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45章 佛门圣地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话说张少飞与慧远禅师依依惜别,离开石门寺,一路上晓行夜宿。饿了,摘山间的野果充饥;渴了,到溪边捧一把清水饮下。就这样,张少飞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蕲州(今湖北)黄梅地界。

此时,已是唐高宗李治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从黄梅县城往北行走了约莫五十多里,一条宽阔的大江流淌着清波,横在面前。江对岸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山峰——两座耸起的山峰直插云霄,凭险对峙。

“啊,佛门圣地——东山黄梅东禅寺终于到了!”张少飞离江发自内心地呼喊。这正与新州禅慧寺的慧明禅师向他讲述蕲州东山的地形地貌相符。

东山因有双峰并峙,因此亦名双峰山。在云雾缭绕的两座峰颠上,有一座座殿堂寺院隐隐约约地掩映在白云绿树之中。朝圣之地就在不远处,夙夜想见的五祖即将出现在眼前。张少飞感到莫名的兴奋,一路走来的疲累一扫而光。

张少飞乘摆渡之船过了江。上岸后,他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攀爬了不久,“一天门”跃入眼帘。

这“一天门”花岗岩石块砌就,横跨山路,上面镌刻着篆书“慧禅寺”三个大字。

“慧禅寺?不是东禅寺吗?难道?”张少飞心内不由一惊,眨着眼,驻足细看。

此时的张少飞,伫立在一天门,已是衣衫褴褛,鞋破袜烂,一如行乞之人了。

他的裤腿上沾满了各种颜色的泥巴,说明他已经走过了许多地方,赶了很远很远的路程,可他依旧健步如飞。

苍翠的群山映入眼帘,秀丽幽静、苍翠肃穆、充满灵气,两座挺拔的山峰,从群山中秀出,直插云端。

置身于此,张少飞完全忘记了一路的风尘,虔诚、庄严之感油然而生,如同激情满怀地投入亲人温暖的怀抱。

双峰山下,林木葱幽,泉清石白。张少飞精神为之振奋,把心中的疑虑丢到一边加快脚步,登上一个小山包,驻足眺望。

远方,冯茂山下,一座古朴、气势恢宏的寺庙,掩映在群山之中。一片片洁白的浮云,时而簇拥在寺庙下方——山寺无门云遮路;时而只露一角殿檐——天上宫睹似幻;时而像轻纱曼舞——寺在虚无缥缈间……张少飞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若大的寺庙显得素雅古朴又悠远孤傲,仿佛在静静地向他诉说虚幻飘渺灵动的禅宗神话与幻变——

自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从遥远的天竺乘芦苇渡江而来,九年面壁,历经几许曲折;神光为求得无上大道,效法佛祖释迦牟尼(敲骨取髓,不惜身命),为法忘身,自行断臂,血染红雪,惊天地而泣鬼神,慧可之名,由此而得,接续佛之慧命,成为二祖;三祖僧璨.慧眼识珠,收了一个从北方行脚而来的小沙弥道信为徒。一言契机,心心相印,23岁的道信便承担起禅宗血脉传承的大任。

原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大林寺当住持的道信,一天,他登上庐山绝顶五老峰举目四眺,发现长江北岸群山之中紫气升腾,祥云笼罩。于是,他渡江来到与庐山一江之隔的蕲州黄梅考察。

黄梅石奇松伟,林木清幽,放眼远望,更加郁郁葱葱。山风掠过来了,松涛阵阵,绿浪翻滚,恰如海上无穷的连天碧波。

而更为神奇的是,万山丛中两座峻峭的高峰拔地而起,秀出群伦,就像两位顶天立地、比肩而立的巨人,仰观九天日月星辰,俯瞰大地滚滚红尘,谛听风云变幻,笑看朝代更迭……

如此神奇秀美的山川,如果没有贤圣聚居于此,岂不辜负了天地造化?

道信遥望着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嘴角露出了一丝会心的微笑。

恰当这时,一位老汉扛着镢头从山上下来。

道信趋步上前,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请问施主,对面那两座直插云霄的大山叫什么山?”

老汉打量着道信,说:“这座山叫破头山。”

道信一听,即说:“破头山,这个名字不好。这东西二峰秀出群峦,应该叫双峰山。”

“谢谢大师赐名。”老汉双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原来,他是山里的栽松道人,这漫山遍野的松树,都是他几十年的杰作。

老汉看到道信身披大红袈裟,显得十分庄严神圣,心中好生羡慕,突发奇想,趋步上前,“大师,你一定是位得道高僧,我要拜你为师。”

道信见他须发皆白,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

老汉笑着说:“五十有九,还小呢。”

道信也笑了,说:“是不算太老。不过,给我当徒弟嘛,还是太晚了一些。你若是投胎再来还差不多。”

谁知这道信,说话一出,真个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老汉听后,便向山外走去。

离开几步之后,老汉竟意味深长地回眸一笑。

不久,一位居士将双峰山下的一块山场捐献出来,供道信开办道场。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道信声名远播,四方禅僧慕名而来。渐渐地,这里云集了五百多位参禅的僧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最早禅僧僧团,开辟了禅宗道场脱离律宗寺庙而独立的先河。

四祖道信启建丛林、组建禅僧教团的创举,对后世禅宗的发展,对禅宗农禅并重的宗风养成,影响颇为深远。

……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道信在回山的路上,遇到了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其中有一个骨相奇秀的小男孩,道神好生奇怪,忍不住打量了他一眼。

那孩子似乎早就知道道信在打量他,便停止玩耍,回眸一笑……

啊!他这回眸一笑,犹如从遥远的宇宙深处奔来,恰似一道照彻灵魂的闪电;又像大海沐浴出的霞光灿烂明丽,世界因了他而纯净……

天哪,这眼神、这神态,竟然似曾相识!可是,他仅仅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呀!

道信弯下腰,抚摸着他的头,问:“小孩,你是哪位居士家的孩子?我看着你很眼熟,一定与你的父亲相识。你姓什么?”

小男孩一歪头,奇人奇语:“要问我的姓,可不一般呢!”

道信好奇地追问:“是什么姓?”

小男孩道:“是佛性。”

“什么?佛性?”道信不由一惊。

这时,与小孩一同玩耍的那几个小孩,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姓,是无姓儿。”

道信就问他:“你真的没有姓?人人都有,你为什么没有姓?”

“性(姓)空,所以没有姓。”小男孩说完,对着道信又是那么灿若朝霞、亮似闪电的一笑。

人人都有佛性,自性空寂,这些深奥的佛学道理,竟然能从一个稚童口中说出来,道信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要知道,他为了找到一个大法器的接班人,已经寻觅了许多年。

道信对那男孩说:“贫道收你为徒,好不好?”

男孩说:“这得去问他的娘亲。”

道信摸着男孩那圆圆的头,微笑着说:“那你就带我去见你娘亲吧。”

“好。”男孩高兴地说,带着道信来到村边一间茅屋里。

一般来说,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作为母亲,又怎会舍得让自己的儿子离她而去呢?

岂料,这孩子的母亲,冥冥中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竟爽快地答应了。

她对道信说:“他在我的翼下长大,只能成为农夫樵人。既是大师之请,当应有鲲鹏之势。况且,他本来就是一个莫名其妙而来的孩子,大师,你就带他走吧。”

原来,在八年前,她正在河边洗衣,山里那个栽松老汉走了过来,对着她作揖说:“姑娘,我能在你这里借宿吗?”

她说:“俺是周家的小女儿,上有爹娘和兄长,家中之事都由他们做主。”

老汉说:“老朽首先要征得你的同意。”

她点了点头。

栽松老汉瞬间就没了踪影。

她回到家中,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

俗话云:姑娘大了人人喜欢,姑娘的肚子大了人人耻笑。未婚先孕,是乡村最为丢人现眼的事情。

于是,她爹娘和兄长就将她赶出了家门。

姑娘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忍辱偷生,决心将肚子里的东西生出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孽种怪胎!

然而生出来的,不是怪胎,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因为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村里人都叫他“无姓儿”。

道信屈指算来,八年前栽松老汉的回眸一笑清晰浮现。

道信留下一些钱财,将孩子的娘亲安顿好,领着“无姓儿”回蕲州东山,为这小孩剃度,取法名“弘忍”,开始修行。

弘忍在东禅寺勤修苦练,道行渐高,常侍道信身边三十多年。

弘忍在四祖道信的指导下,禅悟到了“行、住、坐、卧”这“四仪”皆道场,“身、口、意”这“三业”皆成佛事的新境界。

他认为“动静不二”,坐禅中的“静”、“默”与生活中的“乱”、“语”已无什么区别。“禅”,不仅仅局限于静坐冥想这唯一途径。

唐永徽二年(651年),道信圆寂,时年51岁。

弘忍得道信将禅宗的袈裟与金钵相传,承继师位,接掌法灯,成为禅宗第五代宗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