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2章 品《维摩诘经》(40)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现在《维摩诘经》的主角换成了持世菩萨。

我们要注意,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同佛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持世是保持这个世界,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在家在俗是世间,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没有两样。

做到这样才能够修持、行道。

佛转向持世菩萨,要他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持世菩萨向佛表示他没有资格去,因为他从前住在静室修道,大概不晓得是在哪个山里,又盖了个茅棚或修个庙子,庙子里也不清净,就再找个房间,房间修成关房,什么人都进不来,就清净了。

要知道,大魔王是所谓的天阿修罗,还是有功德的,有相当的善心,但是嗔心烦恼不断,一切业习的种子不断。

磨在古时是写成磨,就是磨难、折磨的意思。

挫折、烦恼都是磨。你肚子饿没饭吃,饭就是磨。

夫妻吵架,彼此就是对方的磨。

后世把石改成鬼字变成魔,你就把魔想成鬼了。

实际上修道人都有魔。譬如我常说自己一天到晚还受魔,但是什么天魔、阴魔我都不怕,最怕人是魔。

人找你麻烦,看到真烦死了。

你不要以为看到什么三头六臂、牙齿露出来的、青面的,那些一点不可怕。

人事魔最可怕了,我觉得人变魔可怕多了,这是真话,你们要注意这个道理。

另一个道理,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

基督教说上帝万能,但是为什么却不能降魔?

上帝与魔鬼并存,上帝的本事有多大,魔鬼也有多大,那上帝就不见得万能了,这个最重要了。

佛法也是同样道理,佛能够降伏一切,最后还是降伏不了魔。

在《涅盘经》上说,佛要涅盘了,就问这个魔王波旬,好了,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你总该高兴了吧?

魔王说,差不多,高兴,但是也不高兴。

佛说,我走了五百年后,还有我的弟子,正法还可以住世,五百年后你还有什么办法来破坏佛教?

这些在《涅盘经》里都有。

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办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讲你的经。

佛说,啊!你行!你厉害!这是魔破坏佛教的愿力,我们眼看着这个时代都快要来了。

中国老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你大。

做人的道理也一样,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可是坏事一来就好多接着来,这个娑婆世界就是那么痛苦。

魔鬼不稀奇,处处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

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华严经》也说过,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萨的转变,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来磨炼人,看你能不能过关而成道。

所以修行人并不必一定怕魔,经过一番魔障,道理进步一番,过了这一关你就跃进一步。

所以魔王波旬是天人境界,这是看不出来的。他带了一万两千个漂亮的天女,自己变成了帝释的样子。

帝释住在仞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的中心,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

持世菩萨正在静室中修道,当时不晓得是魔王来了,以为是玉皇大帝带着天人来了,还吹打着音乐。

经上没有细说,但是一定还带着五彩祥光从空而降,到了持世菩萨那里。

帝释率领随从向持世菩萨恭敬行礼,然后站到旁边,是那样的崇拜他。

你看一个人修道到这样,你们假使打坐或念经时,不要说来了那么多天人,就来个土地公公或城隍爷给你磕头,我看你不晓得要多高兴了。

老师啊!我功夫进步了,那个城隍爷土地公都来拜我了。

你一定高兴得发疯了,不只是发疯。你看,修行多难,持世菩萨是大菩萨了都分辨不清,以为是天人玉皇大帝来护法了。

持世菩萨批评他,你虽然福报大,是玉皇大帝,不要太骄傲放恣。

古时中国的帝王权力多大,但是只敢说是天子,祭天时一样要跪下来,自称臣,这一套天人观念看似神话,但它构成了宇宙观念的制度,所以天人的福报比世间的帝王还要大。

但是,持世菩萨告诉他不要放恣,你看他带了一万二千天女,而且又有那么多音乐,排场不得了。

持世菩萨接着对他说法,他教训玉皇大帝,你还要进一步修行才行。

我们出家修行的人不敢享受五欲的快乐。五欲是修道人要远离的。

你又有天女,又听音乐,又唱歌又跳舞。

五欲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堕落的,你虽有善报做了玉皇大帝,这个并非究竟,更应进一步修道向善。

向上修就要走禅定的路线,戒定慧的路线。

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观身无常。

这个世间的命,欲界的命没有什么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

就算到了变易生死的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证道。

至于财富,古代人间皇帝拥有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当了玉皇大帝,人世间都属于他的。

人的生命身体是正报,财产物资是依报。

譬如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光寿无量是正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琉璃为地,七重行树等等,是他的依报。

我们世上人有的身体有缺陷,有的特别健康强壮,这是正报。

如果没有房子没有钱,那是依报不庄严。我们修行人要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就要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才能做到。

有人这一生虽然生得端正,一切很好,就是没有钱,因为前生不布施的关系。

有人这一生功业大,钱也有,但是身体有缺陷,一辈子治不好,没有办法。这就是前生持戒不清净所致。

又比方常用花供养佛,可能他生来世会长得庄严漂亮,像花一样好看。

不过你小心,好看也会招来很多麻烦,因果要注意!供养在不要发求好看的愿,这个因一不对,果就不对了。

供养花的时候要求一切为众生的福报,就是使人一见起恭敬心,不要只为自己。

回过来说,生命是正报,财物是依报。

持世菩萨劝魔王波旬假扮的玉皇大帝,当然他不知道这是魔王,魔王的威力同玉皇大帝一样的,天人魔王,魔王天人。

我们这个乱世,在佛经上来说是劫数,这是三界里天人和魔王在作战,佛经上描写开始时天人容易失败,最后天人反攻,魔王败了,就带领了无数的魔兵魔将,躲到莲藕的一个洞里。

魔王用他的神通,把莲藕的一个小洞变成了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天帝就找不到他了。

这莲藕的洞在哪里?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房里也有个莲藕的洞,这是表法的道理。

像持世菩萨这样的大菩萨,事前都看不出来这是魔王,他对魔王般的玉皇大帝说,你应该看空了,“而修坚法”,坚就是修订,再进步上进,坚固。

假如持世菩萨看出是魔王的话,他会不会还坐得住,会不会起恐怖心,这还是个问题。所以这魔王对他还留了一手,化成帝释,正面来诱导。

魔对胆子小的来吓唬他,对胆子大的,像菩萨境界的吓不住,他就现出可爱的面貌。

这持世菩萨对魔王的说法,是正法,讲得都很对,是善的一面。

修行人行善业道,一切清净放下。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

菩萨觉悟什么?觉悟是悟道,有情是利他,自利利他是为菩萨。

菩提萨埵在中国文化就是道人,有道的人。

菩萨在中国有几种翻译名称,又叫开士、正士、大士。开士是开悟者。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

魔王化身的玉皇大帝就劝持世菩萨,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作供养,可以帮你扫地啊、烧水啊、抹桌子啊。中国后来送人丫寰说是“可备扫洒”,就是引用自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

持世菩萨持戒很严谨,尤其出家沙门是比丘,修苦行(头陀行)的比丘衣服不超过三件。

所谓三件不是说天气冷了,你穿百件不可以,三件是以袈裟为标准,披上袈裟还要露出膀子,在印度天气热可以,到了中国,尤其在天冷的地方,你怎么能只披一件呢?

所以就有了海青,海青是汉朝衣冠,大袖。头陀日中一食,零碎的东西都没有了,只带个钵和净水瓶,净水瓶的梵文音译为军持。中国有一句名诗:“空街夜雨注军持”,就是夜里下雨,拿个净水瓶在外面接雨水。

天落雨在中医学上叫无根水,医书上写熬药用无根水,就是下雨时半空中接来未落地的水叫无根水。这些都是常识,不告诉你们将来书都读不懂。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扰故汝耳。”

持世菩萨责怪魔王的话还没讲完,维摩居士这老兄就出现了,对他说,“这不是玉皇大帝,是魔王,来扰乱你的!”连是不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维摩居士第一句话就骂了他。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维摩居士气派大,就对魔王说,你怎么把这一万二千天女送给和尚?他怎么行?统统送给我才对!他照单全收了。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魔王一看到是维摩居士来了,就吓死了,心想,糟糕,碰到他了,这下完了,魔王这下要忘本了,就像《三国演义》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魔王当时就想隐形,不灵,又把所有的神通使出来,仍然逃不掉。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当时空中有个大声音就来了:波旬!叫魔王的名字,你赶快听话,把一万二千天女给他,你才走得了。

“魔以畏故”,魔王听到了空中声音的警告,大概是魔王老祖警告他,没有办法,害怕了。

“俛仰而与。”这个文字用得非常美,俛仰是形容低下头又抬起头想了半天,舍不得,又不得不给的样子,最后只好把天女给了维摩居士。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就对这些天女说,你们的老板把你们送给了我,就属于我的了,第一个条件,给我听话,先要发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下了第一道命令,然后维摩居士当场把一万二千天女作了处理,教育他们。一万二千人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维摩居士用大神通力,根据每一个人过去的业力,现在的个性,对每一个人分别作不同的教育说法,每一个天女都觉得维摩居士在自己面前作单独教育,使得一万二千天女,每一个人都发心修菩提正道。这两句话可不要随便看过去了。

教育完了,维摩居士说,“你们现在肯修道了,有佛法清净的法乐可以享受,再不要去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了。”

有学佛的道友说:“这个或那个是种享受。”我一听,这还在魔境界里,说是信佛修道,老实讲,资格不够,只能说像那个样子。讲一句话你们出家人不要多心,大陆江浙一带,在家人有时故意称和尚为和样,和尚的样子,南方话尚、样同音。

和尚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为人师可以让弟子道力生起,叫人和尚是真正尊敬的称呼。你们不懂,看我叫住持法师为和尚,还以为我不尊重他。

天女即问:“何为法乐?”

能够懂得什么是法乐的,才够资格称作居士。这里天女就问维摩居士,什么叫法乐?注意!这里正题来了。

答言:“乐常信佛。”

维摩居士回答:常常处处要恭敬佛,不是只有到了佛堂才如此,自己内心恭敬,才是信佛。

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

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萨,那是表法。

真正的佛在哪里?在你心中。

佛经告诉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位是一体的。

佛是化身,心是法身,众生是报身。

也可以说,佛是报身,众生变成化身,这个无定位的。

怎么叫常信佛,怎么是真正信佛?你现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庙子烧香磕头,你自己的心,一切众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才是信佛。

所以说,佛以佛,以慈,不是以怨恨轻视的眼光看别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我以前做过领导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讲什么都喊得很大声,背着我可就有花样了。

任何人对你越恭维得厉害,越靠不住。

我经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说,绝对不服从的人问题最大。

有些翘头翘脑的,你吩咐他就这么办,他不同意,真是讨厌,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对的。

这时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样,把自己这个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来。桌子一拍,好!就照你的办!这样才可以做上面的人,很痛苦啊!

本来上佛法课不跟你们讲这些的,这些课不是跟你们上的,把你们教会了也没有用。

这些是给真要为人上者,或者将来能当师父的时候就有用了,作师父也要包容徒弟啊!

不要说徒弟了,你的儿女也是有自己意见的,都是乖的吗?儿女、徒弟都一样,只好包容,该骂的骂两句,好的要奖励,过后呢?讲句不好听的,管他妈的!反正我要死的。

你晓得自己总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没得气了嘛!你不要以为我这不是佛法,这就是咒,即说咒曰:管他妈的!就好了。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笑话,你真学了这一法就行了。

“乐观五阴如怨贼。”五阴是受想行识,若这个身体像冤家一样,不迷恋它,把它放下。

你们在理论上可以看出这个身体像冤家,在情感上可亲得很,这个身体你能空得了吗?

空不了的。

众生享受的都是属于五欲之乐,佛享受的是清净涅盘之乐,但是如果贪图清净,被享受困住了,一样是魔境。

要搞清楚这个道理,才能明白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的道理。

什么叫魔女?

贪图享受之乐。

什么叫魔境?

贪图享受之乐,凡有所著,所执着、所贪着的,统统是魔。

了解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义。

魔女悟到了这个道理,能转过来,烦恼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称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

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如同留形住世,身体永久存在,随时来去。

但是这可不是随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没有程度,算不准修来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乐观四大如毒蛇。”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的。

这四大如毒蛇一样在咬我们,在吞噬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本身不是这个肉体,我们每天,为了这个身体忙碌、为了身体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时间,三顿吃饭,大小便,穿衣脱衣,睡觉等事,都不是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体所需要。

这身体是四大组合而成的,中国俗语说学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这身体不是我,我现在只是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我不可能拥有身体的,它随时变去。

虽然是暂时使用,这四大的身体还是很麻烦。

菩提不能证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扰。各位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中,大部分是被身体困扰,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饿了冷了,或者是身体的变化,荷尔蒙分泌失调引起情绪好坏,所以要观四大如毒蛇。

可是谁能做到“乐”观四大如毒蛇?

若四大能够观空,再进一步,进入妙乐境界,那才是观四大如空而得定。

得定的人在定中是乐,是享受。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个绝大的享受。

不过,如果大乘菩萨“耽着禅悦”,贪着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万行的布施法门。

话虽这么说,你们年轻同学没得到禅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这句话来讲,自称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禅悦,看不起这小乘法门。

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够修到禅定,才发大心而舍弃禅悦,那才可以谈菩萨戒,否则不能谈的。

所以说观四大如毒蛇,然后达到四大皆空,在这个境界得妙乐,得享受。

据我所知,有的已有很久的修持经验,你听了这个话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你坐起来非常舒服。其实你还是在四大中,你感觉到的是身体受阴的快感,你正在被蛇吞没而不自知,不要自以为是。要四大完全观到空,没有身体存在,没有受阴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乐,这才是观四大空以后的妙乐。

维摩居士告诉这些魔女,你们所贪图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

要得到究竟的享受与快乐,必须能乐观四大如毒蛇。

“乐观内入如空聚。”什么叫内入?

我们身体外面有六根,大概我们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体上,不过在身体表层以内。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见了。有人说意根所在,是从心脏连到脑的部分,他们不知《成唯识论》说“第六意识不住身,又偏寄身中”。

我们一接触到外界的东西,内在就会有反应,所以叫做内入,这就是六入。

六入进入到身体内部,便产生了思想、情绪各种的变化。

我们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内部有个东西,在想,在作用,就把这个东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这里搞。

其实你觉得很清净、很空,那是外法尘进入内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们觉得内在有个思想,来来往往,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尘的影像,就是所谓六入进到内部来。但是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现在维摩居士提出来,教他们观,所谓止观,你要观察清楚,一切六入进入内部,你以为内部有个东西能够思想,维摩居士告诉你,如空聚,假的。

看起来有个东西住在里面,好像有个生命的东西,实际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声光变化,到内部来,一下就过去了。假使我们死了,六入不能内聚,就是人体的死亡,我们活着时是六入内聚。但是这个六入内聚有没有这个东西呢?毕竟没有东西的,是空的,假的。

我们身体四大也是这样,感觉死人比活人重,我们抱起一个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较难,为什么?

他四大中的风大没有了,所以就感觉重了。

譬如气球充了气比重就轻了,如果扁了的话,这气球比重就比较沉重了。

所以这身体内部是空的,空空洞洞的。

我们或者觉得内部有个思想,有个感受,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骗。

上一句“乐观四大如毒蛇”观身空,

下一句“乐观六入如空聚”观心空。

身心皆空,达到乐的境界,得禅定的妙乐,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要好好观察牢记。

“乐随护道意。”怎么样能随时随地保护修道最初发心的意念?

我经常讲,上课时不要打坐,要看经本,不然自己在自欺。为什么?你说喜欢听课,心很清净,那同玩弄听其他东西是一样的。

你们自己不观察,喜欢听其他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你心以为在打坐,其实是大散乱,结果用这个时间好像在听课,也不看书本,在那儿打坐,听得很有意思,这叫作秋风过驴耳,秋天风吹过驴子,驴子同猪一样的,这个耳朵吹进来,那个耳朵吹出去了。

所以智慧永远不能成就,结果这个经典也听了,那个道理也听了,一问他,讲都讲不出来,记也记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过去未来,是靠“随护道意”这一念。

要看《华严经》净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

所以为什么一直要依《华严经》净行品来修行,可是谁做到了?

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统统在颠倒中。

“乐饶益众生。”这更难了,是菩萨行,乐于在一切做人做事中修菩萨道,处处是利益他人。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于听法。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做小人。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生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

因为讲了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回答。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隔。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

一个学者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