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8章 向大海要金子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唉,这时势......”那个女孩的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欲说又上。

布袋和尚说:“那也不能把孩子往那个地方卖呀!你既然没能力养活这孩子,把她送到尼姑庵里去吧。”

那个女人说:“和尚,你是成心和老娘捣乱!告诉你,她爹已经收了我的银子,这人就已经是我的啦!你若再管闲事,小心我到官府里告你强抢人口!”

布袋和尚将询问的目光转向那中年男子。他却刻意回避,不肯抬头,也不吭声。布袋和尚从未见过这样狠心的爹,不由得踢了他一脚,说道:“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你怎么比虎狼还要残忍?你的心是肉长的吗?”

没想到,那中年汉子像打闷雷一样,双手捂着脸呜呜痛哭起来。

他一边失声哭泣,一边歇斯底里地倾诉说:“我不是人!我蛇蝎心肠!们都可以讽刺我、挖苦我、打我、骂我。可是,我愿意背井离乡逃难?我愿意舍弃自己的亲骨肉?还不都是被战乱逼的!你们站在干岸上,如何知道我们这些难民水深火热的滋味?等那些杀人如麻的流寇到了你们这里,再加上无恶不作的官兵,烧杀抢掠的土匪,你们就明白了我的处境!呜呜……”

布袋和尚悚然而惊。是啊,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怎么能责怪一个苦难深重的小民道德沦丧呢?

围观的人悄声说:“那你也不能卖亲生女儿啊!”

那汉子道:“我倒是很想把我自己卖掉,可是,谁买一个大老爷们呢?你们谁若是买我,我就不卖女儿了!”

人们面面相觑,都不吭声了。

他继续说:“我还有一个小孩子,我们一家总得活下去吧?”一个五尺高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了大家面前,泪流满面说,“你们都是好心的大老爷,请你们给我指一条活路吧!”

众人唏嘘不已,却也只能陪着流泪,毫无办法。

布袋和尚想了想,将汉子搀了起来,说道:“你把卖孩子的钱还给她,你们一家跟我到岳林庄里去。只要我们有一口饭吃,就饿不着你们。”

布袋和尚将中年汉子一家四口领回了岳林庄,却也领回了没完没了的麻烦——逃难的人们听说岳林庄的布袋和尚收留难民,便蜂拥而至。

上百个难民,差点把田庄的大门推倒、围墙挤塌!

小小的岳林庄,如何能容得下如此众多的流民?就算容得下,又怎能使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填饱肚子、安居乐业?总不能都剃了光头当和尚、尼姑吧?就算当和尚,也得有饭吃啊!布袋和尚的肚皮虽然宽大,却不能耕种出粮食。所以,整天乐呵呵的他也尝到了发愁的滋味。

傍晚,布袋和尚慢慢悠悠从岳林庄走了出来。他一边漫步,一边思考着如何安置那些难民。不知不觉地,他走到了庄前的海边上。

夕阳洒金,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似乎飘荡着一层金粉。若是能从大海里捞一些金子就好了,这样,那些可怜的流民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大海里捞金?

布袋和尚忽然被自己的近似于幻想的思维感动着,因为他真的要向大海要金子了!

原来,岳林庄前面的海湾十分平坦,经常被大潮侵入,海湾边上的塘田一直无法正常耕种,所以早已经废弃了。他由大海捞金联想到了筑堤造田——在海湾筑起一道长堤,阻挡住海水的侵蚀,这样就能把堤内废弃的塘田改造成旱涝保丰收的良田了。

布袋和尚虽然年轻,但他是大彻大悟的人,慧眼通天,他感到这个方法切实可行。

当夜,他找到裘村的那些乡绅,与他们商量拦海筑堤的事情。

裘村民众一向对这个整天笑眯眯、乐呵呵的大肚子庄主很有好感,再加上围海造田是造福乡里的好事,是安置难民的善举,因此,村民都积极响应。

于是,布袋和尚带领着那些难民与当地的村民,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了筑塘修堤。

浙江沿海,潮害频发,所以,修海塘自古以来就是沿海人民最为重要的大事。那些有经验的老塘工都知道,修海塘、筑海堤,首先要打木桩,取走松软的海泥,抛下大量磐石作基础,然后在迎波面砌上石料,才能经得住狂浪大潮的冲刷拍击。

布袋和尚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就把这些费力、费工、更耗费钱财的工序全都省略了,他指挥着人们直接用沙子来修筑海堤。

这松散的沙子,能经受得住狂潮、台风、巨浪的冲击?

布袋和尚拍拍自己的大肚子,对心存疑虑的人们说道:“你们放宽心,风浪来了,有我的大肚皮挡着呢。”

当地人都知道,这个看起来有些邋遢的胖和尚很是有些道行,不但料事如神,而且他做出的一些事情,事前往往看似超出常理,事后却又感到合情合理。所以,人们不禁暗中猜测:以沙堤挡风浪,莫非,布袋和尚有什么奇特的法术不成?于是,人们就悄悄留心着他的一举一动。

经过几天的观察,人们发现,每天人们收工之后,布袋和尚总要独自到几里之外的横江口,用他那只布袋装回满满一袋子东西,然后趁着夜色在新筑的堤岸上边走边撒,嘴里还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那谟婆誐缚帝舍吉也母那曳怛他誐多野……”

有几个胆量大的年轻人十分好奇,他们在布袋和尚走后,赶紧到大堤上查看,然而,布袋和尚撒下的不过是黄沙而已。

天晓得什么缘故,布袋和尚撒过黄沙的新堤,就会变得坚硬似铁,用镐头刨上去,也只能刨出一个小白点。这条异常牢固的沙堤,至今依然发挥著作用。一千多年来,天文大潮冲击,长年累月海浪冲刷,台风卷起狂涛拍打,始终无法撼动这项古老的水利工程……

黄沙一抔湮海水,化作长龙锁波涛。

沙堤建好之后,挡住了海浪,潮水不再侵入,布袋和尚马不停蹄,立刻带领人们平整堤内的土地,把这片荒芜了多年的地主修成平平展展的稻田。人们看到,北侧有一个高高的土丘,南边是一个低洼的水潭。挖平土丘,填入水潭,就能多整理出几亩土地。大家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土地的重要,所以,未等布袋和尚吩咐,大家自发行动,开始挖掘土丘,填埋水潭。

布袋和尚见此情景,欣慰地笑了,于是,他放心地返回岳林庄,去处理庄里的事务。

第二天上午,他来到造田工地,发现土丘依旧高矗,水潭仍然幽深,工程进展不大。他再看那些干活的人们,一个个满脸倦容,无精打采,有一些人干脆躺在了干燥的地方,懒洋洋地晒起了太阳。他心里明白,前些日子筑海堤的时候,人们干得太猛了,消耗了过多的体力,现在疲态尽显;再加上粮食不足,人们只能半饥半饱,所以人人无精打采,心有余而力不足,效率当然大打折扣。

布袋和尚高深莫测地一笑,并没有责备大家,甚至连鼓动、激励的话也没说,而是转身走了。

他来到一片竹林边,捋了一把青青的竹叶,放入那只布袋里。他再次返回了工地,趁人们不注意,将布袋里的竹叶悄悄倒入了水潭之中……

一会儿,只见水潭之中像是开了锅,一大群活蹦乱跳的鲫鱼,有的快速游动,有的跳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上山追兔子,下河摸鱼蟹,历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欢快事儿。

况且,他们都是饿着肚子的难民,如何肯放过这个一饱饥肠的大好机会!看到水中的鲫鱼,人们眼睛发亮,都来了精神,纷纷下水摸鱼。

这些鲫鱼真有些邪门,居然一个劲儿往水潭边上的土丘里钻。

奇了怪了,只听说过鲇鱼打洞、泥鳅钻泥,疥蛤蟆埋到土堆里,何曾见过鲫鱼在土丘上打洞?

人们总是这样,越是好奇越来劲,就不停地往土丘里面挖,非要看看这些会钻土的鲫鱼长得什么模样!

然而,这些鲫鱼比泥鳅还滑,人们刚刚挖着土丘,它们又钻回了水潭。

人们不禁来了气,发一声呐喊,说:“填平这个水潭,看你们这些死鱼头还往哪里逃!”

人们又激动又兴奋,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甚至忘记了时间,只是使劲挥舞着镢头,刨土丘、填水潭,忙得不亦乐乎……

转眼之间,大半天时间倏然而过,原来高高的土丘被挖没了,深深的水潭被填平了,那些奇怪的鲫鱼呢?人们却一条都没捉到。

然而,他们并不失望,反而更加开心,因为,就在他们近似游戏的过程中,一大片平平整整的土地形成了。

望着这旱涝无忧、不受潮水侵袭、能保证他们生计的稻田,人们的眼睛潮湿了,模糊了……

一颗菩提心,百亩幸福田。

晚钟敲明月,早朝叩心弦。

布袋和尚的慈悲誓愿筑成了五十丈沙堤,围住了大片海滩,改造出了一百多亩排灌便利的良田。

然而,他能改天换地,却无力阻止大唐帝国内的连年混战。

黄巢的起义军早已远离了两浙,但战火却一直没有平息。

因战事波及,兵燹蹂躏,村落变成一片焦土,城镇化为残垣断壁,人们纷纷外逃,土地荒芜,十室九空。

东部沿海远离战场,相对安全,所以,这里集聚了大量躲避战乱的人们。

人多地少,粮食严重匮乏,吃饭成了大问题,每天都有饥民活活饿死……

出家人本来应该一心修行,打坐念佛不问世事,但布袋和尚却悲天悯人,为饥民的出路而心急火燎。

近几年,岳林庄的收成几乎没有上交过岳林寺,全都接济了难民,他也多次外出化缘,以解流民的燃眉之急。但是,这些办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若想使这些逃难的人们真正安顿下来,唯有土地;若想生长出更多的粮食,唯有土地!

可是,到哪里去寻找大片的土地?

岳林庄外通向小海湾的岸边,有一座蜿蜒起伏的大山。它莽莽苍苍,雄浑生动,好像一条奔向大海的苍龙,正在仰天长啸。

因此,当地人都叫它“啸天龙山”。

布袋和尚爬上啸天龙山之巅,久久伫立在峰顶,向前方凝望着。

山势逶迤,海岸蜿蜒,山脚下的浅浅海湾,大潮退后的滩涂,裸露着烂泥、草墩。几小块零星的田地,可怜巴巴的萎缩在岸边,田埂被潮水冲得扭扭歪歪,七零八落,一副十年九荒的惨败模样。

他再举目远望,辽阔大海浩浩荡荡,波涛滚滚,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海到天边天是岸,山登绝顶人为峰。

布袋和尚人在绝顶,眼望天边,心中的豪情油然而生!他决心开展一场更为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运动,向荒芜的滩涂要土地,向东海龙王借粮食。

因为有前期修筑海堤的成功先例,所以,附近十多个村落的人们,以及大批难民都很佩服布袋和尚。

他的禅杖所指,人们立刻浩浩荡荡奔向了治海防潮、围滩造田的筑堤工地。

三年辛苦不寻常。

人们在布袋和尚的指挥下,咬紧牙交,苦干三年,终于在啸天龙山脚下造出了两千五百亩稻田。

这片大田的海堤虽然打了木桩,砌了石坡,却还不如那道沙堤坚固,最终被海水湮灭了,据说有其因缘。

当初,大堤修筑完毕,土地开垦、平整之后,经过丈量,共得水田两千五百余亩。

当地人看着平展展、旱涝无忧的土地,不由自主地起了贪心,他们私下里夸大了原来那些零零散散、十年九灾的土地的数量,总共扣下了五百亩自己经营,没有租给参与修堤造田的难民耕种。

因此,各种历史文献对这项工程的记载都是“得田两千余亩”。

布袋和尚慧眼通三世,如何不明白当地人的小把戏?

他之所以一笑了之,一则,是因为当地人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滩涂,修塘筑堤出力至微,理应多得一些好处;

二来,成住坏空是每一件事物的根本规律,都是因缘和合,自然会随缘而变。因此,五百年之后,潮水冲毁了海堤,海水灌人,所有的稻田变成了一片汪洋……

五百亩,五百年,绝对不仅仅是巧合。

那些难民,大都是城里的居民,不会种庄稼。插秧时,他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脚丫子在田里乱踩一气,真正是“手忙脚乱”。

他们插过的苗田,这里过稀,那里太密,这一株深,那一棵浅,东倒西歪,杂乱无章。

更要命的是,由于他们的脚下移动没有规律,胡乱挪动,将水平耙平的地面踩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这样一来,插到脚印里的秧苗没了头顶,栽到泥巴坨子上的水稻露着根,低处的必将被淹死,高岗上的会被晒干。

如此种下的水稻,收成必将大打折扣!

布袋和尚下到水田之中,向人们传授着插秧要领。

他向后移动腿脚时,不是高高抬起,再重重落下,而是脚丫子在泥里直接向后移动,这样就不会在平平的地面留下深深的脚印。

他每一列插六株秧苗,身体左边两株,右边两株,双脚之间两株。这样插出来的秧苗,株距适当,横平竖直,左右成列,前后成行,无论如何看,都平平整整,齐刷刷,如同网格一样。这样的稻田,通风最好,充分利用了光照,也就是最合理地实现了密植。

布袋和尚一边插秧示范,一边吟唱着根据自己的悟道偈子改编的《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后来,连当地的人们也纷纷效仿布袋和尚的“六株”插秧法,种出来的稻田格外好看不说,而且秋后的产量也大大提高了。

那时候,农户都不重视田间管理,等到秧苗成活之后,并不及时耘田,田地之中,稻秧与杂草丛生,水稻与稗子比高。这些稗子与杂草既影响水稻的采光,又与之争肥,因此普遍收成很低。

布袋和尚是一个开了悟的人,心灵已经完全与自然规律相契合了,所以他深知,农田里的杂草,如同禅者心中的杂念,杂念纷飞,智慧不现;杂草丛生,水稻难长。

他来到田间,用禅杖在稻株之间点点戳戳,将那些杂草连根去除。

如此一来,草死了,地松了,水稻扎根容易了,生长得更加旺盛。

他又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

三分耕种七分管,从种到收多耘田。

杂草入泥变肥料,秋后满仓笑开颜。

这些年来,布袋和尚的种种举措从来就没有出过错误,所以三里五乡的人们也就习惯了听从他的劝告。

于是乎,人们如同布袋和尚手拿一根禅杖耘田,也不“比猫画虎”,专门用木棍来戳稻田中的杂草。

可是,他们拙手笨脚,没有准头,杂草去除的不多,伤害的稻秧不少,真是弄巧成拙,画猫画虎反类鼠。

为何同样一根木棍,到了布袋和尚掌中,灵巧得如同手指,而自己拿着却如此不听话?

他们专门来到岳林庄,向布袋和尚请教。

布袋和尚听了之后,差点没把自己的大肚皮笑破。

他用禅杖一个个敲打着他们的脑袋瓜子,数落说:“你们长的这个东西都是榆木疙瘩呀?看到我用禅杖,你们就非得使木棍吗?我和尚没家没业没儿女,你们为什么一个个老婆孩子一大窝?”

“嘿嘿….”村民们被他数落得不好意思了。

布袋和尚说:“你们别光嘿嘿,不动脑子。你们要记住,什么事情都不能生搬硬套,比葫芦画瓢。就说耘田这件事吧,我那一天因为手上有个伤口,不能沾水,不得已才以禅杖代手的。真正的耘田,应该是躬腰用手,将杂草连根拔起,然后塞进稻秧下面的泥里。这样,既除了草,又肥了田。就算没有草,也要将稻子株株摸到;土地暄松,根深苗壮。”

一个青年农民不解地插话说:“可是,你用禅杖耘田,不用弯腰,既省力,又快捷。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布袋和尚说:“老话说,熟能生巧。贫僧我整日禅杖不离手,自然运用自如,如同手臂延伸。你们初次用木棍耘田,当然不听使唤啦!”

原来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