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0章 风幡之争(下)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大殿中顿时响起一阵议论声。

忽然,角落里,一个非常自信之人,亮着非常洪亮的嗓门,朗声道:“我认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法师的心在动!”

此人的一句话,宛若巨石落入深潭,所激起的层层涟漪,在所有人心中迅即荡漾开来。

一直闭目倾听辩论的印宗大师眼睛倏地睁得老大,他敏锐的目光把一个举止不凡、浑身透着英气而又历尽沧桑的中年汉子捕捉在了眼眸之中。

这位中年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惠能!

与此同时,全场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惠能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如果是一个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想的人,他知道风幡或山河大地的存在吗?风也好,幡也罢,它们动与不动对他都没有任何关联。没有内心的活动,万物的存在对人来说就成了没有联系的事情。因此,我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师父的自心在动。”

印宗大师也是亲见过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单单听这些话,他就知道,眼前这位说话的男居士非同一般。

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境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客尘。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

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例如风与幡,如果只有风,或者只有幡,就不会有风幡舞动的现象;或者幡虽然有,但它没有高高挂在旗杆上,无论再大的风,也无法将它吹动;或者幡升了起来,但风没有吹在这里,而是刮在了其他地方,这样,也就没有风幡飘动的景象出现了。

所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为什么是心在动呢?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等强行分别而产生的。

因此,所有争端的生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取此舍彼的结果。

究竟谁对,谁错?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惠能早已在现实生活里领悟到:境由心造,法从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所以,今天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不知何时,婴行来到了惠能身旁,他愣愣怔怔地说:“我认识你。我很早以前就认识你。”

惠能亲切地笑着问:“你何时见过我?”

众人都盼着婴行能说出这个看着不起眼却出言不凡的人的来历。

婴行却说道:“我在梦中见过你。”

“嘘”,众人失望地叹了一口气。

这时,老和尚突然说:“你怎么知道是我们心动?你不是我,我的心动不动你怎么知道?”

接着,老和尚耐人寻味地说:“庄子和惠子曾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很羡慕鱼的快乐。惠子问他,ʻ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ʼ庄子回答,ʻ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ʼ”老和尚巧妙地将庄子的千古机智用到了此处。

众人觉得有热闹瞧了,都看着惠能等他回答。

惠能从容答道:“因为,你和这位小师父本具觉心,本具佛性,众生都有佛性……”

婴行打断惠能的话:“错了!人有人性,只有佛才有佛性。”

惠能问他:“你不相信你有佛性?”

婴行大摇其头:“当然不信。我要有佛性,我早成佛啦!还用在这里与你们磨牙?”

惠能突然扬起巴掌,作势欲打婴行。

小婴行慌忙逃避,被蒲团绊了个跟头,样子比真挨了打还狼狈。

众人大笑,老和尚更是乐不可支。

婴行哭丧着脸坐在地上,指着惠能说:“你这人看着面善,心里真坏!我、我、我本来以为你是……”

“我是谁?”惠能笑着问。

“算啦,反正你也不是。”人们都被婴行没头没脑、颠三倒四的话弄糊涂了。

惠能拉起婴婴行行,笑着问:“你刚才为什么躲避?”

婴行摊着双手,望着惠能,道:“你要打我,我能不躲开嘛!”

惠能接着道,“可是,我打着你了吗?你怎么知道我要打你?”

“我、我……”婴行支吾着。

惠能这才认真说道:“因为你怕疼,能预知我要打你,所以下意识地躲避,这就证明你有自性。这种避苦趋乐、寻求解脱、渴望平安幸福的心,不正是我们本具的觉心,我们的佛性吗?”

一直悄悄打量惠能的印宗大师,这时也忍不住将眼睛睁大了一些,看了惠能一会儿,不知为什么又紧紧闭上了。

婴行高兴得手舞足蹈:“哇,我有佛性啦!我要成佛啦!我,我……我怎么没有成佛呀?”

惠能进一步点拨:“因为你心动!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能趣入大道。”

婴行围着惠能转了一圈,嘴里喃喃道:“我知道你是谁了,我知道了!你是……”

众人都侧耳静听婴行下面的话。

谁知,他站到惠能面前,反而问人家:“你是不是呀?”

大家觉得婴行的话无厘头,极不合情理,但惠能却笑着回答了,答得更莫名其妙:“你觉得我是,我自然就是。”

于是,两个人莫名其妙地笑了,很开心的样子。

老和尚不高兴了:“这位施主,众生本具佛性,《涅槃经》中早就说过,这是佛学常识,有什么好得意的!”

惠能向在场的人拱了拱手,朗声道:“那好,各位高僧大德,今天因缘难得,我索性多说几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旗幡的飘动也是这样,假如没有风,幡不会动;如果没有幡,再大的风也没有幡旗飘动的现象。所以,我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

此时,众人的喧闹声突然停止了。

只见印宗大师从高高的法座上下来,向惠能走去。

他向惠能深深施礼,满脸堆笑地说:“行者谈吐不凡,句句切中禅理,一定不是普通之人!据说,黄梅五祖的衣钵已南传十几年了,莫非行者就是六祖大师?”

惠能也笑着还礼道:“不敢。惠能见过印宗大师。”

印宗大师高声叫道:“行者果然是六祖惠能大师,果然是六祖惠能出山了!我等有眼无珠,请受贫僧一拜!”

印宗大师跪在地下向惠能礼拜。

惠能抢上前来,拉他起来,说道:“佛门规矩,只该在家人礼拜出家人,哪有向我这个在家人顶礼的道理!”

“六祖大师何必过谦?世间礼法,先闻道者为师;佛门规矩,早得度者为尊。您是一代祖师,我等理当顶礼受教!”

婴行不管三七二十一,挤过来没头没脑地说:“你真是你呀?”惠能一笑:“我自然是我。”

“你就是抢了人家袈裟金钵而跑得没影没踪的南蛮子?”婴行对着惠能高兴地开起了玩笑来。

印宗大师喝道:“婴行,不得无礼!”

惠能大度地说:“无妨。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我抢了别人的袈裟金钵。你们想,如果我不到东禅寺,我师父五祖大师的衣钵自然就传给别人了。”

印宗法师开心地笑着说:“六祖大师请上座,并请出示衣钵,好让我等焚香祷拜,以增福慧。”

惠能被推上宝座。他打开包袱,拿出袈裟,披在身上。一件毫不起眼的袈裟,一个不起眼的人,然而,当两者结合时,惠能便不是刚才那一副寒酸模样的惠能,变成了容光焕发的六祖;袈裟一着惠能之身,立刻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僧俗们纷纷跪下,瞻仰六祖的神采。

惠能垂目闭眼,在喧闹中一动不动地坐在宝座上,荣辱不惊,物我两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