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4章 隐遁修悟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梁耀成离开石门茶场后,惠能见石门里面地方虽然宽敞,但仅有一张简易的碌架床,收拾打理干净后,便扶李氏上床先歇歇息,然后再在洞里巡视,看有没有合适自己睡觉的地方。

但是,里面除了一些耕作用的农具和临时歇息的木床和木台、木凳,以及厨具外,再也找不到其他东西了。

没办法,惠能只好到外面找了一些干茅草回来,铺在石门里面尽头,权作打地铺来睡了。

收拾安置妥当后,惠能进入厨房,见里边柴米油盐菜等一应俱全,便开始洗锅生火做饭。

不一会儿,惠能便做好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木台上,叫李氏起床吃晚饭。

望着这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惠能百感众生,喜悲交集。

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分别,终于可以与娘亲团聚在一起,第一次吃到了自己亲自做的饭菜,终于有了一个躲避追杀、暂可立足的不是家的家;

悲的是,爹爹早逝,与娘亲相依为命,自小不知吃尽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好不容易长大了,成人了,本该结婚生子,光宗耀祖,重振家声了,却不知为什么立志北上求佛法,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现如今,佛法求成了,成六祖了,归来了,却还要亡命天涯,怎不教他悲从中来……

但他千想万想,却万万也想不到,要置他于死地的,不是大师兄神秀,而是他的新州老乡阎发奎(现在的影隐)啊!

试想一下,有朝一日,惠能名正言顺坐上了禅宗六祖之位,认出了他,他能不死吗?

俗语有话:你死好过我死。对此,影隐一路穷追惠能,要置他于死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影隐的一路穷追,惠能不可能藏匿怀会新州一带,佛法就不可能深入到人世间,成为劳苦大众的佛法;而惠能,更不可能在天露山上,为民众排忧解难,引导山民改变传统赖以谋生的模式——少打猎、少杀生,因地制宜,开垦荒地,广种树木花卉、香菇、木耳、笋竹和药材,以及水稻等,使天露山真正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聚宝库(此乃后话)。

正如后来惠能在《六祖坛经》中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其意是:一切的修行觉悟都在世间觉悟,因为很多的事物发生都是机缘而生的,要在这些机缘下去觉悟自己的内心。如果离开这些去寻找自己的本质,本来是不可能的。离开只能叫做断灭空。即使是离世觅菩提,也会有很多的智慧出现,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断灭空。而学佛很容易走自我偏见的道路,成就佛法不容易。

……

惠能见李氏拿着筷子,在哽咽抽泣着,一时之间,感怀身世。

前尘旧事涌上心头,竟乱了方寸,都不知怎样安慰娘亲为好,“把袈裟金钵交还给东禅寺,管他什么人当六祖”的心都有了……

这顿饭,惠能亲自做的这顿饭,想不到在这样的氛围中吃完……

惠能收拾好碗筷后,默默地回到地铺上,止不住思绪万千,不断在心里叩问:我为什么要逃避同门师兄?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山,赶尽杀绝?都回到新州家乡地面了,为什么还要追上门来?

思绪,又一次聚焦在袈裟金钵上……

惠能自然而然拿起布袋,想拿出袈裟金钵来看看。当他刚解开布袋口,一缕耀眼的光芒从袋口中照射出来,只听到“吱”的一声,地铺尽头那堵墙壁中间那块大石,在光芒的照射下,徐徐而开。

惠能连忙趋步上前,借着亮光观察,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惊呼:“啊,洞中洞!娘亲,快过来看看,这里还有一个石洞!”

李氏正在生闷气,猛地听到惠能惊喊,赶紧过来一看。

惠能点亮油灯,领着李氏进入洞里观看。

这石洞好像一座石屋那样宽敞,高约三丈,宽有六丈,令惠能和李氏惊奇的是,石屋内有石桌、石凳、石床、石水缸等。

更为称奇的是,石洞贯通山顶,山峰有水滴,恰好滴注在石水缸之中,水质清澈如甘露美液,且不会溢出。

山峰顶四处长满了山蕉、黄芽仔、沙梨、花稔、五楞、木瓜等可用作充饥的水果植物。

惠能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暗喜,“这可是个得天独厚的潜修之地啊!这与怀集上爱岭的龟嘴岩又是何等的相似?!”

正当惠能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正当惠能心灰意冷,萌生退意的时候,冥冥之中,惠能似乎又一次得到了佛祖神灵的庇护。

要不,六祖惠能就没必要穿插了,就不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了。

……

惠能他太疲乏了,一头倒在石床上,把装有袈裟金钵的布袋放到石床里侧,呼呼入睡了。

李氏见状,怜爱地解下披在身上的披风,盖在惠能的身上,然后轻手轻脚地离开了石洞里的石屋。

从这天起,惠能与李氏就在石门住下,隐居起来。

惠能在这宁静的山野中,不时回想五祖弘忍给他当面所传的经,静静地领会其中的真谛,参悟内里的禅机,心中更是大有收益。

他的禅学思想的创立大大地受惠于容纳了这一带的世情影响,山水灵气鉴照和文化启迪,以及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咀岩昙璀赠送给他的《心铭》《绝观论》等,颇为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无论是三伏炎夏,还是数九严冬,惠能或对闲适恬静的绿水青山,或仰望浩渺迷离的星汉银河,思路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徘徊,苦苦地思索着五祖所传顿教与西方《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诣与传承的关系。

世间万物都在变,西方的佛法在大唐中土也该变。

恒河之水如何融汇到中土的江河?

这是佛门下所思考的大问题。

达摩祖师所传的如来禅,万变不离其宗,其要旨是“藉教悟宗”,修行开悟的特点。

中原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儒、道、释三个方面,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佛学体系庞大,穷尽人的一生都很难全部诵读完。

佛陀释迦牟尼自己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专门开讲了《金刚经》。学好了《金刚经》,就掌握了佛学的根本内容。

而五祖所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强调的是直指心源,应机接物,当下默契,即心是佛,这当是佛法的源头活水。而惠能的悟性,本来已是极高,并且又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加上与法融弟子昙璀有缘相处,切磋经义,研论佛道禅学,这对惠能的修悟佛性、通晓法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惠能在天露山石门这清净之地多年的隐遁修悟,开始构思体现中国化、平民化的《坛经》,立志创立“佛教中国化”。

“众妙会心”,使惠能的佛理禅机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他修悟出的心性之学,在贯通大乘佛法基础上无形中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之学,实现了天竺禅在中国的彻底转换,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禅宗思想体系。

这为他日后重新出山,大开法门,弘扬中国化的佛教:劳动人民的佛法——六祖文化,奠定了厚实的思想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