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36章 玄妙(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张柬之今天去沙村访贤,路过天露山,不想在山中遇到道士、和尚斗法,眼界大开,不知不觉中,竟然又独自一人在山中悠转,只见林中树影历乱,落叶如毯;山坡路旁,野花嫣然。

四周景色是如此美丽,张柬之像走进一幅山水图画里,越走越远,忽然听到后面有马声嘶叫,回头望去,见自己的骑马在后面嘶叫着跑过来。

张柬之看到自己的骏马,才感到有点疲惫。一念至此,张柬之带马来到身旁,飞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健马四蹄一扬,来到天露山半山腰北麓。

张柬之在马上眺望,见山腰远方重烟深露处,有一青灰色瓦脊掩映在云海与茂密林中。

“啊,那不是一所寺院吗?”张柬之早就听梁士元他们说,天露山有两座寺院——天露寺和岱山寺,寺里的住持道行颇高。

受一种莫名念头驱动,张柬之骑着马,沿着迂回曲折的山间小道往上攀爬,转过一个高坡,眼前蓦然一亮:花岗岩石的山门,横匾上镌刻“岱山寺”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山门两旁镌刻着一副对联:“古涧寒泉听猿声,碧岫青峰卧烟霞。”

寺门前古木苍苍,有两棵百年菩提树,一任风霜侵袭,树身皴裂,带苍虬之劲,让这寺院更显幽玄、木古。

几只白鹭,悠闲地翱翔于菩提树上。

岱山寺与不远处的另一寺院——天露寺遥遥相望。一山两寺,犹如双子星般屹立在天露山上。

山上的岱山寺是在唐贞观元年(627年)由定慧禅师筹款所建的。也就是说,惠能是在岱山寺建成的十年后才在龙山出世。

岱山寺建在天露山第二高峰和第三高峰下游山腰坡地上。右前方有两个葫芦状的山峰,正面对着圣祖峰的山巅,后面正对天露山的主峰,这高处目穷千里,可以将整个新州大地一览无余。俯瞰四周,气象万千,风门坳、黄窝、葛冲、伍坪、甚至筠城也可尽收眼底。大地上河汉交错,阡陌纵横,良田片片,村舍点缀其间。

岱山寺位于通往开平、恩平的古驿道右侧处,定慧禅师将寺址建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他见后面还有天露山的巅峰作靠山,且觉得自己道行尚不足以抵达最高处,所以选址时留有余地:想到身后倘若有伟人出现,山峰的最高位应当留给他。

岱山寺规模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寺院里每处都建得精巧玲珑,独具匠心。

张柬之把马停留在离寺院五里外,步行进了岱山寺山门,环境谧静清幽。地面铺着天露山随处可见的石头,两旁是嫩竹修篁,草木葳蕤。九里香与丹桂散发出清香,沁人心脾,蝴蝶与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一阵山风吹过,檐前吊铃的乐章,伴随着大殿传来一阵阵“梆梆”木鱼声,似是梵音呗呗。

四周的树木、竹林、花丛仿佛都在静静垂听,显得禅意幽幽。

有位满脸稚气的小僧迎了上来,双手合十,行礼道:“施主有礼。”

张柬之向小僧还礼后,道:“请问,住持可在?”

小僧手往内一指:“师父正在殿里诵经修禅。”

“谢谢。”张柬之轻步走了进去。

岱山寺仅有僧人五名,住持是一位约六十岁的禅师,长得面目清癯,瞳仁黑白分明,正在一边敲着木鱼,一边诵读经书。

禅师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见张柬之到来,右手放下木鱼槌,又将左手拿的经书放在案几上,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光临敝寺,蓬荜生辉。”

张柬之施礼后,直白道:“大师,我也是这方土地之人,今天上山路过,不经意来到贵寺,便前来拜见大师。”

“啊,原来如此。”禅师见张柬之满头大汗,扬手指了指对面的蒲团,“施主请坐。”

张柬之遵其所指,在蒲团坐了下来。

小僧送上香茗,置于张柬之面前的茶几上。

禅师:“施主请茶,这是我们寺院种的山茶。”

杯中热气袅袅腾起,一股清香在空气中弥漫着。

张柬之拿起茶杯,呷了一口,果然是清醇可口,齿颊留香,疲惫消减了不少。

这山巅上所种的青茶,长期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与别处所出不同,也是合乎情理之中了。

张柬之饮过香茗后,与那位禅师拉过家常来。

张柬之向他行了一个大礼,问道:“请问大师尊号大名?”

禅师双手合十,还过礼:“贫僧法号一定。”

惠能:“啊,原来是一定大师。听大师口音应是北方人士,请问大师祖籍何处?”

一定禅师扬手指向北方:“贫僧乃是河南商丘人士。不过我离开中原已有二十多年了。”

张柬之不解地:“天地悠悠,红尘茫茫。九州大地山重水复,大江南北有无数名山大川,古刹丛林。大师你缘何从中原不远千里而来,独挑天露山这僻静之地来学佛修禅呢?”

一定禅师:“我到此处是大有缘由的。”

张柬之谦和地:“我在洗耳恭听。”

一定禅师眼睛眯定,回忆道:“贫僧在洛阳白马寺禅修时,朝廷执掌天象的太史令是我的同乡。一次,他前来求佛后悄悄对贫僧说,若干年前他夜观天象,发现一道白色祥光忽然从岭南直冲寰宇,熠熠生辉,久久不散。他既兴奋又困惑:这一瑞象,是一种千年不遇、万载难逢的大吉祥预兆,预示着一位名垂青史的贵人会身临在岭南。所以我离开东都洛阳,直指新州。”

张柬之:“大师,你对此是如此执着与自信?”

“阿弥陀佛,人有人缘,佛有佛缘。修行全凭自我感觉,我此生注定与新州有缘。”一定禅师双手合十,侃侃而谈,“始祖昆仑山发脉出艮、震、巽三大龙脉。孔子止于泰山,老子止于嵩山。贫僧踏遍九州的万水千山,好不容易才来新州地域,白天登山寻龙,晚上查访当地人文势态。见南方巽龙走了两万里到了云雾山,再穿田过脉,走到了比云雾山高四十丈的天露山,便认定它是这里风水太祖山,也是九州龙脉的尽头——岭南苍龙窟。”

张柬之:“你指的是龙脉?”

一定禅师点着头:“不错!本来龙脉是诞生帝皇之地;但这里的瑞气祥云,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柔和,丝毫没有帝皇君临天下的那种霸气。这里的神韵,比王者更具风姿,颇有文曲之洒脱。当贫僧登上南海之滨最高的天露山,只见袅袅禅气,宛若佛陀在灵山会上手拿的摩尼珠,毫光照寰宇。一股甘露气流泄向新州筠城之中。你看,那边的天露寺与我岱山寺互为掎角,有青龙双角之势。贫僧细察其中有一个山头,山顶是绿色一片,上有一块中间开裂的大奇石,状如天书。山形恰像朝中一品宰相的官袍紫带。问起当地的山民,他们回答说这座山峰名字叫做文曲峰。”

张柬之听后,也大吃一惊,引颈追问:“啊,大师满腹经纶,宏论滔滔。你能够细察天文,通晓地理,望你将此山的地理形胜给我详细道来。”

一禅师:“既然今天施主追问,实不相瞒,贫僧曾跟佛门与道坛的高人学过堪舆之术。”

张柬之双手合十,再行了个大礼:“望大师不吝赐教,以启愚蒙。”

一定禅师扬手指向外面,说道:“你看这天露山巍峨高数百丈,南俯高州,北瞰端州,横亘上百里,似一个巨大无比的屏风,更似一条卧着的青龙,阻挡住大洋那边吹来的台风,保佑着新州这一带不受侵袭,黎民百姓免受风灾之苦。”

张柬之认同道:“的确,新州这边极少有台风,即使偶尔有台风到来,已成强弩之末。这全依凭天露山作屏障所挡。大师果然知识渊博,才气纵横,通晓堪舆之术,细察天文地理。”

一定禅师吸了口气,继续说:“还有,天露山每年都是雨量充沛,森森峡谷里,绿浪翻天,林荫匝地。到处有飞瀑流泉,深涧玉溪,水流直泻于山外的河流阡陌,滋养着新州的丰腴大地。即使烈日炎炎似火烧,四周大旱,但新州地域仍有天露山的甘泉滋润,不会受池塘干涸、田地龟裂之害。”

张柬之:“我听村中老人讲过,我们新州从来都是不愁天大旱的。但是,假如连日暴雨呢?”

一定禅师:“新州地势一边高一边低,加上河涌纵横交叉,如果连场暴雨,积水会汇集于新州江而直泻往宽阔的西江,故不会遭受涝灾之苦。所以新州这地域,即使外面天下大乱,任由风云变幻,这里仍会风调雨顺,田地里起码会有一半收成。老百姓自然是安居乐业。”

张柬之钦佩道:“啊,听大师讲来,你选择在这里修禅确实是眼光独到。”

一定禅师泰然地说:““阿弥陀佛,世间一些事情是很难用常理来解释清楚的。贫僧的前世今生,注定是跟这天露山有缘。”

一定禅师说的是真心话。他初入空门,是在东都洛阳的白马寺。那里殿堂宏伟,崇楼高阁,飞檐翘起,铜铃叮当。每天都是香客如云,火烛鼎盛。一定禅师觉得在洛阳这繁华之地人来人往,过于喧嚣嘈杂,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况且白马寺内,僧人上千,得道高僧荟萃云集,个个都是位高势巍。在这人才济济之地,自己很难有出头冒角的机会,于是不远千里,负笈南下,几经辗转,一直来到南粤新州,最初落脚在偏僻幽静的岱山寺,跟随定慧大师学佛修禅。

张柬之听一德禅师讲述了他的以往,兴趣未减,再问:“大师的选择自有其中道理。我再来多问一句,大师你来这天露寺驻锡多久了?”

一定禅师陷入了回忆:“贫僧从小就立志于禅佛之道,年方十六就来到对面的岱山寺落发为僧,追随于定慧大师左右,诵经学佛,深得定慧师父教诲,面对红鱼青磬,潜心修禅悟道。九年前,岱山寺的念瑾老禅师圆寂,贫僧听从师嘱,来到这岱山寺当住持。岁月蹉跎,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在天露山上我人生的大树已经刻了三十多道年轮。”

张柬之拿起茶杯,呷了一口茶,慨叹道:“有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师在这山中驻锡已二十多个春秋,看来对这里的四周都熟悉不过的了。”

一定禅师抬头望着窗外的湛湛蓝天,片片白云,满怀深情地说:“岱山寺方圆十里,都留下了贫僧不少脚印,我将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天上云卷云舒,望庭前花开花落。春花秋月、夏蝉冬梅,润饰了贫僧的精彩人生。一草一木总关情呀!贫僧以此为家,闲剪江云作衲衣,静邀山月作禅室,打算在这里皓首穷经,终老林泉了。”

张柬之以钦佩的口吻道:“大师身居僻静处,心在禅门中,静心潜修,矢志不渝,实是可敬、可敬。”

一定禅师摆了摆手:“善哉!善哉!施主对贫僧不必称赞。施主这次前来,不知有何贵干?”

张柬之探过身子:“人言道佛学博大精深,我想前来听听大师讲述禅修悟道之体会。”

一定禅师捋了捋下巴的短须,征询道:“不知施主想听贫僧阐述《华严经》宗旨,还是要我解释《愣伽经》教义呢?”

张柬之脸色淡然,对此并无兴趣:“大师你日夜诵读那些经书,废寝忘食,相信早已洞悉里面的玄机。但我等山野之人,怎晓经文的那些深奥教诣呢?”

“这……”一定禅师紧锁眉头,沉思片刻,“那么,贫僧向你诵读《金刚经》全文,怎么样?”

张柬之摇了摇头:“你向我诵读《金刚经》全文,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况且那些经文,有许多深奥的文字,有许多烦琐的章节,若从书本的文字来解释经义,论道修禅,我看天露山方圆百里的黎民信众,能真正听懂者百中无一。”

一定禅师眼睛流泻出不惑之光:“贫僧要诵读这种经典你说不行,要阐述那种经文你也说听不懂。那么你究竟要我讲解哪一种经呢?施主是想?”

张柬之提高了声音:“大师,这次我进岱山寺,是想听你以武论道。”

佛门中谈经论道,自然离不开引经据典,由此再作化外。如今,对方一开口就出了这个难题,可叫藏在深山小寺读经修行的一定禅师感到万分为难,牙齿相碰,却不知该从何说起:“这……这……”

张柬之见一定禅师张嘴结舌,紧张得额角沁出了汗水,把手一摆,给他一个下来的台阶:“既然这命题难答,那就算了。刚才我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