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11章 奇缘(1)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祝寿礼与夫人虽然感情很好,但心中始终有一件遗憾事:结婚已经七年多了,却未能生下儿女。在农村,有没有子嗣继承香火是一件天大的事。

为此,祝寿礼夫妇不但在乡间到处求医,而且还不惜花钱到处寻找名老中医求方取药,药煲都烂了好几个却未能见效。

祝寿礼的父母亲见邻居都已孙儿绕膝,带来的是欢声笑语,他们的内心更为难受与焦急,老是催促祝寿礼再多办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农村各地一时摆脱不了的传统习俗。在村里一些人的白眼下,膝下无儿无女的祝寿礼夫妇更觉得低人一等,度日如年。

再说天露山里洞镇洛洞村今年风调雨顺,田地里的各种作物都获得大丰收,在乡贤的力荐与资助下,洛洞村特地举办了大型的探亲活动。

这一天,惠风和畅,万里无云。

李金兰那外嫁到筠城锦水的姐姐李金风来到里洞天露山洛洞,与妹妹团聚,跟乡亲们细叙家常。

李金凤得知妹妹李金兰结婚多年不育、求医无门的情况后,柳眉蹙起,想到了什么,说:“阿妹,听说我们天露山佛子墩那里有一棵姻缘树,许多人前去烧香求姻缘与子嗣。山上天露寺有位大师替人问卜解签,指点迷津津,化凶为吉,听说很灵验。听说那位大师出身于杏林世家,也会给人望诊治病,你们不妨前去试一试。”

似沉沉黑夜见到了一缕曙光,有一份可能,就要用十分努力去争取。

于是,李金兰和祝寿礼便跟随李金凤来到天露山佛子墩。

天露山是南海之滨的最高山脉。凡是名山都有着名的主峰,如东岳泰山之玉皇顶,南岳衡山的祝融峰;而天露山耸入云霄的主峰叫天峰,仙气缭绕,气势非凡,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仙丹之所,所以,也是方圆百里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宝地。

佛子墩在天露山的半山腰处,小山墩上的那块巨石形状很似盘面而坐的送子佛一卢俊勇佛。

在新州当地人的口音中,“墩”字所发出的音与"丁”字的音近似,所以人们也将“佛子墩”称为“佛子丁”,卢俊勇笑佛石前插着很多香烛,大石被烟烛熏得灰黑。

在灵气逼人的佛子有两棵相距三丈远的大榕树,长得枝干苍劲虬长,粗大的横枝各自伸向对方,相交成拥抱之状,交叉树干浑然天成一个“心”形,这让人感叹:天公造物,不可思议。

人们习惯地将这两棵相拥相连的大榕树叫做“烟缘树”。

八年前,李金兰在天露山姻缘树下遇到了祝寿礼,两人一见钟情而结成连理,所以,这里也是值得他们夫妇纪念的地方。

在这神奇的烟缘树左右两侧,有两根由树根生成的粗树干,成了两棵小树,有如一对仔仔。当地的人说这是烟缘树诞下的两棵仔树。所以不少人来到这里,烧香许愿,祈求姻缘好合,添丁添福。

祝寿礼与李金兰虔诚地在”佛子墩”那酷似卢俊勇佛的大石前插上香烛,点上酒水,作了一番祈祷。

李金凤又将祝寿礼夫妇带到天露寺。

天露寺始建于唐代,早期位于山顶,与岱山寺形成椅角对峙峙之势。后来,因山顶上小路崎岖难行,香客前往不大方便。山寺迁到太平圩镇附近,而天露寺则迁到半山腰处。天露寺规模不大,青砖副墙,石板铺地,飞檐高翅,风吹挂角铜铃,叮当作响。平日信众如云,香火鼎盛。

祝寿礼与李金兰给寺里的佛像上了香,作了祈祷后,走出大雄宝殿、见侧殿那边有位大师背着一个背篓匆匆进寺来。

李金凤指着那大师,对李金兰说:“家姐,他就是寺里的住持。”

这位住持年过花甲但精神夏铄,身子瘦高,皮肤白哲,脸庞略长,花白的卧蚕下的那双眼睛晶光闪烁,好像是阳光照进的千年古潭。

他身穿一件灰色的僧袍、穿平底黑色僧鞋,这位老禅师的相貌在慈祥中又不失精明。

祝寿礼与妻子李金兰跟随着李金凤来到住持面前,拱手施礼:“大师好!”

住持双手合十,还礼:“阿弥陀佛。”

“大师,我妹妹与妹夫有一个疑难问题想得到你的帮助。”李金凤指着李金兰与祝寿礼,说道。

小僧上来将住持的药篓取走。

住持扬手指着客堂:“好的,你们随我来。”随即将李金凤一行人带进客堂,各人在酸枝椅上坐了下来,小僧给他们斟上清茶。

住持呷了一口茶,放眼望去,见来者是一对中年夫妇,那个男的脸罩愁云,欲言又止,坐在男子旁边的李金兰脸色绯红害羞。

住持见惯了这种年纪与神态的中年夫妇,心中有数,先自开口:“两位施主,如果老衲没有估错,你们这次前来是来求子铜的吧?”

“大师眼如明镜,洞穿世事。”还未启齿,住持已预测到自己心里之暗结,祝寿礼不得不佩服,称赞过后,用手指着坐在旁边的李金兰:“说来惭愧,我夫妻结婚已经七年多,尚未能开花结果,今天专程前来是要大师给我们帮这个大忙。”

李金兰搭腔上来:“所以望大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引领自省。”

住持对祝寿礼的面相与手相察看了一番后,问祝寿礼:“你是哪里人?”

祝寿礼指向前边:“洛洞村。”

住持:“那是个好地方呀!”

祝寿礼感到奇怪:“啊,大师缘何识得我们的乡下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