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2章 禅者之风(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玄悟就在禅慧园安顿下来,与张少飞抵足长谈了整整一个晚上。

张少飞与玄悟二人的禅慧话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了,而“一宿觉”的典故便流传开来。

张少飞与玄悟的会面,可谓是单刀直入,箭锋相拄,长矛对快枪,针尖对麦芒。

石块相击,才能迸出炽烈的火花;块云交加,方可撞出照彻天空的闪光。禅,无须长篇大论,而是直探心源;禅者,没有必要虚与逶迤,而要直截了当。面对禅慧大师,玄悟展示了一位禅者的风度:简洁,直接,不盲从权威,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可谓,心自由者人自由,性通达后皆通达。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玄悟在禅慧园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沿着天露山活蹦乱跳的下了山。

路过冈陵村,那个卖水果的老伯热切地喊道:“师父,来,吃个果,喝碗茶水,好赶路。”

玄悟脚不停步地回答说:“谢谢您,大伯,我饱饮张大师法乳,不渴也不饿。”

“可是,有人在这里等着你呢。”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好友法达。依然一杖、一钵、一斗笠,一副云游僧的装束。“法达师兄,你在外行脚一年,刚刚回来一天,便又要出行了?”

“你不也是一样?苦苦寻觅几十年,刚刚与心心相印的师父长谈了一个晚上,就挥手告别了。真可谓‘一宿觉’啊!”

两人结伴走在卢山的险峰之颠,深谷之底:苍松映碧潭,日照光明生。微风扫白云,极目太虚清。

不一日,他俩走到了赣州。该分手了,法达要继续北上,游匡山而渡长江;玄悟则要东行千里,回归故乡。禅者心无挂碍,喝杯茶就告别吧。于是,两人来到赣江之畔:

铜钵舀来江水,片石鼎立为灶,枯枝自有火性,烟气散后茶成。

刚刚烧开的茶水很烫嘴,玄悟就将一杯茶凉在了面前。于是,茶杯中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他指着茶水说:“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法达闻听此言,端起茶杯,将茶水倒回了浪花纷飞的赣江之中,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玄悟说得巧,法达逼拶得更妙。古人云,不破不立,不激不奋。在相互激扬下,二人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大好禅机犹如滔滔江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

玄悟是大宗师,自有其高明之处。这时,恰恰有一条硕大的鲤鱼高高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银白的闪电,然后又落回了水中。玄悟大声喊叫道:“鱼,鱼,鱼!”

森罗万象映在茶水里,茶水融入了江水中,鲤鱼在江中畅游吞吐,所以,鲤鱼即是森罗万象的显现。

更玄妙的是,不知从哪里划来一条小船,船上一个渔翁抛出一张大网,将刚才得意忘形的大鲤鱼罩在了其中捞上船头。渔翁拎着水淋淋的鱼儿开怀大笑,直笑得两位禅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笑够了,渔翁将它抛回了江中。

玄悟心中灵光一闪,跃上了小船。

法达亦是心有灵犀,跟着跳了上去。

渔翁说:“两位,我老汉驾的是一叶渔舟,并不载客。”

玄悟呵呵一笑,说:“渔舟何妨载客去,画舫亦能打鱼来。”

“渔舟即是渡船,渔翁等同艄公。”法达说。

渔翁也豪情大发,捋着长须吟诵道:“撒下罗网捞明月,满船载得和尚归。”

江河淮汉,皆为流水;禅客相逢,何劳一问。

小舟顺流而下。这一叶扁舟,原来不知来自哪里,现在也不知驶向何方……

法达说:“老人家,耽误你捕鱼了。”

渔翁尚未回答,玄悟却说:“捕鱼还能耽误么?渔翁不是农民,庄稼顺应季节,农时不等闲人。而捕鱼,频频撒网,不见得大有收获;鱼群到来,一网尽可满载。”

渔翁频频点头:“老汉要的就是这营生的自由自在、飘逸闲散。一舟一槁,独来独往,眼闲心静,水清天宽。”

“好一个世外高人!好一个禅者境界。”玄悟击节叫好,“那么,我们就顺江而下一千里,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去!”

渔翁说:“小溪通大江,大江连大海。我们到长江,到东海去!”

所谓兴起而发,兴尽而止。他们既没有到达鄱阳湖,更没有去大海,而是在顺水行舟四百里之后,在吉州附近弃舟登岸。因为,赣江右岸的青原山,是大师兄行思住持的道场。然而,登上青原山,来到静居寺方丈前,法达却不进门,而是将大师兄从未见过的玄悟单独推了进去。

禅者心意相通。他的意思,玄悟当然明白。因此,他也不说明身份,而是按照行脚禅僧拜山的规矩行礼之后,才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看似平淡,却绵里藏针,稍一拿捏,便会扎手。因为,佛法大义,岂能用语言说明?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因此。

但明明不能用语言讲说明白,禅师还必须要说,不然的话,学僧如何能受到启发而契入禅机?因此,禅师的修行、见地、功夫,是否明见本心、彻悟自性,尽在这一言半句之中。

“吉州的米是什么价?”行思出其不意地问。

吉州,是来青原山的必经之地,但吉州的米价,与佛法大意有什么关系?更奇怪的是,闻听此言,门里面的玄悟与门外边的法达都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向大师兄磕头顶礼。

原来,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禅,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庐陵米价,虽然是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问题,但关系到庐陵附近所有的人。而这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恰恰蕴含着禅的法要。你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品味生活的真谛,就能修行佛法。所以,一句“吉州米价”,可谓鞭辟入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地表明了禅的精髓——吃饭穿衣是禅,拉屎撒尿是禅,清风明月是禅,劳动工作是禅。最朴素的常理,就是禅的真理。饥则吃饭困则眠,夏向凉荫冬向火。只要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你就会体验到禅的微妙。

从青原山下来,两位“玄”禅师在匡庐畅游一番之后,在山下告别。法达目送着玄悟渐渐走远,他的身影与苍莽原野融为一体……原野里,白云中,忽然回响起玄悟的吟诵之声: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天山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这首《证道歌》,在山川大地久久回荡。

法达禅杖之端,挑着天山明月;斗笠边沿,缭绕庐山烟霞;行囊之中,裹藏江淮波浪;草鞋之下,染着中原香花……

他渡长江,涉淮水,跨黄河,来到了河北境内。因为他听说,师兄志远的踪迹,在燕赵大地上出现了。还有,这里是张少飞的祖籍,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行进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莽燕赵,该是一种怎样壮阔的情怀!

一日,他在路过一座山脚下时,看到许多百姓冲着半山腰上的一个岩洞遥遥跪拜,便好奇地询问。当地百姓充满敬意地说那岩洞里有一位神奇的高僧在静修。

人们见法达不大相信,七嘴八舌告诉他:“那智隍禅师与誉满全国的神秀大师是同门,都是五祖弘忍亲自传授了禅要的子。”

“自从他老人家在黄梅得法之后,就回到了这个山洞,已经整整静修了二十多年。”

“他每次入定,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一个月。据说,有一次,山雀都在他的身上做了窝……”

“……”

法达还是大摇其头,因为甚深禅定是禅修的功夫,是形式,而不是禅的内容。他来到山洞中,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和尚——智隍禅师,静静坐在那里。

法达向智隍禅师打了个问讯,问道:“你在这里修什么?”

智隍禅师说:“我在修习入定。”

法达再问:“你所说的入定,是心有所想而入定呢?还是心无所想而入定?”

智隍禅师张口结舌,感到不好回答。

法达继续逼拶道:“如果你入定时心中没有任何意念,那么你周围的这些草木石头等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能入定;假如你心有所想而入定,那么,一切有生命、有意识的众生,比如满山遍野的牛羊鼠兔也都应该能入定。”

智隍禅师一听,知道遇到了内行,并且是有证悟、有见地的大行家。他十分谨慎地回答说:“我在入定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无之心。也就是说,忘却了有无,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念头。”

他自以为回答得十分圆满。

然而,法达却紧紧盯住了他话中的漏洞,不客气地指出:“你入定时既然感觉不到有无之心,那就是常定。既然是常定,又怎么有入定和出定呢?如果有出有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禅定。”

智隍禅师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他毕竟是个心胸开阔的禅者,赶紧追问道:“你的师父是谁,能教出你这样出色的徒弟?”

法达笑着说:“说来,我的师父还与您有着很深的机缘。他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弟子六祖惠能兼的弟子张少飞。”

“张少飞?哦,听说过。不知他以何为禅定?”

“我师父张大师说,自性湛然常寂,灵明圆满,如如不动。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虚幻不实。所以,禅定是指心理上的淡泊宁静,它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被五蕴所左右,无论行住坐卧,整个身心既不刻意专注,也不放纵散乱,时时保持自然平和、空明灵动的状态。禅的本性不是死板不变的,它不生不灭,无住无念。”

智隍禅师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来,合十问道:“张少飞师……师父,终于出山了?他现今在哪里开法?”

“岭南天露山禅慧园。你……”未等法达说完,智隍禅师呼啸一声,飞奔出洞,一溜白烟向岭南跑去。

他这一跑,跑得远了一些,一直跑了几千里,跑到了禅慧园,跑到了张少飞的面前。

张少飞问他:“看你的相貌,像是北方人士。你从哪里来?”

“河北。”“哎呀,咱俩还是半个老乡呢!先父就是河北人啊!你如何来到了岭南?”

智隍禅师向张少飞施礼之后,将他与法达的相见情况说了一遍。

听了他的叙述,张少飞十分高兴,一则为法达突飞猛进的修行兴奋,二则为智隍禅师不远万里,不耻下问的求法精神感动。他当下开示说:“正如你刚刚谈到的法达的说法,只要你做到心灵如虚空一样,又不拘泥、执著于空无,使心灵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无论行、止、动、静,都不刻意存心。请你看那棵大树。”

智隍禅师顺着张少飞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四处的树木与自己家乡河北的并无多大的区别。没看出什么独特的禅意。

张少飞说:“你看,每当微风吹拂的时候,那树叶就哗啦哗啦唱歌;风停的时候,它就自在地享受阳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定!忘却凡圣情结,泯灭能动与所动之间的分别,内在本性与外在现象相统一,就能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了。”

智隍禅师听后豁然大悟,连连跪拜致礼。后来,他又回到河北,将张少飞弘扬的六祖顿悟禅法带到了燕赵大地,为日后的南禅大举北上,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