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16章 业由心造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图书,常会问父母书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

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门。

所以,有时我们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原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做人的道德规矩,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一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想到国家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同不?有什么差别?所谓佛以慈眼观众生,所以画佛不难,可是要画佛的眼睛真难。我要一位画师替我画张菩萨像,过了两个月画好了,我看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但是交代他点睛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好坏都在此了。

尤其是画佛像,眼珠子点对了,跟活的一样。我要这位画师点睛前吃三天素,沐浴净身后,打坐静下来,等灵感来了,拿笔就点,包他成功。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达了。

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这么一对眼睛有千万种不同形态,但是不论什么形态的眼睛,修行到某一个程度时,善眼就出来了,自然变得慈祥。你们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经由修行转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能转心就能转业。若此心不能转,又有什么用?

善眼菩萨的报告说“一相无相为二”,佛法中有个大法门叫作一相三昧,另有一个法门叫作一行三昧。

什么是一相?就是禅宗祖师说的“打成一片”,行住坐卧都是那个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若你只是上座有禅,下座无禅;口中有禅,心中无禅,那有什么用?就算你在修行,即使你在说佛法,也是造业,说不定错误引导人家,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当老师的要特别注意,误人子弟是罪过无边的。像我当年有几位老师把我误了,可是我还是很尊敬他。

相,就是境界。念佛有念佛的境界,止观有止观的境界,学密宗观想有观想的境界。学密宗的观想,每一个坛城(道场之意)观想起来都不同,每一个佛像观想起来也不同。

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

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为生理上的气机,地水火风的作用与心理上的宁静,拿物理观念说,彼此摩擦,就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体。

这种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如果认为这种现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这个魔不是什么鬼,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搞成精神分裂。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自己着相。

到了没有境界了,就是无相,这是与一相相对的,就成了二法门。实际上,无相还是相,空也是相。无相是空吗?这只能勉强这么说,真正说来,空也是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

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我常说的:“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

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

我们做个实验,你看书上这个“二”字,大家都了解两横是二的意思,这是因文字相而意识到它代表的意义。

你如果不通过思想意识,只盯住看“二”,过了一阵子,你会认不得了,不晓得是什么。

因为这两横是个观念,所以你看这个字懂它的意思,联想到二的观念,后面是有个意识的作用。

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眼前是个相,它本来是空的。

你打坐想证得空相,很容易,就写个大大的“二”字,放在眼前盯着看,看了一阵就不知道在看什么了。所以一切现象本身就是无相。

在这里,讲了许多不二法门的道理,很多都可以用现实体验,进入道体的境界,你们自己要留意。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

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

完全无病无痛,心情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

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

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从中原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

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如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x那。

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前段有一位同道说他乘马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马车跑过去,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我听了哑然失笑。

如果换一个心态,那不一边乘车一边骂修路的人才怪,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受罪,给人又捏又??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

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轻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受罪当中求福。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它们的本性是一个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泰国盛产的榴莲,号称是水果之王,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不用说吃了。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泰外,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但是同桌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劝我试试。

既然如此,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当成是好吃的吃。头三口真不好吃,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吃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吃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道开始带人学静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每个都会害怕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众生都怕空的,都抓着个有。

《金刚经》说,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单独过生活,那种寂寞和无聊,能够当成享受才能学佛。享受与不享受,罪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是不能学佛的。

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慧。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有这样的智慧,自然不受一切相应理论所束缚,连解脱束缚的观念也没有了。如此,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做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芯,如此而已。虽然灯不是很亮,但也会伤眼。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有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才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

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书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

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

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攻寒。”你再好的功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功夫就垮了。

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

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

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

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盘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净戒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戒菩萨是表示,真正到达了诸法皆净的境界。解是见解、知解,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知见上的解脱。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有所修为,凡是有所依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例如念佛、数息,或是静坐时用意识求个空的境界,都是有为法。

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有为法。大彻大悟,成佛的人,才真正到达无为法。无为大致分两种:有余依涅槃,习气没有完全断根,依空为究竟,是罗汉果;无余依涅盘是佛境界,一切习气净尽,“净解”了,是大无为境界。涅盘翻成中文有时候就是无为。

一般观念以为,修有为法的不是外道,就是魔道。例如守窍、练气脉、念咒扶鸾等,有所作为的皆是有为法。世间观念是把有为、无为分开的,真正了道的人,看有为无为只是观念的问题,皆是唯心所造。假如真能心如虚空(这是彻底的虚空,不是意识造出来的,否则又成了有为法),就能够将有为无为合一。换句话说,就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都没有妨碍。如何达到呢?就是要有清净智慧,绝对清净的智慧,以智慧而得解脱,这个就是不二法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