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2章 闹元宵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阿能哥,站在这里呆呆地想什么呢?梁金辉和梁金莲拿着年货,在半山腰看见惠能站在石门前凝思,便加快了脚步从山腰那小路上来了。

“啊,阿辉、阿莲妹,你们来了。”惠能迎了上去。只见梁金辉背着一袋大米,手里拿着一只活鸡,梁金莲拿着一方猪肉、腐竹、冬菇、珍丝、黄芽白等,还有鞭炮、对联、元宝、蜡烛香等过年用品。

“阿能哥,快来接年货。”梁金莲边说边把手里的年货交给惠能。

梁金辉放下那袋大米,用手抹着额头上的汗,微喘着气,“刚出门不远,这只鸡扎脱绳子走出去,追了好一会才把它捉住,故来迟了。”

“你们真有我们母子俩的心。”李氏在山庄里听到梁金辉和惠能的说话声,迈着蹒跚的步子出来。

梁金辉向着李氏:“伯母,您又和我们客气了,阿妹,快点去帮伯母洗锅烧水杀鸡奉神,阿爹说等会还要请伯母和阿能哥去我们家吃团年饭,阿爹在家里张罗着呢。”

“阿能哥,刚才在想什么呢?想得这么入神。”几天不见,如隔三秋,梁金莲想与惠能多待一会,借故问惠能。

惠能微笑着说:“在想小时候过年和村里的小伙伴去看舞狮、舞龙,还有‘走大王’呢!”

梁金莲看着惠能,含笑着说:“我们这里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走大王’呢!到时我带你去看我们这里的‘走大王’,可热闹啦!”

“就你话多,没完没了的!还不进屋帮伯母烧水杀鸡奉神。”梁金辉冲着他妹妹,有点不耐烦。

“好、好、好,伯母,我们进屋烧水杀鸡,让他们贴对联吧。”梁金莲瞪了梁金辉一眼,扮了个鬼脸,然后右手拿着鸡,左手挽着李氏,边说边进屋去了。

“你们兄妹一来,这里立刻变得热闹欢乐起来了。”李氏看着梁金辉和梁金莲,脸上露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笑容。

惠能和梁金辉也在屋门前张罗起来。

待他们把对联、门神贴好,李氏从锅里把滚熟的热气腾腾的猪肉、鸡捞起,放在一个大碟上,从厨房里拿出来,放在梁金莲递过来的托盘上。

梁金莲摆开台面,李氏把放上托盆上的猪肉、鸡放在台面上,然后摆上香炉;

梁金莲把三个酒杯放在香炉前面,再斟满酒;

李氏点燃一对蜡烛和三枝香,开始奉神……

李氏奉神的一系列动作,梁金莲配合得十分默契,好似一对娘亲和女儿一样。

奉完神后,惠能把一串长长的鞭炮用竹竿擎起来,梁金辉刚想划火柴去点燃,只见梁金莲从香炉上拔出一枝燃烧着的扇香走过来,快人一步地点燃了那串鞭炮。

随着梁金莲的“哈哈”大笑,那串鞭炮也“劈劈啪啪”地响起来。

……

元宵节这天一大早,梁金莲和梁金辉,还有寨子里的桂花,穿着新年的新装,踏着欢乐的气氛上山,前来请惠能一起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惠能本以为大年三十那天,梁金莲只不过是顺口说说而已,想不到今天果真来了,便趁着年味的气氛还未退去,爽快地说:“好!先进去吃元宵汤圆。”

于是,梁金莲、梁金辉和桂花嘻嘻哈哈地随着惠能进了山庄里。

李氏在里面见梁金莲他们三个来了,进房里拿着三封利是出来,梁金莲趋步上前,拉着李氏的手,欢快地说完“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之类的祝颂话后,叫桂花过来向李氏介绍,“她是俺寨子里的桂花。”

桂花很懂事地向李氏点了点头,有点不太自然地说,“伯母,新年好!”

李氏一边派利是,一边高兴地说,“出新年恭祝你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梁金辉、梁金莲、桂花接过利是,齐声说“恭祝伯母新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李氏一听,脸上洋溢着节日的笑容,不停地夸他们懂事、生性。

品尝了李氏今天一大早做的元宵汤圆,喝过清香四溢的新年茶后,梁金莲边赞汤圆好吃,边对李氏说:“伯母,吃完元宵汤圆,待会我们请阿能哥去梧洞村睇‘走大王’。”

李氏善解人意地说:“好呀!难得你们有心,过大年,年轻人应该热闹、热闹。”

梁金辉顺势说“伯母,我们现在去了。”

李氏笑着挥了挥手,“去吧,记得玩得开心、尽兴点。”

“记得啦,伯母!”梁金莲他们边说边与惠能步出山庄,向梧洞村而去。

天露山下的梧洞村在正月十五,又迎来了一年一度“走大王”的盛大节庆。

梧洞村有十多个坊,每个坊都有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权威大王”。这些泥塑或木雕的大王平日供奉在村头的大王庙里。

在“走大王节”这天,各坊的村民举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的彩旗,抬着自己坊的大王在村中昂首阔步地巡走,敲锣打鼓,舞着狮子在前开路。

随后,是化装成武士的村民,手执刀枪剑戟作护卫,大声呐喊,威风凛凛。

一路上唢呐八音齐奏,声震云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炸飞的鞭炮碎屑好像红雨般四下迸溅。村民们以此来驱除邪恶妖孽,祈求一年的幸福吉祥。

村民抬着大王在村中巡游过后,各坊的狮队集中来到大王庙前的广场。

武师们舞着狮子,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施展浑身解数作表演,以花式多、难度高来彰显各自的狮技。最后进行“采青”比赛,比试哪个坊的狮队能够把人塔叠得最高而把高悬着的“青”采下来,以此争夺“高高在上”的桂冠。穿着新衣裳的村民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欢笑声、拍掌声、喝彩声、锣鼓声、鞭炮声混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喜庆的交响乐,热闹非常。

惠能的家乡夏卢村,也有走大王的风俗,今天在梧洞村欢度这个难得的节日,感到格外亲切,开心地鼓掌喝彩。

在走大王现场,惠能发现梁耀财也在其中,便走过去打招呼。

梁耀财见惠能他们也来到梧洞村睇“走大王”,分外高兴地向他们四个派利是,祝新年“财源滚滚、平安健康、心想事成、成双成对、幸福团圆”之类的喜庆吉祥话。

一位身材魁梧、满脸通红,年过半百的男人来到梁耀财身旁,和他打招呼后,转向惠能,“这位是?”

梁耀财连忙对那位男人介绍:“这个男的是阿天家一个远房亲戚,叫阿能,旁边那个是阿天的儿子阿辉,这个是阿天的女儿阿莲,还有阿莲旁边这个,是我们寨子里的桂花。”

梁耀财把惠能他们介绍完后,接着,向惠能他们介绍:“这位是天堂坪龙潭寨的寨主,姓龙,名文豪,举人出身,学富五车,平日为人心肠好,乐善好施。”

龙文豪从袋里掏出四个利是,一边派利是,一边向着惠能,问,“阿能,刚才听到耀财叔和你说的新年祝颂语,你可知其意否?”

惠能谦恭地:“不甚知,愿闻其详。”

“好。”龙寨主在场边一块平板大石坐下后,开始对惠能他们讲了起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在一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充分体现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龙文豪对正月十五元宵节略作阐述后,便开始讲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东土华夏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一种传说为汉文帝为平乱胜利而设。

据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随后,刘囊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废黜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首先,说起元宵节的由来,不得不提到元宵姑娘。”龙寨主作了开场白后,如炬的目光向梁金莲和惠能身上扫视了一下。接着,摇头摆脑地转入正题:

说起这元宵节的由来,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上前把这个宫女救了下来,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之法。

东方朔煞有其事地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启禀皇上,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东方朔说到这里,偷偷地看了看正在认真听禀的汉武帝,又道,“臣以为,再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传旨:依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着:“元宵、元宵”的名字。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里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吃,所以,元宵佳节由此而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