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67章品《维摩诘经》(25)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你们自己的心理都检查不出来,常在起心动念的下意识里另有目的,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也就是业力,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无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来,就是修行人了。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你因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渐渐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要如此自处,如此处于团体中,才是正行善法,这叫作正行法门。

早晚课一开始都叫你修《华严经》的净行品,净行做到了才是净命,生命才是清净庄严。

这些都是道德的完美CD是法布施、法供养,都是修法啊!

你以为要用密宗的方式传你个咒子,教你个手印,你嗡啊嗡地念才是吗?

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传,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这儿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密法?

做不到,听不懂,就是大法。

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们把千古不公开的密宗手印都印出来了,每个手印都是手语,就像是聋哑人使用的,我们用来和菩萨通话,但是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

真正的密法就在显处,在明显的地方,可是你不懂。

手印是修法,结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坏事了,十根指头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条大的雷达网,可以跟法界菩萨相通的。

当然有些人指头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头扳断了也结不起来,这也很苦。

那什么是正行?

以大乘菩提道来讲,正行是很难的。

你拜佛算是正行吗?

不是。

吃素算是正行吗?

不是。

守戒算是正行吗?

不是。

六度万行算是正行吗?

也不是的。

戒定慧算是正行吗?

都不是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吗?

都不是!

没有一样是的!什么才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来自性清净,无修无证,那才是正行。退回来说,什么是正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正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在修行,谁在正修行?除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外,没有的。我们只不过能说是在学习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万行、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讲善法,善法是证得菩提,起心动念无一不善。真正的善法是净土,内在心的净土,外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因为正行善法,我们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净命。这个世界叫做五浊恶世,五浊中有一浊是命浊,所以不是净命。能把我们的生命,还不只是这个身体而已,转成净命,只有靠正行善法。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接着上面一句,“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能做到,于中起欢喜心,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一切有成就的圣人、贤人。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贤人。

佛法的圣贤有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这三位才够得上佛法所称的贤人。

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十住之前有十信,那还是预备班。

三贤是修菩萨道的资粮,有了累积资本才可以开始修行。

十地是正位。

好了,这个里头一共分五十几位,等于是五十几层次,我们还在门口没进来,十信都不够。不要才学了几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起来了,那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亲近善知识有一个条件,要心净。

但你的心不净,不是上面所说的“质直心”,是说你的心都有所夹带。

好像很多人学佛打坐,目的是身体好,那你去吃药去运动不更好吗?

动机不对,有所夹带,认识不清,做不到心净。

怎么样叫净心?

就是善念不起,恶念也不生,念念清净,念念在空,修净与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欢喜。

我常说你们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中国的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

有一副对子最好的,你不要只把它当文学,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你做得到吗?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们就可笑啊!

讲什么《维摩诘经》啊!

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你纵然好像是起了欢喜心,只是凡夫的欢喜心,是亲近不了善知识的。

在心境中有充满法喜的欢喜心境界,才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善知识、亲近圣贤。

很多同道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诸佛菩萨都没有感应。

当然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净的关心。

就是子女向父母亲讨点钱,也得说几句好听的。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

这虽是笑话,但是我们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几分钟几秒钟,对佛法起了欢喜恭敬心?

没有吧!可能在家人反而比专门修行的人还恭敬一点,为什么?

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

他忙了一天然后烧枝香,那一下是很诚心的,要发财、儿女好……

我要是菩萨就不理他,本钱花得太少了嘛!用不敬的心理来求感应是行不通的。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学菩萨道的人,上要亲近善知识,下要“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对坏人也要慈悲他,怜悯他,即使这个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

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度,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调,是协调,伏是降伏,使他转成善心。

你看在大丛林下,佛菩萨的莲花座下是些什么人在呢?

当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刚、饿鬼、死尸、毒蛇,尤其是密宗的画像更是如此,莲花宝座都靠它们扛的。

万一我成佛了,这可是假定这么说的,我都不忍心让你们这些弱不禁风的善人来扛莲花座,我就需要他们这群很勇猛很坏的来扛。

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为世界上有坏人,所以要佛来教化他们。

没有坏人,要他来成佛干嘛?

要了解这个精神,佛菩萨的宝座下面都是恶鬼扛住的,决不是善人来背的,你们善男子善女人还是回去吃饭,打坐睡觉吧!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出家是为了证得菩提成佛,因为出家所以能摆脱世俗很多的障碍和拖累,能够专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

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懒法,逃避现实,当然偷懒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法,真的,不是说笑,你看有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以懒法成道的,但是你没有那个本事学。

为什么要出家?是为了起深心。

这个深心在佛典上经常出现,《楞严经》的偈子: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

实则名为报佛恩出家不是让你来偷懒的。

什么是深心?

非常值得研究。

一般在家的大学者,好像欧阳竟无、熊十力师徒,我与他们是忘年之交,还有好几位,包括王恩洋、吕秋逸等人,他们虽然是在家人,可是终身不娶,所以他们学问成就是这样扎实。

出家法不要讲戒律了,用中国道家的观念,黄石公的《素书》所讲:“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为什么要出家?

也就是要离情弃欲,离开世间一切情感的困扰,抛弃世间一切的欲望,这样就摆脱了一切拖累,可以专心一致用功。

讲到出家的大师,像是太虚法师,我年轻时都见过的。当年我们学佛,比你们这些人调皮多了,你们是希望他们离开远一点。

我们当年碰到这些真修行的法师,不顾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来拜。

但是当时对太虚法师,虽然他盛名传遍世界,我们看到他却是不理的,觉得他只是讲讲佛学的,没有修持。

一直到了后来,我才跟我的老师讲,“先生啊!我们看错他了,太虚法师是有修持的。”

老师还把胡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太虚法师坐马车回京都,京城欢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还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

他威风也大了,连京都国府林森都亲自拿着香,率领文武百官跪在码头迎师父下船。这些大法师受人尊敬拥戴,真是菩萨各有各的眷属。话说太虚法师,乘火车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车尿急了,不管前面的军民男女人等,转过身把袍子拉开就小便,状若无人,尿完了旁边跟着的人就对他说:「师父,他们都来欢迎你的。」他说:「噢!好!阿弥陀佛。」我看到这一点,心想,哎哟!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对这所谓的荣耀没有动过念头,他无所谓,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开来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说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个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无人,都空了。这是一,因此我就开始注意了,觉得过去多年对他的成见太深了。

太虚法师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摆威风,他一辈子那么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经上,真是发起深心的。他旁边只用两个在家人,那时候叫茶房,现在叫服务生,他给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来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给供养,他一辈子持戒律不摸钱的,都是由茶房捧进去了,太虚法师决不会到后面问茶房收了多少钱,用出去的也问都不问,这都是我们所见到的。

讲这些故事给你们听,不要说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昼夜都在经典上,在佛学的学理上专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啊!不只是你们,许多国内外的教授来了这里,我都把他们当小孩子,不只是年龄,也是学识上的小孩子,为什么?现在人读书做学问,都没有发起深心。学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学都要深入。例如你们都受过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绝对答不出来,你二百五十条戒都背得出来也还是不懂戒,为什么不去研究大藏经的律藏?古人说:「为求无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为什么事更多呢?更要精进,昼夜专心一致在求道,找出这个深心来。出家人不清楚这个观念的,就是在逃避现实,非出家法也。“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

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

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

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

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

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

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

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

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

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

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

明明应该说坐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

再不然就一心,就连一个空也不对。

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

那么你说我不依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

不是的,那是定相。

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

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爱打坐的同道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

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

真正的福德是智慧!

你不信吗?

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

做不到的!

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

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

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

我常骂他们不打坐不修订,他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

我哪有说来说去?

是你颠倒糊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

看我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

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这样笨!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

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呵斥。

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

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

就有这样严重。

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

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

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是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

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是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

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比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

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带来的功德。

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

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道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

为什么?

你福德不够!

例如有年轻同道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

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下面,我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

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

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

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糊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

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

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

你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

“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

“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

舍法,真正不是佛法还是问题。

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

“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

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

“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

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

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

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好像被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

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

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

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

恼,是扰乱你的思维,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

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烦恼不。

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

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深究。

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

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

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

所以要障碍,甚至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诸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

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

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

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

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战,难过极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

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

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

“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

“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

“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

“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

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

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做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

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

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几百上千根金条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

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

真正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