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3章 此日不凡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达悔悟地说。

张少飞一笑,递给法达一只梨。法达像是真的渴了,一口气吃了个精光。

张少飞问道:“法达,你已将梨吃了,请你以简洁的语言将你的感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你吃的是这一只梨,而不是早上喝的茶。”

法达十分为难,吭吭哧哧:“这、这……大师,吃的这一只梨的感受的确与日常喝茶不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差别只能体味,不能言传。”

张少飞哈哈一笑,说:“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着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

法达听了张少飞的教导,豁然有省,不过,他心中仍然存有一缕疑惑,犹犹豫豫说道:“谢大师开示,不过……”

“你心中还有什么疑惑,都说出来吧。”

法达问:“如果这样的话,只要领悟了佛经的义理,就用不着念诵经文了吗?”

张少飞说:“你这种‘非此即彼’的机械理解,又陷入了另一种教条。经典有什么过错,岂能妨碍你持诵?若是口中持诵经文,心中也能实践修行,就是‘转经’;若口里念着经文,而心中另有所念,那就是被经所转。”

张少飞又对法达吟诵了一首偈子: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白牛车,是《法华经》中的一个比喻,代表着我们人类自性的本源。法达闻偈,恍然大悟。他悲喜交集,痛哭流涕地跪倒在张少飞面前,真诚地恳求:“大师,法达痴迷不悟,对大师无礼,请您原谅。但愿今生今世随侍在您身旁,还请大师恩允!”

法达说着,以头“咚咚”触地不止。

张少飞说:“人非贤圣,孰能无过?你想留在我身边,以后再说吧。”

法达仍磕头不止:“谢谢大师,谢谢师父……”乐志丹拍拍他的后脑勺,说:“起来吧,师弟。你难道是由磕头虫变的吗?”

法海说:“乐志丹,你又胡说什么?”

乐志丹一脸委屈:“我没怎么胡说呢,我比他入门早,自然是师姐啦!你们仗着师父偏心眼,一个个入门都比我晚,却反过来都成了我的师兄。这个法达,我可不会再礼让啦,一定让他给我当师弟。”她转向法达:“对不对呀,师弟?”

法达笑着说:“你一口一个师弟叫了半天,这师弟我不当行吗?”众人哈哈大笑。

同日夕阳西下,在荆州当阳山,两个禅僧快步奔到林中茅屋前,急速拍门,嘴里喊叫道:“师伯,师伯。”

门开了。神秀见两个僧人很面生,便问:“两位是……”两个禅僧齐声说:“我们是法如大师的弟子,参见师伯。”两个禅僧跪地磕头。

神秀一边还礼,一边说:“噢,你们是法如的门人。法如师弟现在可好?”

两个和尚再次扑通跪地:“师父他老人家魂归西天了!”

神秀一怔,两行清泪缓缓流下。志诚从屋里出来,将远道而来的两位禅僧让进室内。

神秀和两个师侄分宾主坐下,志诚倒茶。年长的禅僧说道:“师父圆寂前嘱咐我们两人,一定要找到您,请您出山,照顾他的门生,领导江北禅学。”

神秀道:“惠能师弟正在韶州宝林寺弘法,你们怎么不去找他?”

另一个禅僧道:“他?他目不识丁,有什么本事?”

神秀正色道:“惠能师弟慧根天成,放眼天下,谁能堪比?遗憾的是,南北两地路途遥远,我又年岁已高,不能前去向他请教。你们这些年轻弟子,何不快快前去恭听教导!”

年长的和尚道:“师伯隐居多年,有所不知。江北禅林,对惠能大师……师叔,成见很深。请他来领导江北僧众,恐怕是油锅中放盐,非炸窝不可。”

另一个禅僧跪到神秀面前央求:“师伯,除您之外,没有一个人适合领导江北禅林。您就看在我们的师父份上,出山关照弟子们吧。”

神秀摇摇头:“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发誓,不留徒,不传法,不著书立说,省得误导他人,所以……”

年长的禅僧也跪了下来,哭诉道:“自从师父入灭之后,我们无人管束,危机四伏。师伯,您就可怜可怜弟子们吧,师伯!”

两个禅僧泪如雨下,不停地叩头。志诚感动得泪流满面,也跪了下来:“师父,您老人家慈悲为怀,答应师兄们吧!”

神秀热泪盈眶,无奈地点了点头。

那两个从中岳嵩山来的禅僧,将神秀大师从隐居状态中请出当阳山。本来,闭关苦修15年而大彻大悟的神秀,早已不打算弘法。他离群索居,在玉泉寺东边七里远的山上搭了一间茅草房,栖松荫,饮清风,悠然自得。若不是这突然的变故,那么,他会一直默默无闻地隐逸下去,直到终老山林。

五祖弘忍大师圆寂后,他的东山法统,由另一位大弟子——法如继承了下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中原竖立起东山法门大旗仅仅三年,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年仅52岁的法如溘然而逝。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使得传统的法脉难以为继,而且他遗留在中岳嵩山的众多弟子顿时成了嗷嗷待哺的孤儿。为了延续东山法门,也为了弟子们有一个好的归宿,法如临终遗嘱:当往荆州玉泉神秀禅师门下咨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