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9章 精进辩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高空中,传来一阵吟诵声......那飘渺而又神秘的声音如梦似幻,越来越远,越来越轻……

……

那时,释迦牟尼佛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居住在舍卫国祗树和孤独园。

或许是因为长年修行的缘故,有一些弟子渐渐懈怠了下来,开始随意放纵自己。

他们有的人集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整天贪于睡眠,耽于玩乐。至于修行嘛,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佛陀见状,教导弟子们说:“你们应当勤奋精进,认认真真地听闻佛法,讽诵经典、专注于坐禅修行,千万不能懈怠。不然的话,你们的智慧将被五阴所覆盖,不能显发出来。”

佛陀知道,不管自己是苦口婆心,还是声色俱厉,如果强行给比丘们灌输大道理,他们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抵触情绪,很难听得进去,说不定一转眼就忘个干干净净。

所以,佛陀并不直接讲述那些深奥的哲理,更多的时候,他像是在不经意间,讲述一些小故事,寓教于乐。

故事虽然像是无根的白云,却能长久飘逸在听众的心灵深处,就算故事的情节已经淡若游丝,它那美妙的智慧,深邃的哲理,依然像清风,像雨露,时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于是,佛陀就像一个老爷爷,坐在大树下,开始了娓娓道来:

在过去无数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为“一切度王”如来。

如来说法的时候,天下大多数的人民都来倾听。那时,大众之中有两个比丘,一个叫“精进辩”,一名为“德乐正”。他们两个人是好朋友,经常结伴共同来听如来讲经说法。

精进辩比丘听经的时候,专心致志,满心欢喜,所以当时就证得了“阿惟越致”——不退转的菩萨境地。

他神通具足,可以随意变化身形。

而德正乐比丘,听经时经常打瞌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所以毫无所得。

精进辩对好朋友德乐正说:“佛世难值,佛法难闻。百千万世的漫长岁月,才能出现一次。我们运气很好,恰恰遇到了一切度王如来,应当奋勇精进啊!何况,我们是出家比丘,是大众的榜样,如何能在听经的时候睡觉呢?你要知道,一个在听佛说法昏沉瞌睡的人,是有罪业的!因此,你应当勉励自己,努力提高警觉,时时刻刻保持灵明觉悟的心。”

德乐正听了朋友的话,感到很有道理。可是,他的瞌睡劲儿难以排除,就站起来走动、走动。

然而,当他走在精舍的树林之中的时候,又感到睡意难忍,走着、走着,便打起盹来。他心烦意乱,无法安详地经行。于是,他来到一处泉水岸边,静坐下来修习禅定。结果,他刚刚坐下,没有进入禅定,却先进入了梦乡……

这时,深知朋友习气精进辩,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便以善巧方便来度化他。精进辩变化成一只小蜜蜂,飞到德乐正的眼皮上,意欲蛰他。

德乐正听到蜜蜂的嗡嗡声,突然惊醒了,又开始坐禅。可是不久,他又不知不觉昏睡了过去。

这时,蜜蜂飞到他的腋下,狠狠在他的胸腹蛰了一下。德乐正疼得龇牙咧嘴,心中不安,不敢再睡了。

泉水之中,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妩媚动人;清泉之畔,五彩缤纷的大丽花,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最后,停在了花蕾上采食蜜浆。

德乐正见状不禁被逗乐了,忍不住笑了起来。

蜜蜂在泉水里洗净了身体,又飞到了花蕾上,它停在那里,昏昏欲睡,摇摇欲坠,这时德乐正对蜜蜂说偈子道: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

这时,他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好朋友精进辩故意做出来引导自己的。

从此,他经常独自修行,不再懈怠。不久他也证得了不退转地菩萨之位。

说完故事,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那时的精进辩,就是今天的我,而德乐正,就是弥勒。”

佛笑着说:“那个时候,我与弥勒共同听经。他经常昏昏沉沉打瞌睡,所以经文没有听进去,无所收获。若不是我想方设法以善巧而救度他,弥勒到现在也无法从生死中解脱出来。所以说,听到佛法之后,应当除去睡眠,舍弃放逸,锐志精进。”

虽然没有了那神秘老僧的监督,契此仍然能整夜坐禅不止,因为他已经从中得到了禅悦,感受到了禅定的美妙。

他白天劳作,夜里静坐,一点也不感到疲劳——佛法,就是这样的奇妙。

朝朝暮暮,时时钟钟鼓鼓;

岁岁年年,常常耕耕种种。

暖风几度吹拂,又是黎鹊鸣啼时节。小溪一夜桃花水,涨起百片鳞甲田。

好雨如同种田人的知心女儿,虽然远嫁他方,却不劳爹娘牵挂,该回娘家的时候就悄悄来了,淅淅沥沥,潇潇洒洒,温润着田野。

再说那天下午,契此与十几个农户,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雾雾蒙蒙的细雨在水田里耙田、插秧,享受躬耕的乐趣,不乐亦乎。

“站住,你们跑不掉啦!”忽然,从天华寺方向传来了一阵呐喊声。

“站住,你们已经无路可逃!”

“你们快站住!不然的话,等逮住你们,马上砍你们的脑袋!”

契此他们顺着声音传来的方位看去,只见三个僧人在前面拼命逃跑,他们身后紧紧追赶着一队官兵,情况万分危急……

天啊,僧人吃斋念佛,如何会违反官家的律条?

那三个僧人沿着水田里崎岖的田埂逃跑,官兵们走不惯这种象泥鳅脊背一样又窄又粘又滑的田埂,不时有人滑落到稻田里,追赶的速度稍稍慢了下来。

然而,契此的心依然紧紧揪着,因为这片稻田并不太大,一旦越了过去,就是无遮无拦的海滩,那么,这三个僧人就危险了……

那三个僧人越来越近,契此终于看清了,是影清、影空、影净他们。

也只能是他们!

天华寺五百多僧人,人人严持戒律,个个精进修行,唯独他们三个偷懒耍滑,挑拨是非,屡犯戒条……

有时候,契此真有些怀疑,他们三个是不是出家人?现在,也不知他们闯下了什么祸端,招来了官兵捉拿。

契此虽然不喜欢这三人,但还是要想方设法救助他们。

他们干活的田边,有一个挡风遮雨、看管庄家的屋子。当影清他们跑到跟前,契此使个眼色,示意他们进屋,同时,他也急急忙忙招呼庄户们回屋里休息。

十多个庄户汉子行走在田埂上,形成一堵移动的高墙,再加上他们都身披着宽大的蓑衣,更把远处官兵的视线都遮挡了起来,并把庄户们脱下来的水淋淋的蓑衣给他们穿上,头顶戴上斗笠。

三个和尚摇身一变,成了种田的庄稼汉。

官兵们追来之后,在人群中没有发现僧人,便到别的地方追赶去了。

契此的机智与大胆,终于使得影清他们化险为夷,躲过了一劫。

官兵们远走之后,影清他们三个扑通一声,一起跪倒在了契此面前,痛哭流涕,一边责骂自己,一边诉说着对契此的感激之情。

原来,在中原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盘踞在山西一带的李克用更是穷兵黩武,连年四下征战。影清、影空、影净本来都是农民,被强行征来当兵。他们害怕在血淋淋的战场厮杀中命丧黄泉,便结伴当了逃兵。

在战场上逃跑,一旦被抓住,必定会被砍头。所以,他们有家难回,只好背井离乡,一路向南流窜奔逃。

然而,各地都在征伐打仗,哪里有一个安生的地方?两年前,他们流浪到江南的时候,又被浙东观察使衙门抓了丁。

他们自然不肯卖命,再一次从战场上脱逃,溜到了相对安静的浙东沿海。后来,他们感到四方为家,到处流浪,混迹江湖,时时提心吊胆,常常担惊受怕,不如躲藏到寺院里安全。只要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就能得到信众恭敬、尊重,不愁吃,不愁穿,一切自有人甘心情愿供养。

于是,他们三个自己给自己剃了头,买来袈裟,谎称度牒丢失,在天华寺住了下来。

由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所以,也不遵守比丘的戒律,打柴偷懒耍滑,偷偷杀生食肉……

因为他们的种种丑行一一被契此撞见,生怕老底被揭穿,他们就屡屡恶人先告状,想方设法陷害契此,力图将他们赶出天华寺……

现在,契此不但不记恨他们,反而以德报怨,在危急时刻救了他们的命,他们的灵魂受到了极大震动,所以决心忏悔自己的罪过,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契此将他们搀扶起来,关切地问道:“你们现在怎么办?已经被官兵发现了行踪,万一被抓住了,会被杀头示众的啊!你们快跑吧,找一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千万别被人家发现了。”

影清苦苦一笑,道:“天下之大,哪里还有我们的出路?只有真正皈依佛门,忏悔罪业,以求灵魂解脱。所以,我们现在就回天华寺,一则发露(公开)自己的罪行,二则请求云清方丈给我们剃度。”

契此由衷地赞叹说:“好啊,好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殊途同归,只要最终能步入佛门,不管什么缘故,都是好因缘。”

佛门宽大,尽管影清三人坏事做尽,最终到走投无路之时才发起道心,云清和尚还是原谅了他们,为他们举行了庄严而又神圣的剃度仪式。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心忏悔,既往不咎。

影清三人的幡然觉悟,也算了结了契此的一块心病。

从此,他万缘放下,心神安住在湛然不动而又灵明不昧之中。他牢牢记住那神秘老僧的教导,时时刻刻保持自己专注于当下,全神贯注做好手头的事情,心无旁骛,意不他顾,决不算计比较,患得患失;要吃饭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吃饭,决不百般思虑,囫囵吞枣;到睡觉之时,就一门心思睡觉,决不痴心妄想,颠倒梦想。

他无论干什么,都觉得有滋有味,嚼得菜根分外香。因此,他每天下田劳动,看起来从未修行,却每时每刻都在专修。

江南二月春水平,和风送煦暖日晴。

草绿田畔近似无,布谷声声最和谐。

又到了播种时节,契此与庄户们整天忙着插秧。那天,原野里没有一丝风,蓄满清水的稻田水平似镜,倒映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绿绿的树。

契此在弯腰插秧的一刹那,忽然看到自己的影子清清楚楚映现在水中。

就在这司空见惯的时刻,不经意之间,他与自己的本来面目照面相对了!

在这一时刻,他感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空空荡荡,宇宙之中惟有一个真实的自己——他,大彻大悟了!

临水如照镜,身与影是一体的,我身系本体,影子是形象,二者不一不异,密不可分。

就是说:天真自性即佛性,幻化之身即法身!

此情此景,契此开口吟诵道:“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明心见性的喜悦竟然如此的强烈,契此心中的甜蜜装不下,顺着他的眼睛、嘴巴向外流淌起来……

整天不是笑眯眯,就是咪咪笑。从此,当地的人们都叫他“笑和尚”、“咪咪菩萨”。

那天傍晚,契此干完活回到天华寺的时候,赫然发现方丈云清正站立在高高的山门台阶之上。

好像,他是刻意等待着契此归来一样。

契此一只脚刚刚踏上第一级石阶,云清和尚突然喝道:“僧纳清修本分事,何故往来不得闲?”

契此回答说:“安座何需闲静地,稻谷丛中自有禅。”

云清意气风发,吟诵道:“风来松顶清难立,月到波心淡欲沉。”

契此也被激扬得豪情万丈,接着说道:“会得松风非物外,始知水月即吾心”

“哈哈哈……天华寺总算出了一个人!”云清和尚高兴得仰天大笑,笑够了之后,他对契此双手合十,说:“恭喜、恭喜,你大事了毕了。”

契此给方丈深深鞠了一躬,说道:“了则未了,办则不误。”

云清方丈正色说:“你已经悟道了,应该成为正式比丘。跟我到方丈去,我给你讲一讲比丘的戒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