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96章 非空非实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这些是空话,以佛学本身的名辞,被一切修佛法的执着。

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

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

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

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

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

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这个话很妙,我们学佛的人专门搞幻想,大家参禅打坐,心里有个幻想,以为入了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思想念头都没有了,一般初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佛告诉你的吗?

真是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呢?

佛也没有告诉我们入定以后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

他只告诉我们修定。

修订是个什么境界?

修订是证空观。

还有人看了六祖在《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搞了很多年也找不到无念。

也不想想就算是无念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无想定。

无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经修到了无想定再把它丢掉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去求无想定呢?

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说要跳出三界外,哪里有个第四界?

有,教理上有,叫作圣贤界,那是个假定的名称。

诸佛菩萨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随时在解脱三界。

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没说第四界在哪里。

教理上的圣贤皆只是名称,例如特别好的人是圣人,但是他还是人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里幻想。

大家修订,千万要把握修止观。

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

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正念。

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

如果般若慧观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

再下来又不同了,讲的是真实境界,要特别注意。

前面那几句第五大、第六阴都是没有的,下面讲的都是有的。“如燋谷芽”,焦了的谷的还会发芽?

嘿,就会发芽!

禅宗有句话说:“冷灰里爆豆”,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

《法华经》说的焦芽败种好像永远没办法,真做到焦芽外面都打死了之后,那法身就种起来了。

在物理上,焦芽只要有一点生机存在,它还是会发芽。

比如说,煤炭已是烧焦了的东西,它怎么还会生火呢?

又比如,垃圾堆也可以发电。

这些道理在《楞严经》也露了消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你有修持功夫,它就出来了。

众生有着妄想的业力,它也引发了。

沩山随侍百丈很久,《指月录》记载,一日百丈在打坐,当时应该是很冷的天气,沩山虽然站在旁边也自己在用功。

百丈看机缘到了,就要沩山把火拨一下,火可能要熄了。

沩山就去拨,拨了一下,就回报百丈说,已经没有火了,他心里可能还埋怨,百丈为什么不早吩咐。

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拨,居然找到了一点火星,就指给沩山看,这一下,沩山开悟了。

后人因此作了个偈子:“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深深拨是要好好用功,去参透、去观透。

有些子是这个消息才会来。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没有的东西,你不要以为《维摩诘经》这一路下来,都是在讲没有的东西,他可是有几个转接的。

上面十种比喻是讲“幻”,修梦幻观。

接下来,从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观。

再下来是讲真空妙有,用天台宗的止观来讲,中观的境界出来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实的事。

何以见得?下面经文告诉你们。“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

初果罗汉证到了以后,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证果吗?

证果不是功夫,不是修养,是般若见地。

贪嗔痴慢疑等等是属于小乘的思惑。

你纵然贪嗔痴(慢疑还不算)薄了,还不见得证果。

我们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养都到了这个境界,没有贪嗔痴了。

即使现在课堂上的诸位,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这一个钟头里没有。

不要认为我这一句话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钟里保持没有,已经了不起了,这就是功德。

但是这不能算证果,你的见地不到,见惑没有去。

见惑是什么?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观念是最难去除的。

虽然你心中没有动贪嗔痴之念,但见惑这些观念去不掉,就是止观的观不到,就不能证果。

所以须陀洹能证果,不论他修白骨观、不净观、念佛,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还没有断),破了身见。

所以劝诸位赶快修白骨观,身见真空了,可以证须陀洹果,这是正面。

《维摩诘经》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诉我们了,他说“如须陀洹身见”。

证到须陀洹应该是绝对没有身见的,对不对?

所以他是反面告诉你要去掉身见。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

但是三果罗汉还有没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来讲是化身,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没有彻底了生死。

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生死,这仅是对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必须要证到三果、三禅天的境界。

禅定功夫到了,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但是如果见地不透,还是不行的。

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结使。

配合教理与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

《维摩诘经》还是用反面,衬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

“如阿罗汉三毒”,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吗?

没有。

本经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罗汉没有大解脱的一面露出来了,余习未断,习气没有断。

贪嗔痴三毒还是暂时伏下去而已。要把余习完全断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萨道,入世来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断不了的。

十几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此地的一个山洞中打坐,没有人供养,经人介绍给我,我就供养他。他每个月要下山来我这里,拿些米和日用品带回去。过了近一年,我就告诉他,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为你是修行人,我供养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说:“老师,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我在山顶上已经是无欲境界。”

我说:“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带你去声色场所,你还能保持在山顶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统统垮了。”

他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说你来到我家中,书架上都是佛经,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厅看茶几下面的画报,就凭这一点我就看穿你了。

他当场忏悔,后来跑去香港还俗,也结婚生子。

所以说,三毒纵然到阿罗汉境界被伏了下去,不会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炉里锻炼,是过不了关的!

哪有这么容易!所以要学地藏王菩萨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锻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