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5章 神童(下)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只见他高声道:“诸位!我们村今年同时举行赛龙船兼做大戏,双倍高兴,更难得的是神童张少飞大驾光临,为村里增光不少。而今万事俱备,可惜大戏台还缺一副对联。今日幸得神童在此,我们何不请他即席挥毫,给我们村留下几行墨宝?”

此人话还未说完,现场已掌声雷动,异口同声叫好。

张少飞欣然应道:“既蒙大家看得起我,恭敬不如从命吧。那就麻烦备好文房四宝。”

“得!”村里文书谭张文豪应声立马去备齐红纸、笔墨。

回到现场,又把红纸介成一副对联,谭张文豪上前问:“张少飞,对联折多少格?”

张少飞只顾看热闹,喝酒,顺口回答:“请随意吧。”

谭张文豪心想:真好笑!这小孩准是胸无成竹,你教我折多少格呀?”

谭张文豪转念又想:他叫我随意,那我就顺着他的意,随意乱折,愚弄一下他。

谭张文豪折好后,数也不数,就摊放在桌上等候张少飞书写,等着看他出丑。

那一班乡贤,见谭张文豪把红纸折得密密麻麻,有的暗笑,有的暗为张少飞着急。

张少飞干了几杯酒后,从容地走近桌前,粗看红纸一眼,提笔就醮墨大书起来。

人们看他笔走龙蛇,上联写的是:

朝也扒午也扒扒扒扒……他将“扒”字一直续写到还剩最后七格时,然后结尾:

扒上龙门三级浪

下联照样格式写的是:

旦来唱生来唱唱唱唱……同样还剩最后七格时,才写上:唱颂水东七重天

围观的乡贤们不禁同声喝彩:“张少飞果然是个神童,名不虚传!”

……

太城地神庙不少,其中香火特别旺的是财帛星君庙和医灵大帝庙(也叫华陀庙),可惜医灵大帝庙日久失修,将近年晚竟然倒塌了。

善男信女本来打算赶在新年前把庙修好,但由于建筑工人忙不过来,只好把华陀菩萨暂时迁入财帛星君庙寄住。

过年时,神庙要换新门联,大家都显得束手无策。

因为一间神庙供奉两位职业不同的菩萨,联语偏重哪一位都不宜,财帛星君是财神爷,华陀是医馆的神医。

门联怎样写好呢?有人建议请张少飞撰联。

张少飞毫不推辞,不假思索,执起笔来,即刻作好一副既实际又趣谐的妙联:

纵使有钱难买命

须知无药可医贫

这一副对联,人们看了不禁连声叫好。

上联吹捧神医华陀,讽刺财帛星君;下联转头来歌颂财神爷,贬抑神医,有抑有扬,相映成趣。

有一天,小少飞和几个小孩到村外豆岗窑玩。这个砖窑的老板平时也听过小少飞的名字,当他看到小少飞来玩,就说:“张少飞,如果你能为我这砖窑写副对联,我就赏10块银元给你。”

小少飞抬头望着山岗那几个砖窑烟囱,浓烟滚滚,灵感顿至,一挥而就:

卧龙岗地豆气吞五湖波浪

跨大海征东卷起万里风云

砖窑老板一看,双手击节,连声赞好!

小少飞作的这副对联,把砖窑比作卧龙,并引用薛仁贵征东的历史故事,简直把砖窑写活了。

……

有一天晚上,已近一更时分,小少飞还在自己的寝室里吟诵诗文。

忽然间,他听到大厅瓦面上有“窸窸”响声,开始他没在意,以为是老鼠在屋顶走动发出的声音,没有理它。

可是过了半个钟头,响声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不时夹杂“噗噗”的声音。

小少飞竖起耳朵静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清楚了,不是老鼠所为,而是有人爬上了屋梁。

小少飞想:此人必是窃贼无疑。

于是,起来开门想唤人抓贼。

但转念一想:就算这次抓到了贼,难保他以后不再做贼,还是点化教育一下他为好。

小少飞走出寝室,到父母亲的住房拍门叫他们到大厅集中。

这时,已是二更时分,张锦钊夫妇都熟睡了,听到小少飞的敲门声,被惊醒了,于是急急忙忙赶到厅里问:“阿飞!有什么要紧事?半夜三更叫门出来。”

小少飞仰起头,望着屋梁长叹了一声,说:“我想起了做人处事的准则,以致夜不能眠,因此叫阿爸、阿妈出来,当面赠言,望切记!”

王少香听了小少飞的话后,觉得没什么要紧事,松了一口气,忍不住说:“你有什么话可不可以等到明天再讲,何必非要半夜三更叫门让我们出来。”

张锦钊见没什么大事,巴不得早些回房睡觉。

小少飞也不拖延,高声说:“我虽年纪不大,但略知做人处世之道,我爸妈没有什么家产带给我,只希望我以及后代子孙勤奋读书,正经做人,日后好找到一份正当职业,最要紧的是不要做鼠摸狗盗之事,学人做梁上君子,以招致万代受辱。”

在屋梁上蹲着的窃贼心知肚明,他听完小少飞的一番话后,羞愧满面,悄悄地离开了小少飞的家。

回家后,立刻修了一封书信送到张锦钊家,书中写了一首诗:

金石玉言贯耳中,

胜过将我来绑送。

梁上君子不再做,

正经做人应遵从。

不久,这件事被小少飞的家人传了出去,于是,当地人都把专干鼠摸狗盗的人称为“梁上君子”。

……

这天,小少飞信步在乡间小道,不知不觉中,来到太镇村与水东村交界处那条小河桥边。

桥头旁边有一座凉亭,张少飞站在亭上放眼远望,但见金秋季节,广袤的田野稻谷一遍金黄,秋风吹拂,翻起层层金色的波浪;稻田间农民挥镰收割;远处传来几声欢笑、几声雁叫,古意新韵,一派秋收繁忙景象,令张少飞心情舒畅,陶醉满怀。

张少飞信步于小河两岸田野间,悠然自得欣赏田野风光,被一河两岸的热闹场面所吸引。

凉亭设置年代悠久,亭内有历代文人墨客题留之楹联碑刻甚多,乃文人墨客郊游必去之处。

凉亭四周水稻广袤十余里,俗呼“眼穴洞”,是太镇主要农作区,南面通往龙凤学校、水东村大山,为重要牧场。

在水东村有一户人家,先生姓苏,名志浩,去年底娶叶小兰为妻。

叶小兰为人贤慧,对家公、家婆尤其百依百顺。可叶小兰的家婆对她却百般刁难。

这天上午,苏志浩一家正在田里忙着收割稻谷。

苏志浩他娘亲割完一块田后,站起来身来,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的蓝天,对媳妇说:“家嫂,时候不早了,你回去做饭吧。”

叶小兰听到家婆叫她回去做饭,本能地“哦”了一声。因为她自去年底嫁到苏家后,还未下厨做过饭,不知煮多少米为好。

家婆见媳妇这副惘然的样子,有意刁难她说:“你现在就回去煮饭,到时把饭送过来。”

叶小兰问:“阿妈,煮多少米?”

家婆说:“一升半,二升半,三个半升四升满。”

“阿妈,那煮什么菜?”叶小兰又问。

家婆瞪了她一眼,阴沉着脸:“无苗萝卜蒸通心竹;过山叫炒皱面母。”

最后,她家婆又说:“午饭挑经闹人堂门口过,在浪伞地用餐。”说完便到另一块田去收割了。

这一下,可难住了叶小兰。

因为如果解不开此“谜”的话,今天的饭、菜便无法做,也无从送到。

叶小兰闷闷不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见前面有个学生模样的男子正朝她这边过来。

小少飞见叶小兰闷闷不乐,便开口问道:“姑娘,你好像有什么心事?”

叶小兰见问,便一五一十地把她家婆的话全盘托出。

于是,小少飞一一向她解答:

一升半,二升半,就是一个升半加二个升半就等于四升半,再加上三个半升正是六升,最后加上四升满,不就是十升吗?你煮十升米肯定没错。

叶小兰听后高兴极了,又追问道:“那叫我炒什么菜呢?”

小少飞说:“无苗萝卜蒸通心竹,就是鸡蛋蒸葱苗;过山叫炒皱面母,就是牛肉炒苦瓜。”

“饭菜煮熟后,送到那里呢?”

“叫你担饭时从学校门口过,到田头芋仔地吃。”

叶小兰听后愁云顿散,高高兴兴地朝前走了几步,忽然想起还未说声多谢人家,回过头来,已看不见刚才那个学生了。

叶小兰向路人打听,方知道那个教她的人叫张少飞。

……

时光荏苒,五年的岁月悄然而过,小少飞长到五岁了。

五年的岁月,已经将他从一个调皮的神童,雕琢成了一个睿智通天的神童,似乎他脸上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是智慧的象征与预兆。

一次,张锦钊外出置办农具,途经二十四山,在山坳路旁一间旺记食店歇息。这时,恰逢一个捉蛤佬也来到店中。

捉蛤佬素闻张锦钊进士及第,曾做过朝廷大官,便顿生一念,随口吟出“鳝长鳅短蛤无尾”,名曰:蛤仔对的上联,给张锦钊答下联。

张锦钊听后,顿觉联句生动意深。

张锦钊想了很久,都想不出下联来。

“你连一个捉蛤佬出的对都对不出来,枉读了圣贤书,还进士及第。“捉蛤佬嘲笑着,扬长而去。

张锦钊一听,羞愧满脸,禁不住仰天慨叹:“想我张锦钊,好呆是个进士出身,连一个捉蛤佬出的对都对不出来……”

张锦钊越想越羞愧,脸色急剧变化,白得像一张纸,眼神渐渐发呆,痴痴地站立不动。

恍惚中,捉蛤佬的话在他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响起。

这声音一次比一次冷,一遍比一遍重,像重锤,一下又一下敲击着张锦钊的心脏。

张锦钊思想过度,脸色由白而青,由青而黑,“哇”地大叫一声,一股鲜血从口中喷射而出,整个身体随之轰然倒地……

店主知道他是太镇村人,立刻叫店小二快马赶往太镇村通知他的家人。

“夫人,您丈夫在二十四山山坳旺记食店,不知何故,脸色铁青,口吐鲜血,昏倒在地,店老板特意叫我快马前来报信。”店小二说完后,离开院子,跃马绝尘而去。

王少香一听,犹如晴天霹雳,呆在院子里。

王少香缓过神后,慌忙到许村,叫她弟弟王伟成去把张锦钊接回来。

张锦钊回到家时,已是气息俺俺,命悬一线。

张锦钊食了点饭后,精神状态似乎有所好转,只见他口中不断说着“鳝长鳅短蛤无尾。”

王少香哭着说:“夫君,你在胡说些什么呀.....”

小少飞说:“阿爹在吟蛤仔对。”

张锦钊点了点头:“下……下……联?”

小少飞随口答道:“龟圆鳖扁蟹无头。”

“龟圆鳖扁蟹无头”,张锦钊边吟边不停地点着头,“对,对得好,对得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