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1章 福神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六祖惠能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一下堂下,说,“从此,这个国家建寺安僧,奉行佛法,民众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那个化身雄狮的哥哥,是释迦牟尼;而奋不顾身、首先引毒龙出洞的弟弟,就是弥勒。”

让我们把视线再倒回到布袋和尚在岳林山庄忽然失踪那里——

布袋和尚在岳林山庄不见踪影,难道是神迹泄露,因而回天归位了不成?

此地的岳林山庄虽然少了个布袋和尚,数百里外的杭州城却多了个大肚子僧人。

原来那个分身八面的布袋和尚吃斋回来之后,立刻找来自己培养多年的徒弟,吩咐他接替自己,管理岳林山庄。

弟子大吃一惊,说:“师父,你为何要离开岳林山庄,难道就是分身术泄露了么?”

布袋和尚不置可否的一笑,说:“这也算原因之一吧。佛教戒律,擅用神通者,出院(驱逐出寺院)!我因为吃斋而分身,也算犯了戒条。”

“师父,那你为什么不小心些?”

布袋和尚说:“若我不想让他看见,他如何能看破山僧的行踪!我只不过借用他的一张嘴罢了,这样,我离开之后,人们想到我,就不会轻易违背这些年形成的良好风尚。”

弟子有些恋恋不舍,呆呆地望着师父,布袋和尚收起笑脸,一本正经地对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岳林庄田产增加,设施完善,可以说是立下了千年基业,只要这座田庄存在,就能保证岳林寺数百僧人衣食无忧,修行精进,香火旺盛,更主要的是经过两次筑堤修塘,围海造田,再加上滩涂上长出了海苔,这里的民众,不管是当地百姓,还是流落来的难民,只要勤劳,都可以生活无忧了,因此,我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离开了。”

弟子想来想去,总算想起一个挽留师父的理由:“师父,你还是不能走!你想,现在天下大乱,不知哪一天,附近的州县战火又起,无数难民必将逃难到我们这里,您若是不在,人们无以为生,岂不活活饿死?”

布袋和尚拍拍他的头。说:“你放心,我现在就到杭州走一趟,保你有十年太平日子过。”

于是,杭州城头,西湖之畔,人们时常看到一个禅杖头上挑着布袋的大肚子和尚,寒冬腊月,雪花纷飞,他却光头赤足,随处坐卧,有好心人赠给他一双靴,他不是穿在脚下,而是顶在了头顶上,人们发现,虽然他坐卧在雪地里,身上却从不沾雪花。破袈裟也不会被雪水弄湿。

很快,这个颠三倒四,奇形怪状,又有几分神秘的和尚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问他从哪里来?

他回答说:“从来处而来。”

“那么你要到哪里去?”

他认真地想了想:说:“到去的地方去。”

“你家在什么地方?”

他反问:“家。有固定的地方吗?”

“你总该知道自己叫什么吧?”

他说:“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吗?”

人们谁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不清楚他仙乡何处,俗姓法号为谁,本来,这样一个无名无姓无来历的人,应该最为平常,可是人们,人们习惯了有名有姓,以为姓名就是自己,就反而觉得他有几分神秘了。

有人好心好意指点他:“你是和尚,应该住在道场里。”

他凛然反问:“你说,哪里不是道场?”

接着,他咦咦啊啊地唱道:“何处青山不道场,哪方水波无清凉。禅心若为沾泥絮,不随东风上下狂。”

然而,问话的人哪里明白其中美妙的禅机,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说:“我们杭州的灵隐寺,是闻名的大道场,你何不到那里去挂单。”

他却说:“灵隐寺太破了,等八十年后,灵隐寺建成了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达到了一千三百间,我再去常住。”

“天哪,八十年后,你还能活着?就算你能再活八十年,你又不是神仙,如何还能常住下去呢?”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只有活着才能住寺庙吗?释迦牟尼佛早就圆寂了,可他不是已经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住了一千多年啦?”

尽管他这样说,人们也不相信这个邋邋遢遢,窝窝囊囊的丑八怪大肚子和尚是佛的化身,只是根据他布袋不离身,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

农历大年初一,传说是弥勒菩萨的诞辰,这一天,杭州灵隐寺照例要举行祝圣法会。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飞来峰前,又称灵鹫寺,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印度高僧慧理云游来到这里,看到这座山峰岩石棱层奇秀,惊叹说:“此峰乃是天竺(古印度)灵鹫峰的一座小岭,不知何年何月飞来这里?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此峰多为仙灵所隐。”

从此,这座山峰就叫“飞来峰”。慧理大师随即面对山峰建了一座寺院,命名为“灵隐”——仙灵所隐。

一百年前,由禅入茶,继而成为茶圣的陆羽曾来这里小住,当时,灵隐寺刚刚经过修整,他在(灵隐寺记)中写道:“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巍然,猿松多寿,凼角画拱。霞翠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眺绕,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鬓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由此,当时灵隐寺的空前盛况,不难想象,然而,经过会昌法难,寺毁僧散,五百年古寺毁之一旦!

而今,会昌法难已过去四十年,灵隐寺虽稍有兴复,但仅具规模,不复往日的辉煌。

一大早,灵隐寺的僧人们就忙乎开了,因为今天不但是新年,而且是弥勒菩萨的诞辰,更主要的是,他们提前得到通知,杭州刺史董昌,以及他手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钱镠,要在大年初一来寺里礼佛上香。

一个多月之前,钱镠的铁军刚刚攻下了越州,占领了浙东大部分疆域,所以,过了春节,董昌即将赴越州任浙东观察使,而钱镠也将接替他升任杭州刺史。

就在他们商定好了的那天晚上,他俩做了一个同样的梦,都梦见城外飞来峰下的灵隐寺,熠熠生辉,放射着五彩光华。就在这节骨眼上,他们不知灵隐寺的光芒是什么兆头。

钱镠手下有个二十来岁的刀笔小吏,姓蒋,名宗霸,字必大,对佛学有些研究,据他说,笼罩寺院的五彩光晕是佛菩萨放光,这就是说,灵隐寺有佛显灵了。

于是,董昌和钱镠决定在新年伊始来灵隐寺上香,求得佛光的护佑,鸿运长久。

董昌虽是一个因拉民团,抗黄巢而发迹的草莽人物,连他的杭州刺史职位,也是驱逐了朝廷任命的原刺史而自封的,但他却十分喜欢官僚的架子,官僚的排场,他所到之处,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仪式,他都得要,所以,灵隐寺幢幡高升,彩旗飘扬,大雄宝殿红烛点燃,天王阁里香烟缭绕,山门前挂起了两串长长的灯笼,全寺的僧人穿着黄色的海青,肃立在甬道的两侧,从门口一直排班到大殿前,方丈和执事僧更是郑重的批上大红袈裟,早早站在门口高高的台阶上,翘首等待父母官的大驾光临……

直到日上中天,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得得传来,方丈打起精神,赶紧率领班首,执事走下台阶去迎接。

然而,骑马而来的不过是打前站的先锋官,他理都不理方丈巴巴结结的询问,大手一挥,卫戍兵唰的一声分成两列,站立在道路两侧,脸面朝外,手握钢刀,警惕的注视着一星半点的风吹草动。

又等了大半天,董昌的八抬大轿才在震天动地的大锣声中,遮天蔽日的旌旗簇拥下,由大将军钱镠护卫着,姗姗来到灵隐寺山门前。

方丈不敢怠慢,赶紧合十鞠躬,引导着董昌刺史一行从中门鱼贯进入寺里。

在客堂用茶稍事休息后,董昌一行来到各个殿堂上香,他们仔细观看,在那些泥塑,木刻,石雕,铜铸的佛菩萨像上,并没有发现什么佛光,最后,他们再在来到了天王殿。

天王殿两侧供奉的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东方天王一身白色盔甲,因其善于护持国土,名曰:持国。

他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所以怀抱琵琶,似乎铮铮作响;

南方天王顶天立地,浑身青色,手持一把利剑,能斩断烦恼,令他人善根增长,故曰: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是个红色巨人,身披甲胄,手臂上缠着一条张牙舞爪的蛟龙,常常以天眼观察世间;

北方天王善于广闻四方福德善行,因此名为“多闻”,他通体绿色装束,右手持伞,左手抓银鼠,护持人民的财富……

四大天王塑像十分雄伟高大,董昌不得不抬头仰视他们。

于是,他心中忽然升起被蔑视,被小瞧的感觉,他明知故问:“这个泥胎是谁?”

方丈赶紧回答:“是四大天王。“

董昌嘴角流露出鄙夷的微笑,说:“他们虽然高大威猛,却不过是释迦牟尼佛手下的四大金刚,得时时刻刻听从主人的使唤。”

民间将四大天王称为“四大金刚”,是一种误解,金刚和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四大天王守护佛土,护持佛法,虽是佛教的护法神,但他们是我们头顶上第一重天的天主,从属于帝释天,却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部属。

与四大天王一样,也是一身戎装的大将军钱镠,从董昌的话里品出了异样的滋味。

说实话,自从八年前董昌以阻抗黄巢,维护地方的名义起兵,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钱镠组织指挥的。

自从浙江东道观察使刘汉宏发动两浙战争以来,是钱镠的智慧以一州之力,抵御了七八个州军队的围攻,最终以弱制胜,不但保住了董昌的地盘,并且攻占了浙东大部分地区彻底歼灭了刘汉宏的所有兵力,可以说,没有钱镠卓越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董昌今天的地位。

钱镠也扭回头问方丈,“四大天王是干什么的?你们佛教徒为何供奉他们?”

方丈说:“我们头上一共有三界二十七重天,他们是欲界天中的四大王天的天主,距离我们人类很近,他们平时率领部属,查视人的好恶行业,劝勉人们守戒行善,维护佛法,守护国土。”

“哦……”钱镠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说:“原来如此。”

董昌当然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追问道:“这四个泥胎,真的能守护国土吗?”

方丈是老实人,且置身事外,如何能明白他们的人情世故?所以说:“他们是护法神,当然能了。”

董昌大喝一声道:“那么,当年黄巢横扫浙江的时候,这些护法神哪里去了?”

“这……”方丈无言以对。

董昌得意洋洋,用手指着陪同他的所有僧人,问道:“你们谁能回答我的问题?”

众僧噤若寒蝉,无人敢回答也无人能回答上来。

静,空气因过度紧张而极度宁静,似乎连一片羽毛落地都能发出打雷般的轰鸣……

就在这极度的凝滞中,突然有人说话了:“门里门外,一场羞愧!”

这是说无力维护国土的护法神羞愧,还是说无言以对的僧人的羞愧?

懂禅的僧人不禁凌然一颤,因为他们分明感受到了奇异的禅机,下意识的肃然而立,而董昌等人却在四处寻找说话的人。

没有人,不是没有人说话,是没有找到说话的人,不过,因为这个神秘的插话,在无形中化解了董昌与钱镠二人之间的暗自较劲。

当时,灵隐寺和众多寺院一样,天王殿供奉的菩萨像,是天冠弥勒,董昌转过身来指着弥勒菩萨头顶上的冠冕说:“他又不是帝王,为什么戴着皇冠?”

方丈说道:“弥勒菩萨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蒙佛授记,是未来之佛,他老人家现在居住在兜率天内院,所以头上戴的是平天冠,而不是人间的皇冠。”

这时,钱镠手下那个精通佛经的刀笔小吏蒋宗霸说道:“弥勒菩萨是一位福神,据说,在他下生的时候,能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所以,使君你应该给弥勒菩萨上三支香,保佑你将要统领的浙东地区疆土安宁,人民富庶。”

“是啊,是啊!”方丈也说,“弥勒菩萨是未来美好的象征,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国土丰乐。”

董昌听了这些话,很是兴奋,笑着说,“好吧,那就点三支香来。”

他将白烟袅袅的檀香举过头顶祈祷说,“但愿菩萨保佑我浙江七州兵马强壮,傲视群雄。”

说完,他刚要鞠躬,似乎听到耳里有微弱的声音,似乎是说:“马壮兵强,成霸称王。”

“天哪,莫非是菩萨显灵了?”钱镠分明也听见了寺里的动静,他不由暗暗吃了一惊,难道这灵隐寺里真有放光的活佛不成?如果真是佛菩萨显灵,可不能让董昌一个人独享。于是他也点燃了三支香,站到佛前的拜墩旁,心中默默祈祷说:“但愿菩萨保佑我钱镠大富大贵,早日成为吴越之王。”

钱镠明明是心中默想,可是,那神秘的声音却紧接着说:“早成王,早灭亡,缓成王,百年长。”

真是活见鬼了,钱镠被说破心思,不由得魂飞胆破,差点惊叫出声,陪同的人们也都听见了佛下有说话的声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所有的人为难之际,忽然,那个地方又有声音传了出来:“呼……哼,哼……呼……”

这分明是打呼噜的声音!

钱镠手下的第一战将,一位名叫顾全武的将军上前几步。撩开供桌下面的布帘,人们惊奇的看到,供桌下面躺着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和尚,他正在呼呼大睡,一边打呼噜,一边说着梦话:“越州富,杭州强,越州杭州出帝王……呼……噜……当了皇帝掉脑袋,反而成就吴越王……呼……噜……”

不知为什么,听了这漫无边际的梦话,董昌和钱镠二人都感到心惊肉跳,惊恐不安,董昌问方丈:“这是你寺中的僧人?”

方丈大摇其头,“贫僧从未见此人。”

钱镠使了个眼色,顾全武捏住那胖和尚的鼻子,想把他憋醒,谁知,他用嘴出气,照样睡得很香,顾全武只好用巴掌把他的嘴巴也堵起来。

那和尚总算摇了摇头,但他睡眼不睁,只是喃喃说道:“别闹,山僧正在王爷府里吃斋呢!”

顾全武使劲拽住他的胳膊,将他从供桌底下拉了出来,胖和尚很不高兴,怪嫌的责问道:“你这人真没趣,怎么能打扰人家的美梦呢?好好的一顿斋饭被你惊扰了,你得赔我!”

顾全武问他:“你从哪里来?如何睡到了供桌下面?”

他怪目圆睁,说道:“咦……你这假和尚,如何倒是盘问起我这真和尚来了?你难道没听说过,我从来处来!”

顾全武曾经出家当过和尚,不过,这段历史无人知晓,这个怪模怪样的胖和尚是如何知道的?

这时,有人认了出来,他是杭州街头的那个流浪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像一副大惑不解的模样,环视着大家,问道:“你们这么多人来天王殿做什么?是不是来给我祝寿呀?我把我的寿辰告诉你们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