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65章品《维摩诘经》(23)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于听法。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生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

因为讲了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回答。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隔。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

一个学者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但是社会对做得是不够的。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

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

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

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

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

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

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在,又应该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过去丛林和尚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么?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

我常观察一些人,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

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还要乐于,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我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做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

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

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

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

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人们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要了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

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唯识学心所都离开了,心中明净。

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

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

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慈大悲。

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

所以我这一次讲的,要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人们的智慧。

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本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

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了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

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

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

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明慧了。

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

魔,烦恼也,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