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7章 品《维摩诘经》(45)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

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

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

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

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

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

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

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

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

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

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

明明应该说做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

再不然就一心,就连一个空也不对。

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

那么你说我不依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

不是的,那是定相。

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

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爱打坐的同道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

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

真正的福德是智慧!

你不信吗?

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

做不到的!

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

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

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

我常骂他们不打坐不修订,他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

我哪有说来说去?

是你颠倒糊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

看我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

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这样笨!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

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呵斥。

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

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

就有这样严重。

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

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

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是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

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是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

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比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

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带来的功德。

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

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道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

为什么?

你福德不够!

例如有年轻同道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

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下面,我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

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

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

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糊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

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

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

你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

“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

“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

舍法,真正不是佛法还是问题。

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

“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

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

“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

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

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

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好像被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

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

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

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

恼,是扰乱你的思维,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

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烦恼不。

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

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深究。

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

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

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

所以要障碍,甚至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诸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

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

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

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

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战,难过极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

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

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

“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

“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

“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

“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

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

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做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

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

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几百上千根金条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

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

真正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

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

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

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

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

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人,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

《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养一个最穷苦的人。

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尊佛。

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

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

这里维摩居士做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

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用得着的,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道中人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

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

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

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

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

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

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

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他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

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

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

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

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

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结果当然不好。

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

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

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时你们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

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

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

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生病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

照样有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

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

四大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

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下面讲讲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

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

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

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生长出绿毛来。

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

师父要他独力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

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

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炼,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

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

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

十个来的人有五个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

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

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坐着马车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

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才会如此。

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上,我都不理。

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

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太容易懂了。

举个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

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

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在此不再详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