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9章 戏游江南(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第二天,布袋和尚离开了杭州城,一路向东,走过越州,穿越明州(今宁波),来到了鄞县城东。

鄞县东部,是一片佛国净地,著名的阿育王寺与天童寺就坐落在这里。

相传,印度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为供养释加佛舍利,造了八万四千塔,分置在南赡部洲各地。其中,中国原来设有十九塔,后因历史年月久远,不知所终。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僧人慧达于此山掘得一塔。

该塔非金玉铜铁,又非岩石,呈紫黑色。塔身呈四方形,四面各刻有萨埵太子变(即舍身饲虎的故事)、蛇眼变、出脑变、救鸽变等佛本生故事。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即供于钟内。慧达认为这就是阿育王分送中国的、仅存一座的佛舍利塔,遂建精舍供奉该塔,这就是阿育王寺的由来。

天童寺位于鄞县太白山(天童山)南麓。太白山为中国名山之一,此山在晋代称为太白山,唐代称为天童山。

在晋代,有一位僧人义兴,曾在此山结草庵修行。

相传,太白星化身为一童子,每天给他送饭送水,义兴感念他的功德,将此山取名为太白山。

到唐代,名法璇住在此山诵持《法华经》时,那个太白星化身的童子又前来供应饮食,法璇遂称此山为“天童山”。他们居住过的草庵,渐渐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禅宗道场。

然而,布袋和尚千里迢迢来到鄞县东部,既没有到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也没有上天童山参谒高僧大德,而是首先来到了毫不起眼、毫无名气的翠岩山。

当时,翠岩山上住着一位令参禅师,系湖州(今浙江吴兴)人,雪峰义存的法嗣。

一年前,他从福建来到明州,集聚了几十个禅僧,跟随着他参禅。

寺院虽小,礼数却一点都不能少。

布袋和尚初来乍到,按照拜山的规矩,在客堂挂单之后,要到方丈拜见住持和尚。

他一只脚刚刚迈进方丈门口,令参禅师就问道:“从哪里来?”

这一问,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滚滚禅机。

一不小心,就会犯锋伤手,被顶死在句下。

布袋和尚没有再说他的“从来处来,”而是照实回答:“从杭州来。”

他为何这般老实?因为他知道,禅,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简洁明了,就是最好。

而且,越是简洁的,蕴含的变化越多。

果然,平地起风雷,静波掀巨浪,翠岩令参禅师忽然说道:“山僧晚上静坐之际,忽然望见斗牛之间,隐隐有文龙五彩,或为王者之气,或为圣人光彩。屈指算来,对应的地理该在钱塘分野。你从杭州来,得了个什么消息?”

令参禅师看似是在说风水、说杭州钱镠将要成为一代帝王,同时也在影射布袋和尚非同一般。

布袋和尚不慌不忙,说道:“五百年间王者兴,天地感应圣人出。贫僧未观天象,不测地理,只是感觉到翠岩山上有一个无事闲人。”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禅者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就是至高境界。

所以,翠岩令参禅师与布袋和尚相视一笑,不再相互勘验——没事找事,悠闲自在地喝茶去了。

四月十六,是僧人结夏的日子。自然而然,夏安居的生活极为单调、闭塞、寂寞,所以,无拘无束的布袋和尚本来想在结夏之前离开翠岩山,可是,一则他与令参禅师相交甚欢,有些难舍难分;二来翠岩的禅法别具一格,他也想在安居期间看看他的禅风,于是,他就真的安居了下来。

三个月的安居期,为僧人专心修行,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禅宗丛林更是早上堂(大众齐集法堂,听住持普讲)、晚小参(晚上在方丈等处个别指导),住持和尚犹如一位高明的炉匠,将一块块顽铁百炼成钢。

翠岩令参上堂,有僧从大堂中出,问道:“凡有言句,尽是点污。如何是向上事?”

看似随便跟随在大众中的布袋和尚,注意观察着翠岩令参,看看他如何回答。

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个僧人问到了点子上。

禅,心有灵犀一点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强行言说,歧义丛生。所以,古人云:“凡有言句,尽是点污。”

所谓向上事,就是指言绝意断的正真大道——禅的至高境界。

盘山宝积禅师说过:“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正真的大道,系千圣不传的妙道,乃释家所不说,达摩所不传。

因为,这种境界,不由口出,不须思维,它超出了言语心念之上,需要你自证、自知,达本还源,顿悟寂静的真如本体。

既然无法言说,看你翠岩令参如何回答?

翠岩令参说:“凡有言句,尽是点污。”

妙,真是妙极了!布袋和尚暗暗击节叫好:“答案就在你的问题本身吧!”

然而,这僧没有领会,继续发问:“如何是省要处?”

翠岩令参说:“大众笑你。”大好禅机,视而不见,当面错过,岂不可笑!”

另一个禅僧说:“古人云: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上来,请师一点。”

人,总是这样,时时刻刻妄想投机取巧。

所以,自古以来,各种“灵丹妙药”层出不穷;什么“箴言妙语”不胜枚举!

翠岩令参禅师是怎样回答的呢?禅师断然拒绝,说:“不点。”

禅僧问为什么不点?他回答:“恐怕你落入凡圣之见!”

一旁的布袋和尚会心一笑。因为他知道,凡与圣,犹如波与水,风来水变波,风静波为水,二者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别,关键是自心一念。

所谓“烦恼即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个禅僧没有布袋和尚的境界,未能理解翠岩令参的意思,思想上依然将圣贤与凡夫对立起来,执着真理的光环,幻想着在师父的点化下转凡为圣。他可怜巴巴哀求说:“请师父将至理告诉我吧。”

翠岩令参禅师无限慈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禅的真谛表述出来。

他说:“侍者,点茶来。”

端茶倒水,就是禅的心要!离开了日常生活,哪里有什么至理!

另一个禅僧看出了门道,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问道:“不带圣凡,当机何示?”

翠岩令参禅师幽默地一笑,道:“你千万莫对别人说我翠岩灵利。”

禅僧一愣,想了想,有所体会,又说:“哪怕是再美妙的语言,也无法描述出、说明白禅的真谛。那么,宗门(禅宗)中的事,究竟如何?”

是啊,禅,虽然无法言说、不可思议,但总得有那么回事吧?

翠岩令参禅师说:“你礼拜吧。”

禅僧礼拜,意味着问答结束。可是,你翠岩令参还没有回答人家的问题呀!果然,那僧说:“学人不会。”

他的意思是说,不领会让他礼拜是什么意思。翠岩令参呵斥道:“你出家行脚,连礼拜也不会!”

布袋和尚听得真切,不由得颔首称是:你礼拜,就是自性的作用!禅,并不神秘。要知道,举手投足,无不是禅。

……

最让布袋和尚意想不到的是,到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也就是所谓的“解夏”。解夏也像结夏一样,要举行一番仪式。

翠岩令参上堂说:“一夏天与兄弟们东话西语,你们看翠岩我的眉毛还在么?”

禅林传说,若误说佛法,其罪过将导致眉须脱落。

翠岩禅师回顾过去九十天的夏安居期间,经常向大众说法,唯恐其所有说法,已经成为言语葛藤。其言语过失的罪过,可能招致眉须脱落。故而有此一问。

因为,佛法第一义——禅的精髓,乃是穷极的真理,既非言语所能表诠,也不是思维概念所能析别的。

故而,所有的谈论,无论是说心、说性、说顿、说渐,仅仅为了启发学人而不得不说。

所有的教法,仅仅是体验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这就犹如以手指月。

佛陀说过:“我所有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因此,凡有言语,都是形而下的。”

翠岩禅师深知此理,然而为化导大众、启发学僧,不得不广说教法禅旨,示现禅机。

试想,历代祖师若不向人开示,大家就无法得到启迪,如何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说过之后,他又生怕弟子们错把手指当月亮,误将手段当目的,死守着自己所说的禅法,随即在夏末自设了“眉毛落了也未”之问,以巧妙示现禅机灵活的底蕴。

翠岩令参禅师的这一问,仿佛晴天霹雳,有天崩地裂的感觉!宛若电光石火,迅雷不及掩耳!好像金刚王宝剑,触之则丧身失命!

这句话,看似平常,内含的禅机之峻烈,比威震禅林的德山棒、临济棒,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时法堂上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为何难以答复?须知,翠岩是悟道的祖师,他的一言半句,并不是莽莽撞撞随便说出来的,必须要有安邦定国的手段,才能从容应对;

必须顶门有眼——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明白他的旨意。

那么,翠岩此问,真的千古无对了么?

布袋和尚见大众默默无语,不禁哈哈一笑,自顾自向法堂之外走去。

走到门口,说道:“翠岩老道,分明是贼!”说完,他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贼,是禅师之间的赞扬对方机智的独特用语,是一种幽默的谐称。

自从这则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传出,便轰动了天下禅林,人们竞相参究,纷纷前来翠岩山,拜谒令参禅师,于是,他大张法席,史称“翠岩令参”。

再后来,经过布袋和尚的举荐,吴越王钱镠对翠岩令参的禅法敬佩的五体投地,将他恭请到杭州,住持龙册寺,传授禅法,直至圆寂。

当年,布袋和尚许下了给钱镠请一位真正能说法的禅师的愿望望,至此总算圆满了(这是后话)。

解夏之后,布袋和尚告别令参禅师,走下翠岩山,来到了鄞县东乡的太白山下,造访大名鼎鼎的天童寺。

天童寺由咸越禅师住持丈席,弘扬洞山(良价禅师,曹洞宗创始人)玄风。自此之后千百年来,天童寺一直是天下闻名的禅宗道场、模范丛林。

不过,这时的天童寺不叫天童寺,名之曰“永寿寺”。

布袋和尚站在寺前,但见,白云缥缈,山峰隐约似仙岛;苍松滴翠,古寺掩映禅韵清。

他步入山门,不去佛殿上香,不到禅堂打坐,也没到客堂挂单,而是径直来到了斋堂。

原来,几十里路走下来,他已经不是大腹便便,而是“大腹扁扁”——肚子里唱开了“空城计”。

他看看日将正南,临近了午斋时分,就直接来到了斋堂,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坐了下来,等候着沙弥行堂(打饭)。

“梆……梆……梆……”

几声鱼梆敲过,在天童寺禅堂修行的数百僧人罢参下座,排着长队鱼贯进入斋堂。

突然,他们看到,方丈和尚平时的座位上,居然出现了一个袒胸露腹的陌生僧人。

负责维持风纪的僧值赶了过来,问道:“大德从何方来?”

布袋回答说:“我从何方来。”

僧值一楞:什么地方名叫何方呀?他又问道,“你是何寺之僧?”

“我是何寺僧。”

僧值明白了,这个大肚和尚是故意调侃,拿自己开涮。但他仍然耐着性子问道:“你姓何?”

“我姓何。”布袋和尚仍然一本正经回答。

周围的僧人忍俊不禁,都在偷偷发笑。

僧值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说:“你挂单了吗?你有度牒吗?”

这次,布袋和尚的脑袋摇得像货郎鼓。

敢情是个无名无姓的前来混饭的野和尚!

佛门宽大,你混一顿饭可以,但你不该虫占龙窟、雀入凤巢,占据方丈大和尚的首席之位!

僧值的脸拉得很长,说:“你知道你坐的是什么地方吗?”

“吃饭的地方。”布袋和尚一脸孩子般纯真,好像他真的不知道客入主位,有违礼貌似的。

僧值差点被他气死,便讽刺他说:“你知道二时斋粥(早粥午斋)为什么叫鱼梆吗?因为鱼昼夜常醒,不会合眼昏睡,寺院刻木鱼而敲击,就是为了警告你这样的昏惰之人!”

“呵呵……”布袋和尚居然懵懵懂懂的笑了起来,“好玩、好玩,真好玩!我昏沉瞌睡,却敲木鱼的脑袋!你说好玩不好玩?那么,其他僧人昏沉,是不是可以打你的板子啊?”

“哈哈……”看热闹的僧人们忍俊不禁。

……

僧值见与他纠缠不清,便直接喝令他离开方丈的座位。

布袋和尚装傻充愣,就是赖在那里不起来、不离开。

僧值气急败坏,走上前来,一把揪住他的耳朵,要强行把他拖起来,拽到其他地方。

谁知,无论他如何用力拽,布袋和尚还是端坐原地。

哼!我看你怕不怕疼!僧值使出全身的力气,拼命拖拽布袋和尚的耳朵,只见那耳朵越拽越大、越拖越长……

而布袋和尚,依旧满脸笑容,身体纹丝不动!

众僧正在惊异之际,方丈和尚密禅师到了。

他见状,二话没说,立刻喝退众人,训斥僧值无礼。

密禅师亲自走到布袋和尚面前,合十鞠躬,请他原谅弟子们的唐突,并恭请他就在这上位用斋。

唐朝时期,很多禅寺根本没有大殿,也不塑造佛像,因为,在禅僧眼里,方丈就是佛!

……

六祖惠能大师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殿堂下的僧众和香客,如在时光隧道穿梭一般……

沉寂良久,才开口说道:“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明心见性的禅师,见与佛齐;所以,僧众对方丈恭敬如佛;方丈之未就是佛位。

而今,身为方丈的密禅师却离开了佛位,众人不知如何是好。密禅师看着大家手脚无措的样子,呵呵一笑,对侍者说:“你去给我搬一个凳子过来,我在末座相陪。”

从此,天童(永寿)寺斋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方丈的位置供奉着布袋和尚的雕像,两侧挂起了一副对联:

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僧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渐渐地,天下几乎所有的寺院斋堂供奉的都是大肚子布袋和尚的塑像。

午斋之后,僧众照例要唱着佛号到大雄宝殿礼佛回向——礼谢佛祖护佑,感谢施主恩德。

那天,密禅师却把斋后回向仪式安排在了天王殿。他身披袈裟,手执禅杖,在弥勒菩萨像前打个圆相——在空中划一个圆圈,然后颂道:“从来不显光闪闪气象,换却个圆陀陀模样。说什么兜率天宫、龙华三会、当来下生,现前即是法王。”

看那长汀子天河飘来,好儿郎,长成了布袋和尚。”

他沉默了良久,然后“咚”地一戳禅杖:“噫,那些妙处,雕凿难成,丹青莫状。”

听了方丈和尚的颂词,天童寺众僧恍然大悟:敢情,那个大肚子和尚,是有来历的!

然而,他们匆匆找遍了全寺院,却再也不见了布袋和尚的踪迹。

布袋和尚在永寿寺(天童)吃过午斋,不等普通僧众醒过味来,便悄悄离开了太白山。他来到海边的横山码头,乘船跨过海湾,在湖头渡弃船登岸,途经象山县城,向天台山方向走去。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之北三里处。

陶弘景《真诰》云:“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的一段神秀山川,呈东北、西南走向,山有八重,“周回八百里”,是甬江、曹峨江和灵江的分水岭,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

这里:悬崖峭壁,飞瀑入深涧,水雾弥漫彩虹出;峰峦叠嶂,彩云裹奇峰,若隐若现若仙踪。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然则,天台之所以名重天下,不仅仅是因为山川绮丽,更是因了杰出人物。

这个使得天台山永垂青史的人物,就是智顗。

智顗,世称智者大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其父曾仕于梁朝,被封为益阳侯。

然而,从小饱读诗书的智顗,却舍弃仕途如敝履,18岁时出家当了和尚。

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智顗拜慧思禅师为师。他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

太建元年(公元569),智顗受请住持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创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的教观基础。他的精妙演说,曾让陈宣帝停朝一日,命满朝文武群臣都来倾听。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智顗闻天台有胜,便前来隐居禅修,创立伽蓝(寺院的别称)。

当时的天台山,荒芜苍凉,人踪断绝,杂草丛生。

然而,智顗雅好林泉,曾经负杖吟咏:“静夜深山,澄神自照,岂不乐乎。”

智顗一生,东西重藩,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其著作共有29部,达151卷之多。这些巨著辉煌千古,至今仍散发着熠熠光芒。

他创立了中国本土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因其长期居住在天台山,于是,人们便以天台山命名他所开创的宗派。

天台山最为著名的寺院,是国清寺。这里原为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在此起楼台,建道场,题名为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公元605)赐额“国清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