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0章 戏游江南(2)

书名:落难情缘 作者:洪门十一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再说这一天,国清寺客堂来了一个挂单和尚。他大腹便便,不见腰包行囊,只是在禅杖头上挑着一个脏兮兮的看不出颜色的布袋。不用说,他就是布袋和尚。

然而,国清寺当家不知他是何方人物,照例问道:“从何处来?”

“路口。”布袋和尚这一回答,看似平常,却是神来之答,不但天衣无缝,而且还蕴含着无限禅意。

但是,国清寺老当家似乎不懂禅机,所以当面错过,又问道:“到哪里去?”

布袋和尚心中一朵灼然开放的智慧之花,犹如一声无言的叹息,随风飘零而逝。他神光内敛,无精打采地回答道:“就来这里。”

老当家问:“你会讲经说法?”

布袋摇摇头。

“那,你可会诵经礼忏?”

布袋又摇摇头。

老当家脸上的如花微笑凝固成了冰冷的霜花:“那,你凭什么来我国清寺挂单?”

布袋和尚憨憨地说,“老当家慈悲,小僧虽然不学无术,却有一样好处。”他拍拍自己的大肚皮,又说,“不管多少委屈苦楚,这里都能装得下。所以,您就留下我做个火头吧。”

“就你这副邋遢模样,也只能伺候烧火棍!”

于是,布袋和尚就在国清寺做了一名专司灶火的苦行僧。

山寺烧的柴草十分复杂,既有庄稼秸秆,也有松枝樵柴。布袋和尚烧火的时候,经常在柴草里拾起一些稻谷、豆粒、松子、榛子,统统塞进了他的那只布袋。还有一些干瘪的山果,皱皱巴巴,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扔到了布袋里,也不知究竟做何用处。

北风起,飞来秋雁两行;

霜花凝,栌叶红了山冈;

雪花飞,天台素裹银妆;

腊八日,菩提圣果飘香……

腊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

当初,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历经六年苦行,来到尼连禅河之畔。

他在清清的河水之中沐浴之后,满身轻松愉悦,走入河岸边的森林中,在一株菩提树下,用吉祥草敷成了一个金刚座,跏趺而坐。

就在这一天的清晨,东方天际冉冉升起一颗明亮的星辰——启明星。

它与释迦牟尼的心相应了,于是,宇宙之中迸发出了最为璀璨的智慧之光——释迦牟尼大彻大悟了!

从此,这一天,佛成道日——腊八月初八,成了天下佛徒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而以此日所举办的法会,称为“成道会”。

山里、山外的信众都来国清寺参加成道法会,所以,全寺的僧人都很忙。

掌管米粮的库头只想着在大雄宝殿参加诵经仪式了,忘记了将今日中午要用的米粮出库。

而法会仪式极其庄严,绝对不允许中途打扰,因此,等米下锅的饭头急得团团转,却也束手无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饭僧也做不出无米之粥。

看看日头将近中午,再不煮粥,全寺僧人以及来参加法会的重要施主将要饿肚子了!

这时,布袋和尚拎出了他那宝贝布袋,将他平时从柴火里捡拾出来的各种米豆杂粮、干果山珍,一股脑倒进去;饿锅里,杂七杂八煮成了一锅粥。

中午,法会结束,数百僧人与檀越依次步入斋堂用饭,只见自己碗中之粥,有黄米、白米、江米、黍稷米,有菜豆、绿豆、白豆、红小豆,外加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还有榛子、松子、栗子、山枣子,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称的干鲜果……

天哪,这是饭,还是菜?这种大杂烩能吃吗?就算能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怪味道呢?

寺院用斋,不许说话,更不许挑挑拣拣,不管爱吃不爱吃,凡是已盛到碗里的饭菜,都必须吃下去,绝对不能浪费。

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品尝这种从未见识过的杂粥……

真是难以想象,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煮出来的粥,居然如此香滑甜饴,美味可口!

人们像是秋风扫落叶,斋堂里一片忘情的喝粥声……

饭后,老当家将饭头找来,询问他这是什么东西煮的粥,如此好吃?

饭头哭笑不得,说:“因为库头参加法会,我们无米下锅,只好用布袋和尚布袋里的杂粮凑合对付。具体都是什么原料,还得问他。”

他们来到灶火间,哪里还有布袋和尚!

不过,从此之后,每年腊八,寺院里开始用五谷杂粮、以及各种果品制成七宝五味粥,称之为腊八粥。

并且,寺院以此粥供佛之后,请前来拜佛的信徒享用。渐渐地,此风气传入民间,一般人家也于此日熬制腊八粥,从而成为了我国的民间风俗之一。

布袋和尚离开天台山之后,向南行了一百多里路程,来到了台州。

在这里,他听说了一件奇特事:台州瑞岩寺有一位师彦禅师,这老先生一不念经,二不拜佛,而是经常独自端坐在一块磐石之上,终日如呆如痴。每每自己呼唤:“主人公!”

然后,他自己应诺:“到!”并自己嘱咐自己:“清醒点,日后莫受人欺负。”

人们都说,这个和尚不傻即呆。

而布袋和尚听说这个故事之后,倏然而惊:这个端岩师彦禅师的自我呼唤、自我嘱咐,大有深意!

因为它贯穿着一种禅的根本精神——唤醒自我,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刚刚降临人世,便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佛教对“我”的重视。

当然,这个我,是真正的我。

所谓真我,就是每个人的主人公——灵明的自性。

这个主人公永不昏昧,惺惺寂寂,了了常知,不会被任何声音所欺骗。

也就是说,浑浑噩噩的肉体,随时变迁的心绪,自私自利、一切从自己出发的习性,绝对不是真我。

所以,瑞岩禅师提醒世人:“主人公,清醒着,日后莫受欺骗!”

布袋和尚来到瑞岩寺,果然看到师彦禅师呆坐在一块卧牛石上。

“如何是佛?”布袋和尚突然发问。

瑞岩不慌不忙回答说:“石牛。”

什么,石头雕刻的牛,竟然是佛?佛,能是石牛?

布袋和尚却会心一笑,换个角度问道:“如何是法?”

瑞岩禅师说:“石牛生的儿子。”

石牛,居然能生出儿子来!石牛的儿子,还是石牛吗?所以,布袋继续勘验他:“这样的话,就不相同了。”

瑞岩说:“混合不得。”

布袋追问:“为什么混合不得?”

瑞岩灵巧转身:“无同可同,混合什么?”

是啊,佛与法,不一也不异,不二亦不别,既不能故意混淆,也不能强行割裂。

布袋和尚与瑞岩师彦禅师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互相把臂大笑。

原来,瑞岩师彦是著名的岩头全奯的大弟子。

岩头全活,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色彩斑斓的人物。

他十分尊重洞山良价,数次上洞山,向良价老人请教禅法,但他并不赞同洞山;他是德山的弟子,继承了德山的法脉,却不肯定德山宣鉴;他从未见过临济,却深受其影响,行为作风很有临济宗风……

可以说,在岩头禅师身上,体现了禅者独有的“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风采。

“可惜,我的师父已经圆寂了,不然的话,您就能见识到他的禅风了。”瑞岩师彦对布袋和尚说。

布袋一笑,道:“万里一条铁,见其子,知其父。”

瑞岩师彦却大摇其头:“我,不及师父万一。不过,雪峰义存师叔,就是在我师父的提携、点化下‘鳌山成道’的,你可以去福州参访他。”

布袋当然早就知道,闽南福州有一座雪峰山,二十多年前在禅林之中孤峰突起,傲视天下群雄!

布袋曾经交往过的翠岩令参,就是雪峰义存的弟子,而且,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弟子。

像他这样的人,雪峰山上常年驻有一千五百人之多!由此可见,雪峰义存的禅风,将是怎样的峻拔!

雪峰义存,是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宗师。

为了悟道,他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一次,他在斋堂淘米时,洞山良价大师问他:“你是淘去米呢,还是淘去沙?”

雪峰义存知道,老人是在借机说禅。

禅僧行住坐卧,念念不离修行,妄想杂念宛若米中之沙,只有将它去除干净,心中清净,智慧才能彰显。

但是,刻意求清净,清净也就成了妄念。

所以,义存回答:“米和沙一齐除掉!”

洞山问:“那么,大众吃什么?”

雪峰义存二话不说,居然将米盆来了个鲤鱼大翻身,掀了个底朝天——雪峰之禅,就是这样凛冽!

就这样,雪峰义存在全国各地云游、历练了三十年:苍茫原野之上,峥嵘山峰之巅,大道漫漫无尽头,山径曲折且蜿蜒,雪峰义存在大江南北的禅宗丛林之间来回奔波,将自己的足迹印遍了吴、楚、梁、宋、燕、赵、秦、晋。

他身体与自然相亲,道心与天地相通,饱览山川秀色,沐浴日月精华,吸收草木灵气,畅饮江河碧波。

因其集天下精华之大成,所以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宗师。

禅林之中有“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从谂)”的美誉。

布袋和尚很想见识、见识雪峰遗存的禅法,便向岭中走去。

他沿着东海岸的驿道来到福州之后,并没有直接上闽侯县的雪峰山,而是在福州城里暂时住了下来。

……

有一日,他背着布袋,在十字路口站立。

一位僧人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说等人。僧人就跟他斗禅机,说:“来了,来了!”

布袋说:“你不是我要等的人。”

僧人明白他指的是“真人”——自性,再次问:“怎样才是那个人?”

他却装傻充愣,伸手说:“给我一文钱!”

真人无形无相,如何能说?虽然不能说,却能表示——那伸手、开口的,岂不是“真人”的作用?

有的时候,他腆着大肚子,禅杖头上挑着布袋,在大街小巷里吟唱着: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福州城里有一座安国禅院,其住持弘瑫禅师,就是雪峰的弟子。

弘瑫禅师刚刚收留了一个十分伶俐的小弟子,名叫白鹿师贵。

他每天见布袋和尚在街头吟唱,好奇地问道:“什么是布袋?”

布袋和尚并不回答,而是闻言放下了布袋。

这一放,洒脱,自在,大有禅意。

“什么是布袋下面的事?”

白鹿师父当然是在问什么是更深邃的禅要。

布袋和尚一言不发,背起布袋就走——好潇洒,好利索,更蕴含着凛冽的禅机。

白鹿师贵太年轻,虽然他从布袋和尚的放下、拿起布袋的举止中,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禅机,却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缥缥缈缈,美则美矣,妙则妙矣,却看不太真切,无法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他向自己的师叔——著名的保福队长叙说了这个过程。

保福从长说:“你等着,我倒要起看看这个大肚子布袋和尚究竟是哪一路神仙!”

于是,保福从展禅师“得……得”跑到福州街头,专门来勘验布袋和尚。

他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依旧一言不发,放下了布袋。

保福追问:“难道仅仅如此?更有向上的事吗?”

布袋和尚拿起布袋,挑在禅杖上,扬长而去。

保福从长对着他的背影施礼赞叹道:“好一个布袋和尚,放得下,拿得来,这才是真洒脱!”

保福从展回去之后,白鹿师贵赶紧来询问二人法战的情况。

福从展说:“不是法战,而是受教。布袋和尚以身示现的‘看破、放下、自在’的禅机,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境界。若是我们凡事像他的布袋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就是非常了不起了。”

……

那天,布袋和尚看到一位云游禅僧在街上行走。他发现,禅僧的行囊上有“雪峰山”的字样,马上追了上去,猛然在人家后背上拍了一巴掌。

禅僧是个老修行,所以能处变不惊,回过头来,说道:“你是不是要询问佛法?”

谁知,布袋和尚却伸出手,大言不惭的乞讨:“给我一文钱。”

然而,这个禅僧是个历练多年的作家(参禅的行家),所以从这俗不可耐的举动中感受到了滚滚而来的机峰。

禅僧道:“你说的好,就给你钱。”

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禅僧见状,深深礼拜下去。——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布袋和尚在福州游荡了好长时间,许多人都认识这个被布袋的大肚子和尚,然而,真正知道他的禅悟深不可测的,也不过保福从展等几个明眼的人。

一年暮春,他溯闽江而上,进入闽侯县境内。义存大师住持的雪峰山,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雪峰山原名象骨山(象骨峰),为闽越胜景,未冬先雪,盛夏尚寒。

那一年,义存禅师在大江南北云游历练了三十个春秋,学成回归闽南之时,曾路经此山,遇大雪而宿于山巅。

后来,闽王问义存禅师:“你夜住象骨山,有何奇异?”

义存答日:“山顶暑月犹有积雪。”

闽王随即将象骨山更名为雪峰山。

义存禅师爱其清净,在山上草创伽蓝,立庵兴法。

由于他悟境弘深,说法高明,山寺初成,便缁素云集,僧众每每逾千五百人。

此时的雪风山,为全国最大的禅宗道场;而雪峰义存大师,更是如日中天,光耀天下。众多僧衲,不远万里,望山奔凑。

然而,布袋和尚从雪峰山下经过,却并未上山!

要知道,当初,他之所以由浙东行脚到闽南,就是为了会见雪峰义存啊!而今为何过山门而不入呢?

所谓禅者,率性而真。

布袋和尚已经从雪峰弟子身上尽知其禅风,又何必再见面呢?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

布袋和尚继续溯闽江之水而上,渐渐将雪峰山甩在了身后,旷野里回荡着他吟诵出的一首千古绝唱:

一钵千家饭,

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

问路白云头。

……

那一年,释迦牟尼佛居住在舍卫城之南的祗树给孤独园。

这一天,佛陀高升法座,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弥勒,恭敬围绕。

这时,摩诃迦叶在大众中站立起来,走到佛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请佛说法。

佛陀无限慈悲,为大众宣说了微妙的佛法。

最后,摩诃迦叶尊者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佛法,是世人指路的明灯,惟愿您长久住世,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道:“人,哪有长生不老的?如来我也是一样。不久,我当涅盘。”

迦叶尊者闻听此言,很是着急,急忙哀求:“世尊,那怎么行呢!惟愿您住世一劫(四亿三千二百万年,意为时间极长,不可计算),使得正法更加深入人心。”

这时,佛陀微微笑了起来:“迦叶,你怎么也说小孩子的话?大千世界,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啊。迦叶,今后五百年,仍有众生具足善根,其心清净,能得道证果。所以,请你守护我的正法。”

迦叶谦逊地说道:“世尊,您知道,我以少欲知足,头陀苦行见长,智慧微浅,辩才匮乏,因此,难以担当如此重任。世尊,在佛灭度后的岁月里守护正法,极其艰难,唯有菩萨才能胜任。世尊,若以法宝嘱咐大菩萨,永远不会消失毁灭,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僧宝具足。”

摩诃迦叶的目光转向弥勒,接着说道:“世尊,弥勒菩萨就在这里。您若是将法宝付嘱于他,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一定能悉加守护,广为演说,推行流布。为什么呢?弥勒菩萨当于来世证到如来的智慧。犹如世间的国王离位、太子代替治理国家一样顺其自然。世尊,弥勒菩萨也是这样,应当继承正位,守护正法。”

佛陀点点头:“很对、很对,迦叶,正如你所说的一样。”

随即,佛陀伸出金色的右臂,手掌宛若莲花形状,抚摩着弥勒的头顶,徐徐说道:“弥勒,我付嘱你,当未来世,正法灭时,你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

这时,大千世界发出六种震动,光明普照,天地之间,无数天神一起合掌,对弥勒说:“如来一法付嘱圣者,惟愿圣者,为利益人天大众的缘故,受此正法。”

弥勒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对释迦牟尼说:“世尊,我为了利益众生,曾经受过无量劫的苦难,何况如来付我正法,哪能不欢欣接受呢?世尊,我今受持正法,于将来推演讲说,使之广为流行。”

听到弥勒接续正法,虚空之中一片欢呼雀跃,天女散花,仙乐齐鸣……

佛陀称赞弥勒说:“善哉、善哉,弥勒,如今你在我面前作狮子吼,受持守护如来佛。要知道,在过去无量世界、无量时光,也都是像你这样的大菩萨作狮子吼,守护正法,不使断绝。”

而后,弥勒请佛讲说甚深妙法,他自己又更加发挥,重新演绎了佛的宗旨。

当弥勒说法之时,有五百比丘从座位上站立而起,离开了法会。大迦叶尊者问他们:“弥勒说法,甚为精妙,你们不听,要到哪里去?”

那些比丘说:“弥勒菩萨所说之法,甚深难得,可是,我们听不懂,也无法按时修行。若是不能修行,就愧对信众的布施。所以,我们宁可还俗,也不能装模作样,欺蒙世人,白白受人家的供养。”

这时,文殊菩萨走了过来,赞扬那些比丘道:“善哉、善哉,出家人,就应该像你们这样,宁可还俗,也不能虚度岁月,敷衍了事,空受布施。”

文殊菩萨转身问佛:“世尊,什么样的人应该受到信众供养?”

佛陀说:“那些修行解脱者,我授记他们受大众的恭敬布施。”

文殊又对五百比丘说:“你们应该马上去修行,要知道,佛世难值,佛法难闻。”

他们问文殊菩萨,“应该如何修行?”

文殊说:“你们应该如是观:无一法合,无一法散,无一法生,无一法灭,不受一法,不舍一法,不增一法,不减一法。若如是行,于法无得,无得则无去,无去故无来,无来则无去。你们知道了吧?这就是无来、无去、无住、无不住。”

五百比丘闻听此言,心中立刻得到了解脱。

接着,佛陀又为大家解说了多种清净菩萨行的方法。

最后,佛陀对弥勒说:“善男子,在我涅盘之后的岁月里,当正法欲灭的时候,有无量众生厌离世间,渴仰如来,发菩提心,或进入寺院而出家修行,或修习菩萨原行,于大菩提得不退转。如是众生,命终之后,一定会往生兜率天宫。他们在弥勒内院,得见你真身的无边福德,被你的庄严所摄受。于当来世,随你到大宝龙华树下,得成正果。”

闻听佛陀此言,无数新发意菩萨树立了坚固的信心,那些外道也发起菩提心,他们发愿追随弥勒,将来在龙华三会上得到成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