可以成为教科书的一个典例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