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54章品《维摩诘经》(1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资财无量,舍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聚宝盆似的。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发怒、真正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孝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人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象,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身。我们人的身体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修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哦!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老大,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消。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讲论处,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学堂,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在这里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其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还是......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式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需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可能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几个基督教徒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们看了只好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