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1章 佛缘(上)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这天,惠能在筠城卖了柴,像往常一样到米铺买了几斤米,往回家的路上走。

太阳从中天滑了下去,慵懒地斜倚在半空,看着棉絮般的白云在自己脚下荡来荡去。

当他走到城关南边,忽然,一只灰色的野兔,跛着腿从他面前的草丛哀叫着逃出来,拼命往山坡上奔逃。接着,一只棕色皮毛的狐狸躜动四蹄,衔尾追赶。

眼看这受伤野兔难逃劫数,一种悲悯之感在惠能心底油然而生。他持着挑柴用的竹竿,顺山坡追了上去。上到坡顶,见野兔被狐狸咬住了尾巴,发出凄厉的挣扎叫声。

惠能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大喝一声,举起竹竿,猛打在狐狸的身边。

狐狸大惊,嘴巴松开,急急奔逃,窜进左边灌木丛,逃之无天。

野兔回首望了望这救命恩人,然后,拖着受伤的身躯,一蹦一跳,逃进两尺高的草丛中去。

惠能上到坡顶,山风吹来,似有朗书之声。他举目远眺,见山上树木葱茏,鸟雀欢唱。一片林海之中,露出了青灰的瓦顶。

“这是什么地方?"好奇心驱使惠能沿着小道,上山而去。

注定惠能与佛教有缘,他这么一上去,就走上了一条与佛家永远相牵的道路。

穿过小树林,一座寺院赫然入目:青灰色的墙壁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墙脚下泛起了一层深绿色的青苔。

这寺院叫“金台寺”,近年来兵荒马乱,香火不盛,寺院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成了颓壁残垣。

循着时高时低的朗读之声,惠能来到金台寺。

他从破壁外看到里面有一位中年和尚站在讲台上,拿着一本经书在诵读。他是金台寺的住持,名唤寂空禅师。身材不高,但也敦实,下巴留着的胡子约莫三寸长,身穿灰瓦色的僧袍。

寂空禅师面前有二十多个和尚正坐在破旧的蒲团上。

惠能觉得奇怪.便站在破壁外,认真细听。

寂空禅师领着徒弟诵读了一段拂经后,转向众和尚讲解着佛法:“佛教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是自己度自己,对人世间,众生的苦恼并不关心,求的是独善其身。而大乘却是普度众生的,求的是兼济天下。大乘佛法是唐三藏当年西行到天竺取回来的……”

寂空禅师在讲解了一段之后,又拿起了经书,要徒弟们跟着他背诵经文。

寂空禅师对着经书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寂空禅师读一段,徒弟们跟着念一段。

惠能并不识字,但这些经文的意思对他来说似乎是若明若暗,这更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一边往回走,一边回忆寂空禅师教徒弟们背诵的经文。

晚上,惠能洗过澡后,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在金台寺听到的经文,便独自地念了起来,并且,越念声音越大。

李氏干完了家中的杂务,坐在隔壁的房中做着针线活。

山乡的夜晚,除了偶尔传来蛙鼓外,显得特别的谧静。

突然,李氏听到喃喃的声音,断断续续。

“这是什么声音?”李氏侧耳细听辨认。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李氏终于辨听出来,这是念经诵佛的声音,并且是从隔壁惠能房中传出来的。

李氏的心中立刻起了疙瘩:家中只有自己与儿子两人,在这夜晚,怎会冒出个和尚跑到我家里来念经呢?初时,她怀疑自己年老耳朵不好,听错了,用手抠了抠耳孔,屏着气息.再侧耳谛听。不错,这的的确确是念经之声,并且,的的确确是从儿子房中传出来的。

李氏感到十分奇怪,连忙放下手中的针线,披上衣裳,走到惠能的房门前,将耳朵贴在门缝上。

诵念经文的声音在房里回荡着,从门缝里传出。

李氏用手敲门:“惠能,你把门开开。”

惠能听到叫声,停止了念经,问:“娘亲,这么晚了,你不睡,有什么要事吗?”

李氏催促着:“你开门再说吧。”

惠能只好下床去,将门打开。

李氏并没有迈步进门去,而是站在门槛上,伸长脖子往里面东瞧瞧,西望望。

惠能的房间虽然没有点灯,但是皎洁的月光从窗棂上照射进来,里面的一切仍可以见得清晰。

李氏的这一下反常的举止.倒叫惠能大惑不解:“娘亲,你找什么?”

李氏喃喃地:“你房里的和尚呢?”

惠能一头雾水:“我房里的和尚?娘亲何出此言,你是不是睡着了,做什么梦呀?”

李氏摆着手:“我并没有睡着,更没有做什么梦啦。”

惠能再表白道:“孩儿我一人在房里睡觉,怎会有什么和尚跑里房来呢?”

李氏巴眨着老眼:“没有和尚,夜晚你房里何来念经之声呢?”

惠能恍然大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李氏责怪道:“你年纪不小了,还没正没经的。你笑什么?”

惠能用手指了指自己:“那个和尚就是我呀!”

“就是你?”李氏更不解了,“你什么时候出家当了和尚?”

惠能一本正经:“我没有出家当和尚,但那些经文确实是我念的。”

李氏并不相信:“字,你也识不了几个,你会念什么经?”

惠能解释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我可以跟人家的口水尾念嘛。’’

李氏追同道:“你跟谁学念的经呢?”

惠能:“我偷偷地跟着金台寺的和尚学念的经。”

李氏惊诧地:“怎么,你到金台寺去了?”

“是呀,娘亲,你听我将事情的始末讲出来。”于是,惠能就将金台寺的偶遇向李氏讲述了一遍。

李氏听后,松了一口气:“呵,原来如此!”

惠能颇有回昧地:“那些经文听来真令人感兴趣。”

李氏催促道:“你再念给我听听。”

“娘亲,你听着,”惠能又将听到的经文背诵了一次。

李氏从小就听当乡村郎中的父亲讲过经,自己平时又喜欢看经书,故此,对世间的各种经典略知一些。当她听到惠能念过经文以后,问:“你知道,那大师父教徒弟念的是什么经文吗?”

惠能摇头:“不知道。”

李氏:“那叫《金刚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惠能巴眨着眼睛:“《金刚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不是金台寺的那个老师父自己写的?”

这一回,却轮到李氏哈哈大笑了。

惠能不解地:“娘亲,你笑什么?”

李氏严肃地:“金台寺的老和尚怎能写得出如此精辟的经典来呢。听闻《金刚经》是从天竺那边传过来的。”

惠能询问:“娘亲,你懂这些经文的意思吗?”

“不大懂,那么深奥的佛理,我这个乡下妇女怎会懂?”李氏坦言地说,“不过,我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过一些佛家的传说与故事。”

惠能搬了一张木凳给李氏:“娘亲,你坐下来,慢慢地将你知道的那些佛家故事讲给我听听。”

于是,李氏便将她所知道的有关佛家与佛经的故事向惠能讲了。

惠能越听越来兴趣。

一连几天,惠能卖完柴后,连汗也顾不上抹,带着疲劳,爬上山去,来到金台寺外,站在石壁旁,认认真真地听着和尚念诵经文。

对于这个俗家子弟的奇特举止,金台寺的住持寂空禅师看在眼里。

这天,在教授徒弟念经后,趁着休息的空暇,寂空禅师走到破壁前面,朝着惠能行了一个礼,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惠能也弯腰向他还了一个礼。

寂空禅师向惠能问道:“如果老衲没有看错,施主该是个打柴仔吧?”

“正是,我从十四岁上山打柴砍樵,至今整整十年了。”惠能用手搔着脑袋,奇怪地问,“大师,我没有跟你讲过话,你的慧眼真是厉害,怎会知道我是打柴的呢?”

寂空禅师指着他的砍刀、竹竿和绳索:“世间万物自有其特性。人也是讲悟性的嘛。你的砍刀、竹竿与绳索虽是无声的,但它们不是告诉我了吗?”

惠能佩服地说:“哦,你的悟性真高。”

寂空禅师:“施主是附近的人?”

惠能手指向南边的龙山:“离这里不远的夏卢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