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03章 杜位说留迹(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在卢溪河边漫步,杜位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举起双手,摸着头,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我在新州期间,曾听说过六祖惠能显禅留迹的传说呢!”

张柬之颇感兴趣地望着杜位,“哦,还有六祖惠能显禅留迹的传说?快说与老夫一听!”

杜甫也在一旁催促:“细侄快说。”

“好!”杜位清了清嗓子,双手叉腰,遥望着远处的龙山国恩寺,嘴巴一张,把当年他听到的那些有关六祖惠能显禅留迹的传说故事情节从话匣子里滔滔流出,就像卢溪河的流水一样涓涓不断,娓娓道来——

话说湖北东禅寺的五祖弘忍慧眼识英才,在经过几番考察后,将禅林真法连夜传授给惠能,叮嘱道:“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临别时还送了一句深藏机锋的偈语给惠能:“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遵嘱“发向南”而去,带着祖传的袈裟金钵,经千难万苦,过大庾岭,经梅关,来到曹溪宝林寺暂住,却又遭神秀的手下紧逼追杀。在熊熊大火中,惠能因藏于寺后大石缝隙中才幸免一死。

惠能审时度势,知道已无法在曹溪安身立命。为了不连累其他僧人,为了使先祖的禅法得以发展与弘扬,惠能只身离开曹溪,穿密林,越溪谷,跋山涉水,继续南奔。这些经历,在《坛经》及各种典籍都有明确的记载。但其后十五年惠能的踪影如泥牛入海,重出山时却犹似潜龙出渊,天降奇人。其修悟已到了禅界巅峰,惠能成了弘扬禅宗伟业的一代宗师。

惠能那十五年去向何在?从古到今佛学界争议颇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迷雾渐散,疑团渐被解开,答案浮出水面:他潜藏于肇庆所管辖的怀集、四会,隐遁修悟。

惠能自从逃过劫难,离开宝林寺南奔之后,不知走了多少时日,来到四会与清远交界的灯盏岭下,在龙甫镇营脚一条名叫“上林铺”的村落脚。

惠能为人真诚友善,经常替村民干活,任劳任怨,当地老百姓对这位外来者不但没有抗拒,反而与他相处得极其融洽,常常送一些谷物与番薯等东西给他。

惠能在村民的帮助下,在半山腰平坦之处用坭墙杉瓦建起了一间小泥屋(后人称之为“六祖庵”)。这小泥屋在几棵粗壮的绿树环抱下,既阴凉,又隐蔽。

惠能经常奔走于清塘、龙头、陶塘、罗湖等地,一方面了解民情,一方面宣传顿派的禅意。过了一些时间,惠能便乘了一条竹扎的小筏,沿着河溪逆流而上。

一天,惠能来到了一个小县城,见时已黄昏,雀鸟归巢,即舍了小筏,在河的南面登岸,来到一间茅舍前。这里是怀集县城塘盖旁。

正在门前修理铁锹的农夫见有陌生人到来,问起缘由,得知惠能欲在此寄宿,热情将他迎进茅屋内,道:“看你满头大汗,嘴唇干裂,一定很口渴了。来,喝碗水。”言罢,拿起大碗到水缸里舀了一碗水,递到惠能的面前。

劳累了一整天的惠能接过大碗,呷了一口,觉得这水清甜无比,如饮甘露琼浆,便仰头将那碗水一饮而尽,问:“这是哪里的水?”

农夫手指着外面奔流而去的河水:“这是南溪河里的水。”

“啊,这犹如圣水一般。”惠能想起了当日在佛门里听到有关曹溪水的神奇传说: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有位来自天竺的高僧智药禅师,往北途经曹溪口,掬水饮时觉得此清甜如甘露,此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异,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者。即溯流而上,行至宝林寺处见山水环绕,峰峦奇秀,感叹道:“宛如沙门修道所。”并预言,建寺一百年后将有肉身菩萨在此大开法筵。

饮着那“清心润肺之圣水,”一种异样的感觉骚动着惠能的心。这南溪水与曹溪水一样的清冽甘甜。有种朦胧的感觉攫住了他全身。

细细倾谈,惠能方知农夫是在塘盖旁看管田水的,每天早晨天未亮就要爬到后山去引水灌溉农田。如果遇到大旱,怀城河以南的一带田地就会龟裂,水稻就要失收。这里,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后山的水塘里水已不多,现在田里的土地已经开始干裂。

农夫脸带忧愁地说:“看来今年这附近的百姓都要挨饿了。”

惠能问道:“后山的水不多,在田东附近不能找到水源吗?”

农夫叹了口气:“如果能够在田洞里找到水源,这当然最好,但我看只不过是白想罢了。”

惠能听后,双眉皱起,陷入了沉思。

惠能当晚在老农家的小厅住了下来,整夜都听到睡不好的农夫的长吁短叹。

第二天,惠能跟着农夫来到田垌,见禾苗的叶尾处开始焦黄了。爬到后山去引水,见山塘差不多见底了。

与老农同耕同住了近一个月后,一天晚上,农夫坐在茅屋前,仰头对着满天星斗在发呆,不时发出叹息。

惠能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别再为无水灌溉而发愁。我看在田洞里会找到水源的。”

农夫:“你别再安慰我了。”

惠能:“我并不是安慰你。近日,我有些新发现。”

老农:“你有什么的新发现?”

惠能正色道:“每逢初一、十五,田垌的西南与东北面就有光点闪烁。我曾经前去实地留心观察过,那地方的草特别青绿,我取草下面的泥土细察过,觉得特别潮湿。我以前在家乡时曾经跟随着老一辈挖过井,听他们讲述过找水源的迹象。看来在那个地方往下挖去,必有泉水涌出。”

农夫听后大喜:“倘若真的像你所讲的那样,我就可以免去爬山后引水之苦了。今天正好是初一,我请你到外面看一看,是否真如你所讲的一样。”

“好。”惠能应诺道。

于是,惠能与农夫来到田垌,朝着西南方向观望,果然看到有烁烁闪闪的白光,再转头朝东北的方向观察,同样见到闪烁白光。

农夫仍然有点疑惑:“到那个地方挖下去就真的会见到水源?”

惠能胸有成竹地说:“依我看,有把握。”

农夫道:“那么,我今晚就认定那个位置,明天就到那个地方去试一试。”

翌日,农夫与惠能带着铁锹,来到田垌西南面的定点位置。

惠能先动手,操起铁锹往下挖去,仅挖了两锹,就见到草下面的土壤明显潮湿了许多。农夫接过比铁锹,用力地挖,越是往下挖,泥土就越是潮湿。当挖到一丈深处,就有清泉汩汩地涌了出来。

农夫初时是傻了眼,继而用手一拍脑瓜,欣喜欲狂地叫了起来:“这回挖到宝了!挖到宝了!”随即,把铁锹往田地里一撒,拔腿就跑,回到村里奔走相告。

村民们听到这个喜讯,带着农具,纷纷涌来。有的在东北面挖井,有的在开挖水渠,引水灌田。

见到本是干裂的田地灌满了水,村民们围在惠能的身旁,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他为百姓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从此以后,塘盖旁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人们将堂盖旁的那两口水井称为“六祖井”,并且那井一直保留至今。

后人还在堂盖旁惠能寄宿的农夫茅屋旧址处建起了“六祖庵”,以作纪念。

惠能在农夫家寄宿了数月后,觉得栖息于这县城之地太多人来来往往,自己随身携带着五祖弘忍所传的袈裟金钵,若然久留于此就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招惹祸端,于是辞别了农夫,沿着南溪逆流而上,行至怀集高岭下的三江渡口,过渡后往西北方向而行,踏上蕉坪、石龙土地时,正在茫然,不知该往何方而去,忽然看见西北角小山冈上有一道红色与黄色相交的光环在飞旋,在缭绕。

“难道是在给我指引前路?”惠能浑身一热,不由自主地朝着光环闪烁处走去,上了一个小山坡,蓦地见到一条弯曲蜿蜒的古道向西延伸,没入茂密的树林之中。

惠能沿着蓬蒿半掩的山中古道西行,也不知走了多久,天降大雨。惠能见到旷野之中有座大山峻峭,怪石嵯峨,古木参天,便沿着布满荆棘的山道,冒着滂沱大雨,奋力攀上峰峦,蓦地觉得眼前一亮:离他十丈开外的路边,有一个石室。惠能急忙背着行囊奔了过去。

这石室由三块天然生成的巨大花岗石叠成,上面一块巨石被下边两块巨石顶托住,形成一丈多宽的大飘檐。石室高约两丈,宽有三丈,令他惊奇的是,石室内有石桌、石凳、石香炉,靠里壁的地方还有一块平坦宽阔的大石,好像石床一样。岩内的石钟乳有源源不断的清冽滴水。惠能上前接过滴水,细细品尝,清甜得宛若甘露一样。再细细观察,洞壁的石罅中不时有谷粒跌下来。显然,这是有老鼠将田里的谷粒拖到洞里收藏。

惠能的心弦似被什么拨动了一下,昔日在曹溪宝林寺,遭到北方来的寺僧追杀,放火烧山,自己靠寺后的那块巨石自己才有幸躲过平生一劫。现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眼前又兀现巨石,看来今生自己是与石有缘,此地堪当是“佛地洞天”!在苦难磨劫之际,冥冥之中又似乎得到佛祖神灵的庇护。

惠能脱下淋湿的衣服,拧干了水,晾在一边。环顾四周后,

惠能把袈裟金钵藏在岩洞上的缝隙之中,再用石头堵住了缝隙,使之不留半点痕迹。

遭到连番的追杀,接连不断的辗转流离,长途跋涉,惠能太疲乏了,躺到石床上,伸展着四肢,思忆起五祖对他的教诲,回想起遁入空门后的一连串遭遇……

石室外,雷电交加,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惠能不知不觉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

在蒙蒙胧胧之中,惠能好像听到了什么响声,他猛地睁开了眼,呵,天已亮了。

云收雨霁,山野被一夜雨水的洗涤,显得明亮葱绿,空气格外清新。

远眺山下,有两条小河好似玉带,蜿蜒曲折,迂回在丘陵沟壑之中。

河边,有十多间茅舍连成的村落,掩映在浓密的凤尾竹林之中。

“咔嚓”之声渐近,惠能走出石室,往右望去,只见山路上,有一位四十开外的樵夫,手持砍刀,扛着竹竿、篾条,踩着满地的落叶,上山来了。雨后路上的泥泞和着衰败落叶,人踩上去,“咔嚓”之声特别响。

樵夫蓦地见到一位带发行者从石室内出来,心头一缩,不禁握紧手中的砍柴刀,带有几分警惕,问道:“大清早,你怎会到这龟嘴岩石室里来?”

惠能上前施了一个礼:“昨晚我路过这山岭,遇到风雨交加,只得在此避雨。”

樵夫见他和蔼慈祥,言谈举止有礼,不像凶狠奸诈小人,放下心来,行前一步:“你从何处来,到哪里去?”

“这……”惠能知道此时不宜将自己的身世公开于众,答道,“我姓卢,名能,似飘零鸿雁,四海为家。”

“啊,原来是位随意化缘的行者。”

惠能:“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樵夫指点山野:“这山岭叫做上爱岭,这岩洞叫龟嘴岩,山下的河流叫冷坑河、?水河。”

“这里属什么地域?”

“怀集。”

“怀集?”惠能的心弦被猛地触动,不禁喃喃自语,“怀集,怀集……”

樵夫见他似有什么心事,就奇怪地问:“怀集、怀集,你叨唠着什么?”

原来,惠能猛然想起五祖临别时送给他的偈语:“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如今,来到“怀集”,不正应了五祖的偈语吗?惠能放眼望去,这里层峦叠嶂,山势峻峭,松树拔地而起,茂密葱茏,确是藏身之所,远处村庄点点。

他心中叨念着:“师父呀,我就按你的指点,在这里暂且安身吧。”

惠能转向问樵夫:“这里的山民,以什么为生?”

樵夫答道:“垦山打猎,耕田种谷。你问这干什么?”

“我似无根浮萍,漂泊流荡多时,感到身心疲惫,想在这里住下。”

“这……这样吧,我兄长年前不幸病亡,留下草屋一间,如不嫌弃就请到我们村里住吧”这樵夫倒是个热心之人。

而惠能自有看法,便推辞道:“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从来不想给他人增添麻烦。你看龟嘴岩的石室如何?”

“这石室坐北向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倒是个好地方。不过,你一人在此,未免过于清静。”

“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清静。”

言谈之间,那樵夫连连打了几个喷嚏。

惠能在新州砍柴养伤时,曾经跟村里的人学过医术,故此对医治一些常见的疾病通晓一二,关心地问:“啊,你是不是得了风寒了?”

樵夫答道:“前几天我上山砍柴,天上突降大雨,我拖着淋湿的身子回到家中,当晚全身发烫。但这山区小道崎岖难行,要到圩市上去求医又太远。”

惠能:“你这病不能一拖再拖。”

樵夫一脸无奈:“那有什么办法呢?”

惠能说:“这里满山都是宝。”

樵夫大惑不解:“宝?这里满山都是草,哪里有什么的宝呢?”

“你宝,不草,”惠能指着路边的一些野草,“你采摘那些草药回家去煎服,再用厚重的棉被盖压着,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

事到如今,半信半疑的樵夫只好抱着尝试的态度跟着惠能采摘山草药回家去。

第二天,那樵夫高兴地来告诉惠能,他的风寒真的治愈了。

那樵夫名叫谭盛,为了感谢惠能,特意请他到自己家里。

开饭时,谭盛妻子捧出热气腾腾的汤与菜来,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惠能问:“这是什么汤,什么菜?”

谭盛显得有点神秘:“这是我们山里人款待客人的名菜,叫‘孤九寒’。”

惠能听出这是粤人讥嘲吝啬财主的话语,打了一个怔,大惑不解:“何为‘孤九寒’呢?”

谭盛得意洋洋地解释道:“‘孤’是简指庶鸪,‘九’是简指斑鸠,‘寒’是简指白鹇。这道汤与菜就是用这三种鸟儿做的,十分好吃。”

想到本是自由自在空中飞翔的鸟儿变成了桌上的珍馐,惠能阵阵心疼。

这一顿,惠能没有喝鸟汤,筷子也没有夹到鸟肉,净夹青菜来吃。

谭盛奇怪,问起缘由,惠能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劝喻他们要尽少杀生。

谭盛觉得惠能讲得颇为有理,日后除了自己少吃飞鸟外,还劝告其他乡邻。

从此,惠能在上爱岭龟嘴岩石室里蛰居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