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48章品《维摩诘经》(6)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为什么做不到无我呢?因为犯了三个错误: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识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头。做功夫的时候,不论你观想、持咒、练气、念佛,都是自己在那里造作。最大的错误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状态放大,自以为是在做功夫。所以大家,不,要随时参究无我者,我者究竟是什么?是这肉体吗?肉体不过是个壳子,是暂时借用的,“我”不在这里面,要真正参究我在哪里。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身上觉得气脉动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对了或吃错了东西,再不然可能有轻微的感冒,头有点微胀就自以为是气冲动,这都是自我在造作。众生本来无我,妄认有我,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并不是打坐时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儿而已。你平时不知道打多大的幻想,总以为有我的存在。明明没有一个造作的、没有一个主宰你的,你自己却有意或无意地,总觉得有一个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赖,是佛菩萨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运;再不然就依赖自我,相信自我不会错,这是愚痴到了极点。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说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这当然,你坐在那儿什么活儿都不干就像是休息,精神当然好。你说这是功夫,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无造者,自己却在乱造境界!无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觉。你昨天打坐觉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个境界怎么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坏得掉。天地万物万事凡是靠修道来的,不修就一定坏。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毁坏开始的那一天,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

你在这儿做点功夫都是因缘,有这样的场地,你是个有闲人,有人帮忙弄饭,你有个垫子坐着……记着,此中无我无造无受者啊!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学佛呢?有一样东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恶之业亦不亡”。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同样,善恶的业果不会丧失。我们懂了这些道理,就懂得了“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始在佛树里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赞叹释迦牟尼的成佛经历。“始在佛树里降魔”,佛于三十二岁在菩提树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什么是魔?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天魔,这些在前面说过了。“得甘露灭觉道成”,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甘露,不是这种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灭之道,也就是得涅槃之道,才叫作证得甘露。得甘露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一切生死,就是觉道成。

“意无心意无受行”,佛学中的心、意、识是三样不同的东西。想是心,譬如你出门时脑子里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门时放一银元在口袋里,你没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银元,这叫意。识是心理状态。在本经中,意也包括了识。真开悟的人无心地无意识,但不是变成白痴,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开发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识到达了缘起性空。感觉状态不是心意识,比如人到了绝对昏迷或刚刚死亡一刹那,你碰他一下,他还是会有反应,这是感觉。又如斩断蚯蚓,两截都会动,它的意识状态分散了,动的余力是感觉本能。信仰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本能,永远在动。行阴静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们静坐时偶尔可以得到心意识短暂的清静,也可以短暂忘却了生理上的感觉,但是你的血液还在循环流动,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阴还在,不是真正的定。所以证得菩提道果的人,没有心意识,也没有受,也没有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因此,能够摧伏一切的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上帝、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气脉上,气功咒语都不是。

佛说法那么多年,严格算来只有三转,就是小乘道讲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中乘缘觉道讲十二因缘所生法,大乘道讲六度万行。一切世间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证明。佛、法、僧三宝,因而呈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佛用妙法度众生,真正开悟了,只受这一生果报,从此不再退堕,恒常在涅盘清净中,是度脱了老、病、死的大医王。因此赞叹佛法广大广博,浩如大海无量无边。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你可不要轻视外道,外道都很讲究做功夫,都真实吃素,都戒饮酒,他们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称佛弟子的还要彻底。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萨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说一受不退。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对世间的诋毁或是称誉全不动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对于善人和恶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够平等地以慈悲心对待。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都是平等如虚空一样,无不包容,是人中之宝,谁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这个宝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照佛经讲,就是神通所变化的。你如果真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话故事,而是个事实。我们要好好从实证的立场来研究一下,这个世界是一个宝盖,我们的身体也是个盖,却是个坏盖,但也可以转成宝盖。我们现在是在佛的宝盖之内,但也是在自己业力的盖覆之内,被遮住了。你人坐在这里,心可以去到外层空间,但是身子动不了,被盖住了。要转化这业力之盖,就要有真正的修证功夫。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学佛的,你在净心上面动了一念,另求一个效果,求一个法,不是增就是减。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减法;你想见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才是清净心。假使做不到净心,就与佛境界不相应。不论是增是减,是垢是净,是生是灭,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对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个,就是净心,也就是净土。再进一步,连这一个名称都没有了,有一个心,有一个清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清净境界现前,都不是了。要在这个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里大问题来了,依照普通的理解,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个声音说法,所有众生,不论印度人、中国人,连牛、马、猫、狗等等,统统听懂了,而且都认为佛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照这样理解,佛当时在印度讲经,中国应该也听见了,为什么还要翻译佛经?佛在世时,印度当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方言,是不是听佛讲经都不要翻译了?小乘经典记载,许多人见了佛当场决定出家,“须发自落”,是头发自动落下吗?那岂不是患了脱毛症?自落是讲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须发,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经。

同一个老师上课,下面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同样一句话讲出来,就会有人误解。比如佛说过:“看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后来竟然被有的弟子转诵成“看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见之。”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道理。还有,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过世了,可是根据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说法的,那么现在应该也有佛在说法,在哪里呢?当时有个和尚问禅师,“佛在说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无情,在不在说法?”有情是众生,无情是石头、树木、山、水等,因为它们没有知性感受。当然,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认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实上反应和感受是两回事。这位禅师回答,“无情当然说法,”谁听到了呢?“有情听到。”历史上有些禅宗祖师因为风吹草动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无情说法。众生何以听不见呢?是被自己的业力挡住了。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是说众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不同,认为老师说的就是我这个意思,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三藏十二部讲了那么多,都是空话,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别注意听!(师不语数秒)听到了吗?你太注意就听不见了,只有这一法,这一法你悟进去了就万法皆通了。在你没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刹那,佛已经说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自己的程度深浅而解释佛法;不管他们解释的对或错,都会有点好处,都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害怕,无比的欢喜。有人听了就起厌离心,讨厌世间一切。初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生起厌离心,是无法学佛的,不能跳离三界。也有人听了佛法就断绝了怀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这一篇赞叹之辞,重复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得到那么大的好处。我们由此领会到《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赞叹观音法门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世界上真正教化的体系,是在听音声的清净功能,也就是耳根圆通法门。用耳朵听声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为什么?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东西挡住视线就看不见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圆满。用鼻修数息止观,也不圆满。五根当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时感受到十方来的声音,容易修得圆满。

观音菩萨传我们这个耳根圆通法门,要“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修这法门时,耳朵不向外头听了,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而成道,听什么呢?听自己的思想,这思想就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说话是发出声来的思想。当然,有人打坐听到别人在对他讲话,那是魔境界。音声是现象,你要听自己没说话,念头没有来之前的清净心。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念,耳朵不要听外面,回转来听自己念佛声音,一字字把它距离远一点,自己听自己念。前一字过去,后一字还没有来,就空了嘛。有杂念来了你就念一句,没有杂念了,你也不念。这样反闻闻自性,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念佛,慢慢、慢慢进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净。亡所,就把念佛的声音、杂念都空掉了,净性现前,亡其所念。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个念的声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灭。

不要以为佛法有什么秘密法门,一定要找个老师磕头灌顶吗?真灌顶是智慧灌顶,自己得到智慧,心里了解了是真灌顶,十方诸佛一切众生都可以灌顶。你赶紧去研究《楞严经》这一段。《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你怎么听得到呢?就是依观音菩萨净心反闻自观,你就达到那个境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那个时候你就真清净了。这就是佛法,难道需要磕头才传给你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