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011章 三世佛学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要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处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个条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显教密教共同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我们普通人只把它当作佛学名词记住算了,没有用到功夫上,这就不是学佛。

佛在世时,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证入大阿罗汉?

因为他们基本是修四念处的。四念处怎么修呢?念身不净,所以要修白骨观或不净观,真正观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觉,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虽然已不在世间,他的修持法门全都留下来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经典,怎么样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

法门,都在经典中,你读了而用不上,其奈经典何!佛也拿你没办法。

《维摩诘经》这里所说的,依然离不开大小乘所共通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随便哪一点抓到了,都可以到家的。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这完全是在讲学佛人内心的修养。佛讲一切法无相,尤其在《金刚经》中,明确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也讲“诸法空相”。既然强调无相,为什么又说成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

净土经典也讲佛菩萨“相好光明无等伦”,为什么?在解脱道上,一切无相才能空,才能证到形而上本体。

相好庄严还是由功德来的,所以要修一切功德,学会看相就知道,世上很多人都是讨债的面孔。讨夫妻债、讨儿女债……满街都是这种不友善的面孔,一个欢喜的相都没有。有人的相貌是“对面不见耳”,从正面看不到双耳,相学上说是富贵之相。但这还要其他条件配合。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圆满,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

我在前面提到过,自己在参学经验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小说也写得对,说入定的人宝相庄严,脸相变了。如果打起坐来,满脸苦相,背还窝着,说入定了,那是绝无此事的。真得定了,色身气脉必然通的,所有神经细胞自然会松开(不是散掉),脸色自然是端正柔和的。所以相好庄严是从功德来的,什么功德呢?戒定慧的功德。修心能改相,这是必然的。

维摩居士说,“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别的打扮。我提醒过同道,不要认为学佛了,外形就可以邋遢,你仪容还是要端正。

你看,没有一个佛菩萨像是不装扮的,身上挂的戴的满满的。只除了一位,地藏王菩萨,他是出家相,可是他的头发刮得比鸭蛋还光,也是装饰。但是过分重视外形也是不对。所以真修行,不装饰或过分装饰都不对,因为不合中道。

身心能转变,一切功德庄严就具备了。这要随时修惭愧心,就是谦虚,就是随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这就是惭愧心。真正知道惭愧的人,是正修行人。惭愧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件衣服,随时忏悔反省,改正自己,修到功德圆满时,身心自然会转变。虽然没有修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一定与众不同。所以说“惭愧之上佛”。

“深心为华?”,用深心作所戴的花饰。深心是般若,深心是佛境界,佛能穷一切智,通万法之源,所谓天上天下无所不知。等于是中原文化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真儒者一定学问渊博,无所不知,这就是深心,是最好的装饰。

“复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对一个修行的人而言,不论在家出家,什么是财富呢?七觉知(信、戒、惭、愧、闻、舍、慧)的正道修行即是财富。但是如果自以为悟了道,有了大财富,不肯与别人分享,你的道也完了。

为什么世人崇拜成道的人?因为成道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指导我们修行。如果他只想成就自己,那我们就用不着供养他了,这只是一个没有道的自私的人,连基本罗汉成就都谈不上。

所以,得了道的人,要“教授以滋息”,好像是存钱生利息,教授他人,看到别人能够有所成就,心中有无比的欣喜。

孔子的学生说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如此。但是太难做到了。我们教书久了的人,想想实在很惭愧。“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三大乐之一,如果碰上了天下之笨才,就成了人生之一大苦也。

可是你能放弃愚痴的人吗?那就不是教育者的心情,不是菩萨道。虽然骂,虽然生气,还是要教,这叫作我的妈呀,有时觉得这么叫还不够深度,应该叫我的外婆呀。即使教出来的学生跟自己一样的程度,老实讲,并不快乐。禅宗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乃堪传授。”可是虽然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还是要教下去,这才是诲人不倦的精神。

“如所说修行”,这是维摩居士谦虚的话,也是告诫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佛所教导的去修行,不是光搞佛经的思想。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但修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是要回向,也就是要布施出去。譬如我们现在讲佛经和在听佛经,假定有什么功德,都要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有什么利益自己不占有,就是回向的精神。只要有布施,一定有回向,你抛出去的力量多大,回转来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也就是口号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回向就是大利,你能把一切布施出去了,你还怕会饿死吗?就算饿死也好,你的尸体还可以布施给蚂蚁、细菌,又再回向下去,那可真成就了。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定慧为基础,以四禅八定为根本。我们看到近百年来,佛法愈来愈衰落,原因在于修行人证果的太少,空口说理论的愈来愈多。真修四禅八定的人没有,连初禅定都得不到。维摩居士在此提出来,我们修行人要以四禅定为基本的创作。

为什么修禅定而不能得定?因为没有得净命。你要非常注意这个净命。我们是怎么活着的?有两个部分,一是身体,一是心念。任谁都想活长久一些,可是我们现在这世界上的命是浊命,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我们的命生来就是浊的,身心内外没有一样干净。能修成白骨观不净观的人,基本上是修得净命,气质都变化了,身上的细胞、骨节都变白净。其实我们死了,骨头是没法变得纯白的,都会带黄褐色,就是业重,除非是真修到白净。密宗讲气脉修成了,这个身转了,才能够得净命。

为什么打坐连初禅都到不了?就是因为肉体气质没有转化。维摩居士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诉你了:净命而生禅定。由禅定而得智慧,但是要得到智慧必须要多闻、多看、多记,所以说“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自觉就是明心见性,证道了。要先自觉才能觉他。真讲修行,就不要轻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这都属于多闻增智慧,正是培养你悟道的法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无根水,甘是形容微带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

得禅定的人说,是得到诸佛菩萨的甘露灌顶,也可以说自己为自己灌顶,自己的口水都是带甘味的。

到了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饮食,因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脱,烦恼少了。

即使心中故意想着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烦恼。但是虽然解脱了烦恼,可是离解脱生死还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诉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还不算是解脱,了生死。这只是定力功夫够了,能解脱分段生死,还没能解脱变易生死。

学佛有三样缺一不可的:解脱、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脱,解脱圆满了才得法身清净。换言之,不得解脱,般若不会圆满,法身不会清净。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没看到的话,也不会得般若,也不会得解脱。

这里说,有禅定的定慧等持的甘露,以解脱的浆液滋润自己生命。这个时候自然没有烦恼,自然念念在净土,净心洗练自己,用持戒作为抹在身上的熏香。

我常说笑,作菩萨要先会抽烟,否则被人家供奉起来,烧香熏得脸都黑了,不抽烟哪里受得了。尤其中原特别喜欢烧香供佛,有句乡下话说,“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把菩萨讲得很势利,这都是民间迷信。

佛经上所说的香有多种,有烧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们这个禅堂,平常很少烧香,用一种喷的檀香代替。烧香会染污空气,烧得太多邻居还会出面去告你,其实真正供养佛菩萨,用心香最好。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净,这就已经供了香了,这就是心香。所谓心香一般,你在佛前一站,两手合掌礼拜,心中一念清净,就是礼拜,是真正的香供养。若你礼拜下去,心中还有一点烦恼,就是不干净的礼拜。

真正礼拜,心中无所求,无所念,无我相,也无礼拜之相,就是心香供养。所以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刚才讲到了心香一瓣,要怎么成就呢?非修订不可。所以戒定慧,定在中间。真得定了,不要讲戒了。得定了,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就无戒可犯,那是真守戒了,是性戒,自性清净为戒。

起心动念还会有烦恼妄想,纵然守戒,守的也是不干净的戒。虽然不干净的戒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受得痛苦,因为是用压制的。这功德不是道念的功德,有道念的人,对于声色犬马、钱财富贵是不动心的,看见了等于没看见,用不着名与利都是没有凭据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暂,就算活了百岁,也只像是风中的烛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输给出家人了。

能够摧灭了烦恼之贼,可以得罗汉果位,是大勇士,超越一切,可以降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建立弘扬佛法的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上面讲到罗汉证空,定在空性。

何以罗汉还是算小乘呢?

因为只见到性空,而不能起有,虽然勇健无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见地不同了。

虽然知道诸法不生不灭,为了示法(就是为尚未开悟的众生证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现十方诸佛一切国土,如同日出,没有看不见的。

天文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阳系统。同样的,诸佛菩萨的国土,也不知有多少。

在念这一句经文的时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多得很,无不现前。乃至在这桌上的洞眼中,都可能有一佛国土,这是没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华严境界是重重无尽的。《维摩诘经》所表现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见方的房间,能容纳三万二千张天一样高的座位,以及天华着身等等。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真讲功夫了。我讲一下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参考。我在读书时,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刚经》给我,一定要我念。

我这个人在这方面可能与你们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而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念。我那时住学校宿舍,早上一定四点起床去操场练功夫,练完了有时再钻回床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傻劲。现在早上又要多个活动念《金刚经》,我就一人躲到会客室去念,当然也不希望别人撞见,认为我老土落伍,居然读起佛经来了。

老实说,刚拿到《金刚经》时,我根本不明白内容,不过心里就生欢喜,管他是般若还是波罗,也不去找佛学字典,就这么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

这样念到第四天,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都空了。

我觉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诉他我把《金刚经》念跑了。他是学禅的,见了我就向我道恭喜。

我说我不再念了,他也说不必念了。

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师父,问他要怎样去学佛?他说学佛一定要发愿,然后早晚做功课。

我表示敲木鱼诵经我做不到,他给我一本《普贤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养心愿。

你们学密学显的,有没有磕满十万个大头,拜十万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养个三五年不断?没有的话,不要求通什么气脉。还有没有起码读一万遍《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你们在家出家的都没有做到!

我当年学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现在,还是有个自己的佛堂,虽然有同学偶尔会帮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定自己动手。

制心念,看黄金与狗屎一样。

你们拜佛时还做不到无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观想到十方三世亿万不计其数一切佛前,都有个我在礼拜供养,这都要能观想得出来。所以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尤其是学密宗的,如果观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学密了,不如买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如来也在合掌拜我这因地上的佛。我们现在虽然还不是佛,可是都有成佛的因,谁说我们不能成佛!如果连这样的气魄都没有,那也不用学佛了。因此说「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根据《普贤行愿品》,我们供养十方诸佛,也就是供养我们自己。道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大乘佛法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体本空。虽然本来是空,可是起行时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实的。

如果修净土而着净土之相,则非究竟,因为佛土也空。因为众生没有证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来教育众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与入世。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这句偈子对我们的见地很重要。修行的成就是证到即空即有,妙有真空的境界。用唯识的道理来讲,是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切众生的形体、声音、姿态(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各个不同,现象差别很大。但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本体却是一体的,没有两样。这个“一切”的也是假名,因为在言语上不能不这么说,可不要真当成有具像的东西。譬如同样是电流。

尽管众生各类千奇百怪不同,无畏力菩萨可以在一时之间,使他们完全呈现出来。这位菩萨的神力如此之大,但是我们都没看过他的塑像,对不对?这要了解,佛经上菩萨的名号,代表的是他的功能,学大乘佛法的人,不应在佛菩萨名称上着相。例如过去有些人的名字中有土、水、火等字,就很可能是因为要弥补五行欠缺的缘故。现在比较少人这么做了,但是又流行什么姓名学。也有人非常信风水的,像我就不来这一套,专找所谓不好的地方去住。道理是,在德不在名,在心不在行。所以这些术数之类,你说看起来好像有关系,真有关系吗?也不一定。懂了道理就能随遇而安。

说到菩萨的名号,无畏力菩萨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诸位,大家犯戒时好像什么都不忌畏。

有人找你帮忙出点钱,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够用,这时就成了有压力了。有畏就有所顾虑,有所计较,有所打算,这就是凡夫。

真修到无畏,就是大解脱。所以无畏力菩萨是等同虚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和万类众生同时呈现。

了解这个道理,你们学禅定,想神通,不用来问我,我不会告诉你,我也没神通。

通从定发,先求定。哪一种定才发得了大通呢?见了自性真空,明心见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们虽然还没有到达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发愿,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达。

修大乘佛道的菩萨不怕魔,也不怕邪,因为自己精通邪门歪道。如果仅通佛事,而不通魔事,就不叫作佛。仅知有善念,不知有恶念也不叫做佛。就像有人只要在白天看得见东西,到了晚上就看不见东西,那不是健康的人。

有成就的人常在一片光明中,不论什么邪门歪道,光明一照,全都变成了佛道。所以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又譬如一把刀,医生用来动手术救人,也可以被用来伤人。刀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别,差别在用的动机。

诸佛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善人恶人都要度。因为要度恶人,甚至会示现魔行,这就是四摄法,用现代话来说,是教育的方法手段。摄是摄受,就是包容。再重复提一次,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到爱语,我小时候读的课外读物《增广昔时贤文》,你们应该去读,其中有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碰到人总要打个招呼嘛,不要理都不理,这是爱语的表现。另外一种解释,是自己人生经验丰富了以后才知道的,也要谢谢当时的先生们不愿意讲穿。

说句笑话,这两句话给情报工作的人来用却很好。讲到利行,就是凡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去做。同事就是别人喜欢做的事,就一同去做,用这个方式引领别人,走上正途。

常见有人一定要勉强他人做事,例如找人一起去庙子烧香拜佛,别人不去就说人家业障重。换了我在年轻的时候,恐怕会揍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人?伤自己口德,况且是不是业障还难讲。行菩萨道不应这么做,比方你找人去听《维摩诘经》,人家想打麻将三缺一。好!我就牺牲,陪你打牌,但是你要下个礼拜陪我去听经。这四摄法要做到真难,我就做不到,所以我没资格做佛教徒。有时真是累极了要休息,偏有人要来谈话,如果说对不起没时间,那犯了戒了。能忍着疲乏,陪他坐下来谈,即使他不是真有需要,满口空话,也耐心听了,这才是菩萨。这真难了,虽然做不到,然而心向往之。

这四摄法是一种诱导教育,像是在哄众生。所以说“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了解这道理就会明白,真正修行不在山林中庙堂上,要在魔境中修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