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5章 天籁之声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莫不是上天重现当年隐居天露山,阿莲妹跌落佛仔墩旁的明镜湖中的情景?抑或是在回光返照?又抑或是阿莲妹仍活在当下,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众生,天机示人?这情景,令六祖惠能浮想联翩。

沉吟所思间,一道闪电随着一声霹雳惊雷炸响,直把安道诚、六祖惠能从神思悠悠之中惊醒过来。

安道诚惊醒过来后,伸展了一下双手,揉了揉那双老眼昏花的眼睛,抬头看了看黑云翻滚的天空,急着对神会说:“不好,暴风雨快要来了!快去叫醒你师父回寺去。”

说奇也不奇,怪也不奇怪,六祖惠能、神会和安道诚他们三人刚踏进龙山国恩寺里,只见乌黑密布的天空,被一阵狂风吹散,地面上卷起漫天黄叶,暴风过后,天地间又恢复了常态,风和日丽,龙山国思寺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六祖惠能和神会、安道诚回到斋堂甫一坐定,只见法海急脚前来,微喘着大气,说:“师父,昨天前来听您说法的禅僧、信众,一大早便来到殿堂,恭候师父说法。他们都说,‘昨天师父您的说法十分精彩,听后豁然开悟,很想知道契此后来的结果’师父,是不是……”

“师兄你……”神会刚要打断法海一下,把昨晚师父彻夜未眠,天未亮便回去老家,直到现在还未有休息过的经过说出来让法海知道,好让他去告知禅僧、信众,让师父休息一下。

谁知,六祖惠能已洞悉神会所想,向他摆了摆手,说道:“法海,你先去殿堂对他们说,我等会便到。”

再说六祖惠能和安道成诚、神会在斋堂用过膳后,稍事休息了一会。

当六祖惠能神采奕奕地登上殿堂之际,殿堂下一遍欢呼:“南无六祖惠能大师!”

欢呼声后,殿堂又响六祖惠能那犹如来自佛国的天籁之声——

再说这一年,释迦牟尼佛游化到弥勒的故乡——波罗奈国,居住在施鹿林中。

那天,佛陀乞食已,在一株亭亭如盖的大树下敷座而坐。

身边站立着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罗睺罗等声闻弟子,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以及弥勒等人四周围绕。

尔时,弥勒见佛陀静坐下来,脸上放射着安详的光芒,便从座位上站立起来,从大众中走出来,走到佛陀跟前,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顶礼之后,说:“世尊,我有一个疑问,意欲请教,唯愿您能给予解答。”

佛陀灿烂一笑,开金口说道:“弥勒,你问吧,我一定详细解说,令你满意而归。”

弥勒见佛陀允许,兴奋得手舞足蹈,赶紧问道:“世尊,菩萨成就什么法,能迅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只有佛才能觉悟到的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真理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智慧周遍宇宙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即为了成就这种觉悟。所以弥勒才那样问道。

释迦牟尼佛听弥勒如此一问,忍俊不禁,说:“弥勒,这个问题,你早已明白了啊!你是为了利益大众才故意问的吧?”

弥勒挠挠后脑勺,“嘻嘻”一笑,算作回答。

佛陀接着说:“好吧,也只有过来的人才能问到点子上,才能问出如来如是深意。你们大家仔细倾听,并且要认真思考,别辜负了弥勒的善意。”

于是,佛陀讲述了五十五种远离恶道、速证菩提的方法……

……

弥勒见佛陀说法完毕,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用极其优美的声音赞叹佛陀的功德。

这时,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弥勒不但智慧超群,而且文采斐然,他如何有这样的才能?”

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尊佛出世,佛号‘焰光游戏妙音自在王如来’。当时,佛所在的地方有一个婆罗门青年,名叫‘贤寿。他看到焰光佛妙相端严,神态安详;面貌熙怡,如月盛满;威光赫奕,如日显曜;行若春风,止若青松。贤寿万分欢喜,心中发愿:我也要在将来世,成就这样庄严的功德之身,但愿如来以足到我身上。这时,焰光佛早已明白贤寿的心思,随即用足踢他的身体。当佛下足的时候,贤寿得到了无生法忍(即把心住在不生不灭的真理上)。焰光佛当即对大家宣布说:贤寿证得了无生法忍,已经达到了不退转菩萨的境界,而且马上能成就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通六种神通。”

说完,释迦牟尼问阿难:“你知道那个贤寿是谁吗?”

阿难摇摇头,佛陀告诉他:“过去世的那个贤寿,岂是别人?他就是今天的弥勒!”

阿难想了想,说道:“既然弥勒早已证得无生法忍,如何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啊,既然弥勒早已到了不退转的大菩萨境地,如何到现在还未成佛?

释迦牟尼说:“弥勒修菩萨行已经四十劫,我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于我勇猛精进的缘故,便超越了他,在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佛陀的眸子里波动着一种如梦似幻的神采,他的思绪回到了往昔幽远的岁月——

大雪山巍然耸立,高不见其顶,阔不见其边,唯有冰雪覆盖,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一个冰清玉洁的清凉国度,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那时候,没有佛出世,也没有佛经流传,但仍然有菩萨在艰难修行。

这一天,荒无人迹的大雪山下来了一位婆罗门,在空旷的山野住了下来,修菩萨行。

大雪山南麓极其安静,树林葱茏,流泉奔涌,药草遍地,水泊密布。高山瀑布宛若银河倒挂,石间小溪如同琴声坠地;诸多鲜花周遍围绕,姹紫嫣红,香雾迷朦;飞鸟走兽融洽相处,莺歌燕舞,一片升平……

最为惬意的是,漫山遍野干果滋繁,种类难以计数;地下还有各种莲藕、众多甘甜的野芋,所以,婆罗门独处山中,可以随意采食诸果,从来不用为饮食担忧。他每天吃过野果,便跏趺坐禅,系心静思。

山深世隔,只招烟霞为伴侣。

岁古年长,单凭花草纪春秋。

白雪消融红花艳,绿枝长后黄叶飞。婆罗门经历了无量岁月,依旧道心不退,苦行不止。

因其久住雪山,姓名尽失,称之为“雪山大士”。

雪山大士——婆罗门,因无佛法做导航,修行如同盲人在荆棘丛生、陷阱遍布的孤峰绝顶探索道路,不但被扎的遍体鳞伤,而且随时都可能一脚踏空,坠下万丈悬崖,粉身碎骨……

难以成行偏要行,毫无希望仍旧望。如此艰难的探索,如此坚韧的毅力,使得释提桓因等天人大为惊奇,他们想考验、考验雪山大士的求法意志究竟有多么坚强。

于是,他来到了雪山南麓,站立在距离雪山大士坐禅处不远的地方。

他以一种柔和清雅的声音,吟诵了过去佛所说过的半首偈子: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说过这半偈,罗刹鬼便来到了雪山大士的面前,向四方张望,好像寻找着什么可口的猎物。它虎视眈眈的眼睛中所流露出来的目光极为凶残,令人望而生畏。

这时,苦行多年而毫无进展的雪山大士,闻听了那半首偈子,心生欢喜,犹如夜行者面临绝境之时,忽然看到了一盏明灯;亦如顽疾缠身的久病之人,正在痛不欲生之际,突然遇到了良医好药;好像落海之人遇到船舫,仿佛焦渴万分之时找到了清泉,宛若最为干旱的时节终于盼来了春雨,恰似浪迹天涯的游子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家乡……

雪山大士欢喜踊跃,心花怒放,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随即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四下环顾,寻找说偈之人:

是谁以诸佛的妙音,

为我打开了解脱之门?

是谁在众生沉沦于生死睡眠之时而独醒,

高唱一曲觉悟的歌吟?

是谁能于地老天荒的沙漠之中,

以甘露滋润饥馑的苦行人?

究竟是谁说此半偈,

启悟我心,

犹如春风中摇曳的花神?

然而,他看到的,是一个面目狰狞的罗刹鬼怪!

如此恐怖丑陋的面容,何以能说出如此美妙深奥的偈子?难道烈火之中能生长出艳丽的莲花?冰天雪地之中还有温暖的流水?

然而,雪山大士毫不犹豫,因为他想,我现在没有智慧,无法探究到过去的因缘,或许这个罗刹能得见过去诸佛,从诸佛那里听闻到了这半首偈子。

他当即走到罗刹面前,问道:“善哉,菩萨,你在什么地方得到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首偈?你于何处拾得了佛世尊所宣扬的正道。现在世间的无量众生,因为业障缠身,始终没有福德听到这样奥妙的法理。”

没想到,那罗刹却回答说:“大婆罗门,你不应该问我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是多日没吃到食物了,到处求索而不能得。是饥渴苦恼使得我的心很乱,因此而随意胡说八道,那两句偈子,犹如谵语梦呓,其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并非我本心所能明白的。”

雪山大士说:“菩萨,你所说偈子,语句未终,意思也没有表述完全,为什么不说了呢?我刚才听了半首偈子,我将拜你为师,终身做您的弟子。”

罗刹答道:“你也太自私了吧?只是担忧自身,却不见我眼下被饥饿熬煎,痛苦万分,如何能有力气为你说法呢?”

雪山大士赶紧说:“您以什么为食呢?我去帮您寻找。您吃饱了肚子,也好为我说法。”

罗刹苦苦一笑:“我所吃的……”

雪山大师想了想,严肃认真地说道:“您将后半首偈子说完,我闻听了偈子之后,我愿意将我自己的身体奉献、布施给您,作为食物供您享用。”

罗刹冷冷一笑:“世界上世界上谁会相信你的这些鬼话呢?仅仅为了短短两句话、区区八个字,你能贡献出自己百般呵护的身体?能舍弃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

雪山大士回答说:“罗刹,你真没有智慧!比如有人布施易碎的陶罐,却能换来金银珠宝之器,你换不换?我现在就是这样,舍弃不坚固的肉身,却能得到金刚身!我若像现在这样,命终之后这个身体还有什么用?还不是要被虎狼、枭鵰、虫蚁所啖食?而且连一丝一毫功德也没有。我今天为了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肉体而换金刚身,所以为了八个字甘愿舍弃生命。”

雪山大师心中无限欢喜,随即解下自己身上所穿的鹿皮,为罗刹敷置了一个庄严的法座。恭恭敬敬说道:“和尚,请您上座说法。”

他亲手将罗刹搀扶上座位,双手合十,跪了下来。

罗刹总算说出了后半首偈子: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罗刹说完偈子,生怕雪山大士反悔,赶紧说道:“你现在已经听闻到了整首的偈子,你的愿望我已经满足你了,应该将肉体施舍给我了吧?”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大士反复吟诵着这首偈子,思维朴实,越发感到妙义深刻。

为了利益众生,使后人能够十分容易地得知佛法,他将这四句偈子书写在岩壁、树干等处。他继而爬到高高的大树之上,凌空跳下,舍身于罗刹……

当他的脑袋即将撞上岩石,马上就要粉身碎骨的刹那,罗刹恢复了帝释天王的身形,在空中接住了雪山大士,将他平安放回到地上。

这个时候,所有的天神都现了神形,在释提桓因的率领下,稽首顶礼于雪山大士脚下。

释提桓因赞叹道:“善哉、善哉,您真是大菩萨!有您这种为法舍生的精神,必将在无明黑暗之中点燃巨大的火炬,照亮觉悟真理、解脱痛苦的道路,能为所有的众生带来无量的利益。我是为了爱惜佛法故意来考验您,但愿您能接受我的忏悔。你于未来世,必定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完,释提桓因及诸多天人向雪山大士顶礼,忽然隐去了踪影。

那雪山大士,其实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因为他为了半首偈子的缘故舍弃身命,以此因缘得以超越,在弥勒之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是一个极其遥远的年代,在我们这个婆娑世界,有一个大国王,名曰摩诃罗檀囊。意思是“大宝”------统领有五千个小国,可谓其大;国力富强,珍宝无数。国王有三个宝贝儿子,老大名叫摩诃富那宁,老二名曰摩诃提婆,最小的一个叫摩诃萨埵。萨埵太子小小年纪,心地十分纯真善良,经常与小动物们在一起玩耍,平等地对待一切生灵。

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里,国王与王后带领着三个王子,还有护卫他们的大臣、将军,到山野里游玩。或许是国王年事已高,或许是因为午休的习惯,到中午野餐之后,国王感到有些疲倦了,就在山林中暂时休息了。

三个王子年轻力壮,精力充沛,他们结伴翻过山梁,穿越密林,继续在山野里探险、玩耍。

云雾封川壑,一鳞半爪藏龙气;

林木满山冈,草窝石洞觅虎踪。

果然,他们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发现了老虎的踪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