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6章 弥勒显化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这天,陆生到了岳林寺。住持很是惊讶。

陆生说:“去年三月三,布袋和尚亲口告诉他:‘明年今月今日,我取弥勒果,供养大众。你们一定要到岳林寺去。’所以,我今天一大早就赶来了。”

听完此言,岳林寺住持双手合十,对空说道:“南无弥勒菩萨。布袋僧,果然是弥勒显化。”

众人不解,住持说:“布袋和尚,已经于昨天夜里安然顺化了。”

“啊……”众人大吃一惊,“可是,他说要以弥勒果供养大众……”

住持道:“他现在正是以清净涅盘道果来供养我们大家啊!你们想,一年之前,他就已经预知,要在这一天圆寂。这岂是一般修行人所能做到的?所谓的‘弥勒果’就是在暗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啊!”

“对、对!”陆生一拍膝盖说:“其实,布袋和尚早就透露过一些消息,比如,他经常从他的布袋里掏出一些对象,一边展示给人们看,一边说:‘这是兜率陀天的’。这分明是在暗示我们,他来自兜率天的。”

“是的,是的,他还曾将自己拉的屎说成是弥勒内院的东西。唉……人们都以为他这是疯癫粗俗,玷污神圣,从而忽略了他,甚至因此而鄙视他。岂不知,他就是弥勒下凡啊!”

陆生文绉绉地吟诵道:

袒腹含笑,隐得如痴;

似同凡类,不知所由;

隐显难量,顺逆莫测;

实而不虚,混而不躁;

常持布袋,示佛宗猷。

游化诸方,内秘般若冲玄之正智;

韬光晦德,外示落魄不间之中流。

谈吐盖天盖地,举止非凡非圣;

包摄无量密因,运出无缘妙用。

绝唱之词,包容天地大道,却不转世;

稀奇之举,蕴藏人生哲理,无人能识。

咦,这个布袋和尚,生亦荒唐,死亦荒唐!

岳林禅寺住持击掌道:“好一篇赞辞,陆先生真是出口成章啊!唉,说来惭愧,布袋和尚出家于少林寺,圆寂于岳林寺,更是曾经协助先师闲旷老和尚重建岳林寺,而岳林寺许多僧人却素来厌恶他的行为不规范,嫌弃他丢人现眼。殊不知,我们是以凡夫之心,度圣贤之腹。”

这时,忽然之间,也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小儿的歌咏:

何者布袋僧,携杖离天宫。

度化大因缘,偶现于四明。

仪形不恭饰,处世少从容。

布袋现妙用,平常示神通。

往复三十年,予乐避祸凶。

可笑世间人,懵懂不知情。

……

听到儿歌,人们突然想到,那十六个经常环绕布袋和尚嬉戏的童子,来无踪,去无影。

他们与布袋和尚配合默契,互现神通,看来也绝非一般人家的孩童,他们一定是十六罗汉的显化。

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的十八罗汉。而实际上,后增添的宾头卢因翻译的名称不同,是重复的,而庆友实际上是记载十六罗汉。

人们正在商量怎样安葬布袋和尚时,居住在城北横山脚下的一位姓沈的居士,匆匆赶来,说是自己早已给布袋和尚准备好了墓地,而且是他生前亲自相中了的。

原来,奉化县城北面一里许,有一座林木葱茏、风景秀丽的封山。

早在几年前,布袋和尚时常去山上游览。

有一天,在山中一个叫“中塔”的地域,他恰邂逅到了沈居士。沈居士见他在此山浏览了很久,便开玩笑说:“布袋师父若是喜欢这里的幽静雅致,就在这里搭一间茅屋,长期静修吧。”

布袋和尚说:“这块风水宝地,没有佛睡觉,就不能有僧打坐。”沈居士调侃他说:“那你就先在这里睡一觉吧。”

布袋和尚一本正经地说:“占人家的地方,得经过主人的同意,否则就是盗窃,就是犯戒。”

沈居士说:“这中塔的山地,都是我家的。”

布袋和尚嘻嘻一笑:“那山僧就向你化缘啦。”

沈居士问他:“和尚要多大的地方?一亩?二亩?还是……”

布袋和尚摇摇头,说道:“我只要袈裟大的一块地就行了。”说着,布袋和尚真的在山坡上躺了下来。

沈居士笑着说:“可是,睡觉得有房屋,你总不能就这样睡在地上吧?”

布袋和尚莫名其妙地说:“我不要房屋,也不睡在地上,而是要睡到地下。”

于是,大家就在布袋和尚当年躺过的地方挖坑建墓,安葬了他的肉身。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布袋和尚过世之后,人们依然经常在明州、杭州、越州见到他的身影。

他一如往常一样,居无定所,行无轨迹,言语无状。

可是,岳林寺那些亲自埋葬了布袋和尚的僧众并不相信,总是一笑了之——死人岂能复活,简直太荒唐了。

有一天,两个从天台山云游而来的僧人说,“布袋和尚眼下正在天台山国清寺挂单呢。”

虽说僧人不打妄语,但岳林寺的人们还是将信将疑。

又过了一些时日,岳林寺有个出家人从外边回来,他说,“他途经东阳道的时候,遇见了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跟往常一样,嘻嘻哈哈,疯疯癫癫,赤着双脚,手里却拿着一只鞋。

僧人问他,“到何处去?”

他说,“到天台山。”

布袋和尚对他说:“我在岳林寺出来的时候,误拿一只鞋,请你带回去。”

这个僧人回到岳林寺,才知布袋和尚已示寂数月了。

大众反复观看他带回来的那双鞋,的确是布袋和尚的。

因此,人们感到十分奇异,便开棺察看。

当棺盖打开的时候,人们只是从中看到了一只鞋,而不见布袋和尚的肉身……

而今布袋成空,回眸一笑,百般滋味在心头;

将来弥勒下生,龙华三会,亿万苍生成佛道。

布袋和尚圆寂之后,他的俗家弟子蒋摩诃,在自己居住的应家山专门建造了一座塔,取名“奉师塔”。

塔中,供奉着陆生画的布袋和尚像。蒋摩诃题诗曰:

兜率天宫阿逸多,

不离天界降娑婆。

相逢为我安心诀,

万劫千生一刹那。

弥勒菩萨的本名就叫“阿逸多”。

其后,蒋摩诃云游到了鄞县东乡小盘山,在山峰高峻处筑庵静修。

他轻易不下山,专门训练了一只大黄狗,每当米尽粮绝的时候,他便在狗脖子系上一百个铜钱,黄狗独自到街市中籴米驮回,往来二十里,从未出过差错。

布袋和尚迁化十年之后,有一位奉化人奉吴越国的派遣,到前蜀王国公干。

他在回来的路上,行至栈道时,竟然邂逅了这个大肚子和尚!当时,那人被吓了一大跳。

布袋和尚依旧哈哈一笑说:“施主不用惊慌,你并不是白日撞见鬼了。贫僧之所以要与你相见,是想托你捎话给蒋摩诃。”那人说:“蒋摩诃我知道,他就住在应家山。”

布袋和尚说:“不,不,他眼下在鄞县东乡小盘山进修呢。”

那人说,“他交差回乡,正好要先到明州会一个朋友,而明州的治所就在鄞县,所以很方便。”

布袋和尚笑着说:“贫僧正是知道你要在明州停留,所以才托你的。你见到蒋摩诃,对他说:‘相见之日已近,愿自爱!’”

这人回到明州之后找到蒋摩诃,把布袋和尚托转的口信告诉了他。

蒋摩诃听了,说:“我已知之。”

于是,蒋摩诃遍访亲友,一一话别,然后沐浴更衣,跏趺端坐在蒲团上,安然而逝,往生到兜率陀天。

摩诃居士死后,就安葬在了明州东乡小盘山。他的后人,世世代代信佛崇佛,修行之风一直延续了千年。

当时,有一位名叫王仁佶的候补官员,系福建莆田县人。他在等待任用期间,到江南天兴寺游览之时,遇到一个大肚子和尚。

那和尚禅杖头上挑着一只硕大的布袋,笑嘻嘻走到王仁佶面前,说道:“见过父母官。”

王仁佶一愣,说道:“学生尚未被委任官职,如何是您的父母官?不知大师仙乡何处?”

那大肚子和尚哈哈一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说完,忽然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王仁佶被委派到奉化县任县令。他上任之后不久,在官衙又遇到了那个有几分神秘的大肚子和尚。

胖和尚笑道:“恭喜恭喜。”

王仁佶合十说道:“大师原来是这奉化人。大师系世外高人,如何预先晓得下官将任职仙乡?您是未卜先知,还是……”

胖和尚也不回答,从怀中拿出一圆封书,对王仁佶说:“我七日不来,则可开以看之。”

说完,他又一闪而失,没了踪影。

王仁佶是一位诚实的君子,七天过后,未等到那胖和尚,便打开了圆封,其中有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

世人俱不识。

后面书写着九个字:“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

王仁佶一打听,才知道那个胖和尚,原来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而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示现。

王仁佶将这件事详细记录了下来,并且将那首偈子刻在了石碑上。

这首偈子,与布袋和尚的寂偈一模一样,人们更加确信,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

于是,人们奔走相告,竞相描摹布袋和尚的形象,供奉在佛龛之中。

在布袋和尚曾经游化过的广大江浙、闽南地区,寺院之中也开始以布袋和尚的造像,替代了原来的天冠弥勒,供奉在天王殿里。

渐渐地,布袋和尚就是弥勒化身,得到了全国僧俗的一致认可。

于是,大肚子笑弥勒——根据布袋和尚生前的模样塑造的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佛殿之中,供人顶礼膜拜。

日日空携布袋,

少米粮无银钱,

却落得大肚宽肠,

不知众檀越信心时,

用何物供养?

年年冷坐山门,

接张三带李四,

总见他欢天喜地,

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

埋葬在封山上的布袋和尚那座坟墓,虽然在查验时没有在棺材里看到他的肉身,可是,那个坟头却屡屡放射出奇异的光芒。

每逢重大佛教节日,早晚都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佛光,十分灵验。

地方官员将这一神奇现象报告了朝廷,皇帝颁诏,为布袋和尚赐号为“定应大师”。

皇家的认可,使布袋和尚的声名更加显赫。他的形象流传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凡是佛教流传的地方,都有他的满面笑容......

这正是:

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何其欢也;

布袋和尚满腮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不亦乐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