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85章 品《维摩诘经》(4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个证明文凭,就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

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

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不讲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

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

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

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

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

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

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

摄,就是包括进来。

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人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

有人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

但是有人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

他们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

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做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

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们打坐要想清净就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智慧来修行。

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开了。

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

定就放不掉了。

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摄智慧修行。

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以摄悭贪,起。”就是布施波罗蜜。

修菩萨道要起布施心,这是大乘菩萨道六波罗蜜的第一条。

为什么要起布施心?

是为了摄悭贪。

我们人都有悭吝的习惯。

悭吝不是节省,节省是道德,是对自己的节俭,对人家的宽厚。

如果因为我自己节省,对人家也节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悭吝,是舍不得。

悭字是心字边上有个坚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点都舍不得。贪,是有了还想更多。

凡是众生一定悭贪,你说自己能不悭资,不容易的。

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书不能舍,所以人家问我借书我都不借,因为常常有去无回,乃至一套书借出去,回来少了一本变成残书了。

这个心理就是怪,我将自我反省讲给你们参考,大家自己要警觉。

不过现在我不怕人家来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为我把它都抄写了,公诸天下,你来借十本也可以,我还有好几十本呢。但是,你看,这还是悭吝心。

所以修菩萨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讲过有三种布施:除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不花本钱的,但是大家做不到。

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他一个法子不怕鬼,虽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谎的,但是只要他不怕了,也就灵了,这也是无畏布施。

又比方有人到了极困难的地步,你没有钱帮他,就告诉他一句话:“我支持你!欠了账我替你还!”

其实你比他还穷,但是,嘿!这一句话就救了他。

给他精神支持,就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医生说他的病是绝症,我就对他说:「你怎么相信这些医生,他懂个屁!我帮你看了相,现在一摸你的脉,你起码再活十年!没有事的!」其实我是乱说的,他听了居然就好了,我这个咒就灵了。

但你给人家无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才行。

早段时间,有个同道中人托人转告我说:“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吗?某人某人都来看过我了。”

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

那人接着告诉我,他自己家的屋子又被一辆马车撞进来,家人几乎送命。

我听到他的话,差点脱口而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话到了嘴边咽了回去,就说:“他全家人赶快忏悔,念《地藏经》,我明天送过来,立刻就开始念。他那个面相可以活到九十岁的,不要担心。”

这都是现成的故事,给人无畏布施,法供养。

“以化犯戒,起。”就是持戒,尸罗是戒律的梵文音译。

因为防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制定了一切戒律。

戒律的修行法门,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众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

我们对于悭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对于容易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这样对不对?

对?你将来做法师时,可不一定要这么认为啊!你一定要懂得方便,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悭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命,他不会听的!本来还相信佛法的,你教错了他就不相信了。

对悭吝的人,你干脆教他持戒,一毛钱不要乱花,不义之财也不苟取,他会非常听得进,就信佛了。

学到某一个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开了,自然肯布施了。

如照佛经那么讲,教悭吝的人去布施,绝对行不通的啊!我的经验很多很多。

倒是教唆犯罪的人做布施还容易,他天天去声色场所,往往一掷千金,你要他在某个地方出点钱,他就干,这样慢慢引导他,使他自然不会犯戒。

教育要懂方法,不要刻板,抓住“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你还贪呢!他早就弹跑了!

以前我讲《金刚经》,《金刚经》也讲布施的,有个有地位又有学问的朋友本来天天来听,后来就不来了,后来跟其他人聊起,他们说这个人认为我上课指着他骂,因为他有几个钱,认为我讲布施就是要他把钱拿出来给我。

唉!你说,我这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众生。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辱,忍辱可不能硬忍啊!硬忍要忍出肝病来的。

我经常讲,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

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当皇帝的,而当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这个人靠不住,那个人靠不住,这个人对我不恭敬,杀了他。一个人真正做到无我也就无所谓自卑。

真正绝对傲慢的人不会怀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听我的,看不起我也要听我的,那是只有诸佛菩萨才做得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

我现在深深体会,自己年纪大了,有时候就懒啰。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你们注意这句话:“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虽然事情办不完,可是大家这么爱护我,怎么办?有时同道的人也劝我,你太累了,年纪大了,要多保重一点。

我说,算了,早死早了。

他们又说,你也要为我们多留一些日子好不好?道理不错,就听你们的吧,好像我还要卖个交情似的。

但是,真老了吗?真是事做不完吗?不是的,还是偷懒。

懒是怎么来的,有身相!有的时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来,虽然我也没有定,但是我们总喜欢学个定,一定就不想动了,这一不想动,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

有时只好牺牲所贪图的舒服,只好起来吧!坐吧!这一下就做完了。

今天早上跟他们还在讲这事,有同道早上七点钟上来,看见我坐在书桌前,就说,师兄那么早起来啊!

其实,我昨天坐在那儿看书做了一夜。

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后接着九点钟就有事,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会睡个无天无地,干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过饭,我还觉得精神好得很。

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还可以到三点。身相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看你们真是好懒,年纪轻轻还不如我这个老头,真不精进哪!脑子更不精进,经看了记不得,精进一点嘛!不就记得了吗?

连我现在都还在记东西,多用几次脑筋就背出来了。

要背到第八阿赖耶识去,不要在脑里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识就背出来,嘴里就念出来,脑子里就反应出来,那就背来了。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来了!你们不是最希望学禅吗?

怎么打坐?

打坐不是禅啊!但是要学禅定的禅,非从打坐开始不可。

大乘的禅固然不在于坐,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学禅定的禅,学这个如来禅,也是以打坐为基础。

修禅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菩提者正觉也,你打起坐来在身体上搞气脉、搞感受、搞境界,根本离菩提越来越远。

学佛是修菩提啊!菩提者觉悟智慧之道,要参究。

所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这是参究菩提的正路。

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们有一点点问题,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点点问题,就来了事!老师!

我告诉你们,不要问我啦!你有依赖性始终不会成功的,我死了你怎么办?你自己先参究,有了结论再来问我,那就好办了。

妈妈生给你一个头脑为什么不用!智慧是正思惟来的,菩提是参来的。

你打坐腿麻腿痛也来问我为什么,你坐久了,腿当然会痛。

你真要问,就要问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还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参!有位同道都七十几了,二十几年来,每天功课不停,一定读一卷《地藏经》,早晚一定打坐。

早些日子还问我:“这个真要命的啊!半个钟头嘛,腿一定发麻,怎么熬也熬不过去,是啥个道理?”

我说:“这没啥道理,你熬一熬就过去了,熬不过去是心的问题,你好好参。现在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你一动就开枪,包你一天都熬得下来。命要紧时哪还会管腿?”

不过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问题去看骨科、神经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们年轻人这一关都过不去吗?

你真熬过去了,气脉走通了,舒服透顶就真不想下座,宁可杀头也不愿意放腿。

这些道理你要参啊!要求菩提、求觉悟,起禅波罗蜜,处处要讲智慧,不要有依赖性!

这每一句经都是话头,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参,每一句里头都有深义在,你多用脑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现在接着再讲法布施,这法布施拿现代话讲,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养,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无作”在有些经典翻译成“无愿”,修大乘佛法这三点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

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扬佛法,都是境界。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体上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境界。

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念,不着教化的相。

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

第二点,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诸佛菩萨证到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

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道,是错误的。

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

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空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都不管。

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

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

所以小乘最后被认定是外道,是错误的路线。

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

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

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

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

有为世间法,世间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

无为法只有一样:证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证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

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

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修无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一样不是有为法?

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

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没有愿力。

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

大乘菩萨了解生死涅盘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

“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偏空的境界。

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养,是真正佛法的道理。

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流传下去。

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地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当。

要真正做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

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讲。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

为什么没有办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

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法,使它住世。

我常跟年轻同道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势太厉害。

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

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

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追求人生的究竟。

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

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

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

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

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

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做什么用?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